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陕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8-15 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小说文体最初发表论断的是东汉桓谭。他在《新论》中指出,小说文体以琐碎、驳杂、虚妄为特征,它与圣人文语明道治国平天下功用不可同日而语。桓谭之后,对小说文体给予发论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小说盖出于稗官,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桓谭、班固的认识,代表了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最初认知。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小说的不屑,班固更是将小说列入的范畴,造成了与历史的隔绝。

对小说给予史补功能的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唐时,史学高度发达,史籍重要性不仅得到官方认可,并获得积极支持。此时,顺应小说创作中长期对史家所遗、所弃之事拾取记载的现实,始有了对小说史补功能的明确界定。唐人对小说的认知,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突破。虽然也如以往认为小说琐碎、妄诞、真虚莫测,但却使小说与史传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渊源联系,确立了小说与史传的等级关系,把小说存在价值确定为可为正史编纂提供阙失资料、能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人们博闻强见等。至此,小说始有了明确的史补目的。这一目的突出体现于小说创作与评论中对的功能的攀附。慕史心态与唐后史学家对小说史补的功能论定两相结合,导致唐后小说创作与评论普遍流露出浓郁的自觉而为的史补目的。

之功能进行攀附,小说史补的这种价值指向对小说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无论是原初形态的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拾史之遗、取史之弃,还是唐以后小说创作的幻设为文,小说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传奇述异、令人赏心悦目的娱乐审美功能。但这一功能倘若没有基于史补观下的功能的规引和限制,小说创作很可能滞于牛鬼蛇神之奇而难以自拔;审美娱乐而外,倘若没有存故实、播道义等之功能的注入,小说的内涵会显得单一,小说存在的价值与品位不会获得提升。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史补这一价值追求对小说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郭豫适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序言中指出:封建史学家那种崇实斥虚的思想倾向,那种过于强调文学著述劝善惩恶、宣扬封建纲常的教化功能的观念和意识,对小说的创作却是一种束缚;史学家的‘实录’精神也被不正确地解释和运用到小说批评中去,要求小说创作也像史学著述那样严格地记录史实和事实,这些都不利于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发展其独立的个性,影响到小说的创造精神和艺术的想象及虚构。之功能长期而执着的攀附,使得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长期处于被忽略、被轻视的地位。基于史补目的下的实录观念是对小说想象和虚构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否定。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小说本身个性的成熟与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步伐缓慢而曲折,说到底,皆与小说的这种史补观具有紧密关联。

(摘编自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史补观念生成的史学渊源与价值指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史家遗弃之事有拾遗功能,这一事实直到唐代小说高度发达时才被史学家所承认。
B.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慕史”心态与“史补”价值指向,对唐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古代小说要兼有传播道义和审美娱乐之双重功能,就必须合理重视小说的史补价值追求。
D.郭豫适认为,小说创作不可过于强调崇实斥虚,要重视艺术想象和虚构,这样才能独立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桓谭和班固的例子,从特征和来源两方面表明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最初认知。
B.文章引用郭豫适的话,将“史补”价值追求对小说发展的消极影响阐述得更为充分有力。
C.文章最后两段阐述小说“史补”价值指向对小说发展的利弊,使文章具有思辨色彩。
D.文章梳理了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之间,从隔阂到攀附再到史补的发展脉络,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桓谭和班固二人的认知,唐人的“史补”观念摒弃了对小说的鄙视,不失为一种进步。
B.“史补”价值观念对小说造“奇”的叙事能力有积极作用,若背离这一观念,小说便不会流行。
C.中国古代小说正因为有了“史”之功能的注入,其内涵才更加丰富,价值和品味才得以提升。
D.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长期被忽略、被轻视,导致其长期而执着地攀附“史”的功能。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691月,“523”项目正式任命屠呦呦为课题组长,很快在当年4月便编辑了以640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1971年屠呦呦团队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从青蒿成株叶子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抑制率。1972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公开了全部内容。1973年经临床确证,有效成分为青蒿中的抗疟活性单体,抗疟新药由此诞生。

屠呦呦的代表作之一便是于1977年刊登在《科学通报》杂志上名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该文的署名作者为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文章阐述了协作组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L)中分离出的结晶,并命名为青蒿素。他们利用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光谱数据和X—射线分析法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结构式及晶体学数据,利用红外光谱及化学分析法鉴定了结构中奇特的过氧基团,为后续的研究打好了分子层面的基础。

(摘编自于晋《从文献看屠呦呦和青蒿素》)

材料二:

青蒿(Artemisiaannua)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屠呦呦研究小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能的抗疟中药,开列了有808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有60%到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屠呦呦给自己研究小组提供的清单含多个中药,包括矿物药:黄丹、雄黄、硫黄、皂矾、朱砂等;动物药:鼠妇、地龙、蛇蜕、穿山甲、凤凰衣等;植物药:地骨皮、甘遂、黄花、菱花、鸦胆子、青蒿、马鞭草等。屠呦呦研究小组后来也观察到青蒿的效果,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药效仅为30%到40%。应该附带指出,有些古书曾记载热水煮青蒿用于治疗疟疾,这种不可靠的记载妨碍了发现中药的真正作用。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到100%,这一方法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1972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鹰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在进一步肯定有效单体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

其后,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工作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钟裕蓉(屠呦呦团队成员)成功地获得结晶青蒿素Ⅱ(后称青蒿素),屠呦呦于19742月份在中医研究院召开的青蒿座谈会(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共同参加)上提到了青蒿素Ⅱ的分子式。从明确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黑色胶状物,抗疟有效组分)的抗疟效果到获得青蒿素(白色针状结晶,抗疟有效单体),从而确定了抗疟分子。

屠呦呦研究小组成员还与其他研究组合作,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其结构。这些研究小组发现青蒿素是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在1972年获知屠呦呦小组青蒿粗提物有效的信息后,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分别独立进行青蒿的提取工作。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分别获得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黄花蒿素(山东)和黄蒿素(云南)。1974年初,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相同的药物。

(摘编自饶毅等《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材料三:

该论文标题为《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该论文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的。该论文最后提到,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出现。药物研发项目的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并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在研发成功40年之后,青蒿素类药物仍然是联合治疗时首选的抗疟药类别。

(摘编自《屠呦呦最新论文写了什么:用好青蒿素是抗疟必然选择》)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在1972年3月南京抗疟药内部会议上公开了其团队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的全部内容,获得大家注意。
B.钟裕蓉成功地获得结晶“青蒿素Ⅱ”(后称青蒿素),屠呦呦在1974年2月中医研究院青蒿座谈会上提到了青蒿素Ⅱ的分子式。
C.有些古书记载的热水煮青蒿用于治疗疟疾的方法其实并不可靠,给屠呦呦团队研究发现青蒿素真正的作用带来了障碍。
D.在青蒿素类药物研发成功40年之后,屠呦呦仍然关注青蒿素的研究,其团队认为青蒿素现在仍然是联合治疗疟疾的必要选择。
6.为什么说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8-1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山

蒋子龙

会议要讨论的内容两天前已经通知到各委员了,霍大道知道委员们都有准备好的话,只等头一炮打响,后边就会万炮齐鸣,他习惯于不动声色,他从来不亲自动手去点第一炮,更不在冷场时赔着笑脸絮絮叨叨地启发诱导,而是让炮手准备好了自己燃响。他透彻人肺腑的目光,时而收拢合目沉思,时而又放纵开来,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有一张脸渐渐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

这低沉的声调在有些委员的心里不啻是爆炸了一颗手榴弹。徐副局长更是惊诧地掏出一支香烟主动地丢给乔光朴: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

是啊,他的请求太出人意料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公司经理——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形势稳定可进到局一级,出了问题可上推下卸,躲在二道门内转发一下原则号令。愿干者可以多劳,不愿干者也可少干,全无凭据;权力不小,责任不大,待遇不低,费心血不多。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手的美缺。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明知现在基层的经最不好念,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最后和霍大道那穿透一切的目光相遇了,倏地这两对目光碰出了心里的火花,一刹那等于交换了千言万语。乔光朴仍是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乔光朴,现年五十六岁,身体基本健康,血压有一点高,但无妨大局。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让我到干校和石敢去养鸡喂鸭。

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赏地抬起眼睛,心里想,这位大爷就是给他一座山也能背走,正像俗话说的,他像脚后跟一样可靠,你尽管相信他好了。就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说:我要请石敢一块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有人说:你这是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乔光朴说:我已经派车到干校去接他。只要党委正式做决议,我想他是会服从的。

石敢就在这时候进来了。乔光朴站起来:霍局长,我先和老石谈一谈。霍大道点点头。乔光朴抓住石敢的胳膊,半拥半推地向外走。乔光朴把自己的打算,立军令状的前后过程全部告诉了石敢,充满希望地等着老伙伴给他一个全力支持的回答。

石敢却是长时间的不吭声,用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这目光使乔光朴很不自在。老朋友对他的疏远和不信任叫他心打寒战。

石敢到底说话了,语言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石敢摇头,我的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乔光朴用枪口似的双眼瞄准石敢的瞳孔。

石敢躲开了乔光朴的目光,他觉得他碰上了一面无情的能照见灵魂的镜子,他看见自己的灵魂变得这样卑微,他感到吃惊,甚至不愿意承认。

乔光朴用嘲讽的口吻,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这真是一种讽刺,‘四化’的目标中央已经确立,道路也打开了,现在就需要有人带着队伍冲上去。瞧瞧我们这些区局级、县团级干部都是什么精神状态吧,有的装聋作哑,甚至被点将点到头上,还推三阻四。我真纳闷,在我们这些级别不算小的干部身上,究竟还有没有普通党员的责任感?我不过像个战士一样,听到首长说有任务就要抢着去完成,这本来是极平常的,现在却成了出风头的英雄。谁知道呢,也许人家还把我当成了傻瓜哩!

石敢又一次被刺疼了,他的肩头抖动了一下。乔光朴看见了,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咳,大个子……石敢叹了口气,用了他对乔光朴最亲热的称呼。这声大个子叫得乔光朴发冷的心突地又热起来了。石敢立刻又恢复了那种冷漠的神情:我可以答应你,只要你以后不后悔。不过丑话说在前边,咱们订个君子协定,什么时候你讨厌我了,就放我回干校。说完两人走进会议室。霍大道对石敢说:老乔明天到任,你可以晚几天,休息一下,身体哪儿不适到医院检查一下。石敢点点头走了。

(摘编自《乔厂长上任记》)


【注】《乔厂长上任记》曾获得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讲述了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的故事。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出山”为题,既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小说的核心事件,又为全文设置了悬念——谁出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别人不说我先说”能让读者感受到会议现场气氛的沉闷和与会者的犹豫不决,“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则表现出石敢的无奈。
C.“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表现了徐副局长对乔光朴的决定感到突然,将信将疑,暗示了改革事业的曲折和艰难。
D.小说用极具个性化的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准备扭转重型电机厂被动局面的过程。
8.请简要概括乔光朴为“出山”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写这些情节有何作用?
9.蒋子龙说“作家要找到支撑创作的灵魂”,这个“灵魂”更多地表现为主旨上的人民性(主人公为劳动者或是劳动者的代言人)和艺术上的创新性,试结合《出山》作简要分析。
2023-08-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

(摘编自《战国策·韩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B.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C.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D.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师”的意思相同。
B.“韩必德王也”与“武父子亡功德”(《苏武传》)两句中“德”的意思相同。
C.“是我困秦、韩之兵”与“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两句中“之”的用法不同。
D.“愿大国遂肆意于秦”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愿”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在浊泽大战,韩国处境危险,于是公仲朋向韩王献策,韩王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建议让楚王非常恐慌。
B.陈轸认为秦国早就想攻打楚国了,如今有韩国的帮助,楚国一定会被攻打,为了避免祸事,他请求楚王听从他的计策。
C.楚王采纳了陈轸的良策,派遣使者和韩国签订盟约,从而诱骗了韩王,使他放弃了联合秦国对付楚国的策略。
D.公仲朋虽然识破了陈轸的计策,但韩王不听他的忠言劝谏,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韩王受蒙骗,最终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2)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题草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生”和“谁为主”突出金谷园蔓草丛生、人去园空的景象,与杜牧诗句“流水无情草自春”意味相近。
B.“馀花”两句看似写雨中落花,实则包含草盛人稀的意思,“满地”句意境阔大迷蒙,渲染了哀伤的氛围。
C.“又是”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送别的具体过程,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D.“王孙”三句活用《楚辞》诗句,点明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5.王冕《劲草行》中“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几句和本词都通过写草来寄寓情感,二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滚滚长江,以酒祭奠明月,感慨人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化用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主要描绘听到这样动人的箫声蛟龙便开始起舞,寡妇也潸然泪下。
2023-08-1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梁伯家喝茶,泡茶的是梁伯家的大女儿。她泡茶,火是梗柴生的火,壶是上代留下的老式铜茶壶,水是山泉的水,泡沏的是狗牯脑山上的香茗。观杯中清茶,嫩叶载浮载沉,闻着的茶香,轻轻地细啜一口,满嘴的芬芳。劳作了一天的茶友们似觉两腋风生,疲劳、困顿都融进清茶的甘醇之中了。于是乎,话匣子打开了,话题扯得老宽、老远。有的说儿媳妇孝顺、妯娌团结,有的说年成,有的说子女……几轮续水,夜色愈深,大家谈兴愈浓。

时间恍如,一晃三十年了,品茶时的话题也有了变化。一些夜茶老店悄然化身为交流致富信息的“信息站”。夜茶桌上的话题从家长里短的议论,变成了谁家的新品种茶卖得好、哪里的制茶技术走在了前沿。聊天的中心人物,也变成了那些走南闯北、了解市场信息和致富技术的茶农。他们畅谈自己的致富经验,交流商情信息,传授制茶技术茶农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农家旧舍已经,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富有现代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楼。在楼里喝夜茶,自然与以前不同……呵,茶乡的夜茶早已今非昔比,不变的是那氤氲着幸福的香气。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有的”再三出现,第二处主语“他们”只出现一次,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原因及表达效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023-06-11更新 | 142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它能给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使用空间,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

绿色建筑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建筑的关系,。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声环境、热环境、能耗、自然通风等方面更优于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传统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产技术,建造过程的标准化、产业化,使大江南北建筑风貌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强调采用本地的文化、原材料,尊重本地的自然,它在风格上完全是本土化的。

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传统建筑有很多区别。

,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有效连通,可以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可以说绿色建筑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20.请根据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为“绿色建筑”作诠释。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高手低的基本意是:要求的标准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做不到。鲍鹏山先生在《孔子传》中也提到:一般人都把眼高手低当成一个贬义词。其实我们不妨对这个成语,做一个全新的理解:眼高者,并不拒绝手低;手低时,眼界却在高处。手低,是脚踏实地,干好本分活,受人之禄,忠人之事;眼高,是不为眼前一切所局限,明白自己还有更大的追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7-90.65蒋子龙(1941-)  《乔厂长上任记》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10.65情境补写  下定义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引语式材料  自我定位  理性思辨  成功面面观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