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乔厂长上任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山

蒋子龙

会议要讨论的内容两天前已经通知到各委员了,霍大道知道委员们都有准备好的话,只等头一炮打响,后边就会万炮齐鸣,他习惯于不动声色,他从来不亲自动手去点第一炮,更不在冷场时赔着笑脸絮絮叨叨地启发诱导,而是让炮手准备好了自己燃响。他透彻人肺腑的目光,时而收拢合目沉思,时而又放纵开来,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有一张脸渐渐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

这低沉的声调在有些委员的心里不啻是爆炸了一颗手榴弹。徐副局长更是惊诧地掏出一支香烟主动地丢给乔光朴: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

是啊,他的请求太出人意料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公司经理——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形势稳定可进到局一级,出了问题可上推下卸,躲在二道门内转发一下原则号令。愿干者可以多劳,不愿干者也可少干,全无凭据;权力不小,责任不大,待遇不低,费心血不多。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手的美缺。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明知现在基层的经最不好念,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最后和霍大道那穿透一切的目光相遇了,倏地这两对目光碰出了心里的火花,一刹那等于交换了千言万语。乔光朴仍是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乔光朴,现年五十六岁,身体基本健康,血压有一点高,但无妨大局。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让我到干校和石敢去养鸡喂鸭。

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赏地抬起眼睛,心里想,这位大爷就是给他一座山也能背走,正像俗话说的,他像脚后跟一样可靠,你尽管相信他好了。就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说:我要请石敢一块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有人说:你这是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乔光朴说:我已经派车到干校去接他。只要党委正式做决议,我想他是会服从的。

石敢就在这时候进来了。乔光朴站起来:霍局长,我先和老石谈一谈。霍大道点点头。乔光朴抓住石敢的胳膊,半拥半推地向外走。乔光朴把自己的打算,立军令状的前后过程全部告诉了石敢,充满希望地等着老伙伴给他一个全力支持的回答。

石敢却是长时间的不吭声,用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这目光使乔光朴很不自在。老朋友对他的疏远和不信任叫他心打寒战。

石敢到底说话了,语言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石敢摇头,我的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乔光朴用枪口似的双眼瞄准石敢的瞳孔。

石敢躲开了乔光朴的目光,他觉得他碰上了一面无情的能照见灵魂的镜子,他看见自己的灵魂变得这样卑微,他感到吃惊,甚至不愿意承认。

乔光朴用嘲讽的口吻,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这真是一种讽刺,‘四化’的目标中央已经确立,道路也打开了,现在就需要有人带着队伍冲上去。瞧瞧我们这些区局级、县团级干部都是什么精神状态吧,有的装聋作哑,甚至被点将点到头上,还推三阻四。我真纳闷,在我们这些级别不算小的干部身上,究竟还有没有普通党员的责任感?我不过像个战士一样,听到首长说有任务就要抢着去完成,这本来是极平常的,现在却成了出风头的英雄。谁知道呢,也许人家还把我当成了傻瓜哩!

石敢又一次被刺疼了,他的肩头抖动了一下。乔光朴看见了,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咳,大个子……石敢叹了口气,用了他对乔光朴最亲热的称呼。这声大个子叫得乔光朴发冷的心突地又热起来了。石敢立刻又恢复了那种冷漠的神情:我可以答应你,只要你以后不后悔。不过丑话说在前边,咱们订个君子协定,什么时候你讨厌我了,就放我回干校。说完两人走进会议室。霍大道对石敢说:老乔明天到任,你可以晚几天,休息一下,身体哪儿不适到医院检查一下。石敢点点头走了。

(摘编自《乔厂长上任记》)


【注】《乔厂长上任记》曾获得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讲述了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出山”为题,既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小说的核心事件,又为全文设置了悬念——谁出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别人不说我先说”能让读者感受到会议现场气氛的沉闷和与会者的犹豫不决,“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则表现出石敢的无奈。
C.“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表现了徐副局长对乔光朴的决定感到突然,将信将疑,暗示了改革事业的曲折和艰难。
D.小说用极具个性化的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准备扭转重型电机厂被动局面的过程。
2.请简要概括乔光朴为“出山”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写这些情节有何作用?
3.蒋子龙说“作家要找到支撑创作的灵魂”,这个“灵魂”更多地表现为主旨上的人民性(主人公为劳动者或是劳动者的代言人)和艺术上的创新性,试结合《出山》作简要分析。
2023-08-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山

蒋子龙

会议要讨论的内容两天前已经通知到各委员了,霍大道知道委员们都有准备好的话,只等头一炮打响,后边就会万炮齐鸣。他却丝毫不动声色,他从来不亲自动手去点第一炮,而是让炮手准备好了自己燃响,更不在冷场时赔着笑脸絮絮叨叨地启发诱导。他透彻人肺腑的目光,时而收拢合目沉思,时而又放纵开来,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有一张脸渐渐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铁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

这低沉的声调在有些委员的心里不啻是爆炸了一颗手榴弹。徐副局长更是惊诧地掏出一支香烟主动地丢给乔光朴: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

是啊,他的请求太出人意料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公司经理——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形势稳定可进到局一级,出了问题可上推下卸,躲在二道门内转发一下原则号令。愿干者可以多劳,不愿干者也可少干,全无凭据;权力不小,责任不大,待遇不低,费心血不多。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手的美缺。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明知现在基层的经最不好念,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最后和霍大道那穿透一切的目光相遇了,倏地这两对目光碰出了心里的火花,一刹那等于交换了千言万语。乔光朴仍是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乔光朴,现年五十六岁,身体基本健康,血压有一点高,但无妨大局。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到干校和石敢去养鸡喂鸭。

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赏地抬起眼睛,心里想,这位大爷就是给他一座山也能背走,正像俗话说的,他像脚后跟一样可靠,你尽管相信他好了。就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我要请石敢一块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石敢却是长时间地不吃声,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使乔光朴很不自在。老朋友对他的疏远和不信任叫他心打寒战。石敢到底说话了,语言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

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石敢躲开了乔光朴的目光,他碰上一面无情的能照见灵魂的镜子,他看见自己的灵魂变得这样卑微,感到吃惊,甚至不愿意承认。

乔光朴用嘲讽的口吻,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这真是一种讽刺,‘四化’的目标中央已经确立,道路也打开了,现在就需要有人带着队伍冲上去。瞧瞧我们这些区局级、县团级干部都是什么精神状态吧,有的装聋作哑,甚至被点将点到头上,还推三阻四。我真纳闷,在我们这些级别不算小的干部身上,究竟还有没有普通党员的责任感?我不过像个战士一样,听到首长说有任务就要抢着去完成,这本来是极平常的,现在却成了出风头的英雄。谁知道呢,也许人家还把我当成了傻瓜哩!石敢又一次被刺疼了,他的肩头抖动了一下。乔光朴看见了,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咳,大个子……石敢叹了口气,用了他对乔光朴最亲热的称呼。这声大个子叫得乔光朴发冷的心突地又热起来了。石敢立刻又恢复了那种冷漠的神情:我可以答应你,只要你以后不后悔。不过丑话说在前边,咱们订个君子协定,什么时候你讨厌我了,就放我回干校。

(节选自《乔厂长上任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在描绘乔光朴外貌时,很少铺排细节,语言不拖泥带水,使用明喻与暗喻勾画出改革者的形象。
B.“别人不说我先说”,可以看出当时气氛的尴尬以及大家犹豫不决的心态,同时也看出乔光朴的缜密。
C.徐副局长的“光朴,你是真的,还是开玩笑?”看出徐副局长对乔光朴的决定感到突然,且将信将疑。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词语使用精准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四化”建设紧迫感的画卷。
2.请简要概括乔光朴为“出山”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写这些情节有何用意?
3.蒋子龙说“作家要找到支撑创作的灵魂”,这个灵魂更多地表现为主旨上的人民性以及艺术上的创新性,试结合《出山》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民性与创新性的。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乔厂长上任记(节选)

蒋子龙

党委扩大会一上来就卡了壳。但今天的沉闷似乎不是那种干燥的、令人沮丧的寂静,而是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电机厂已经两年多没完成生产任务了。必须彻底解决,要派硬手去。派谁?愿意上来的人不少,愿意下去,特别是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

局长霍大道透彻人肺腑的目光,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有一张脸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铁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睛,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手里正摆弄着一支香烟。自从十多年前在牛棚里一咬牙戒了烟,他从未开过戒,只是留下一个毛病,每逢苦苦思索的时候,喜欢找别人要一支烟在手里玩弄,间或放到鼻子上去嗅一嗅。霍大道极不易觉察地笑了,对会议的结果似乎也有了七分把握。

乔光朴手里那支香烟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一堆碎烟丝。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热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

这一请求太出人意外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公司经理——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愿干者可以多劳,不愿干者也可少干;权力不小,责任不大,待遇不低,费心血不多。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的美缺。乔光朴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地扫过全场,仍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今状。乔光朴,现年五十六岁,身体基本健康,血压有一点高,但无妨大局。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

这家伙,话说得太满。这无疑是一些眼下最忌讳的语言。许多干部喜欢说一些漂亮的多义词,让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解释。什么事情还没有干,就先从四面八方留下退路。因此,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他激动地抬起眼睛,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我要请石敢一块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一九五八年,乔光朴从苏联学习回国,被派到重型电机厂当厂长,石敢是党委书记。两个人把电机厂搞成了一朵花。石敢是个诙谐多智的鼓动家,他的好多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揪住了辫子,在牛棚里常对乔光朴说:舌头是惹祸的根苗,我早晚要把这块多余的肉咬掉。六七年秋天一次批判会,台子高高搭在两辆重型翻斗汽车上,散会时石敢一脚踩空,笔直地摔下台,腿脚没伤,舌头果真咬掉了一半。从此,石敢成了半哑巴,公共场合从来不说话。局里几次要给他安排工作,他借口是残废人不上来。今天一早,乔光朴派人借口有重要会议把他叫来了。

乔光朴把立军令状的前后过程告诉了石敢,希望老伙伴给他一个全力支持的回答。

石敢却长时间不吭声,用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使乔光朴很不自在。石敢到底说话了,语言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着: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

乔光朴急了:老石,难道你躲在干校不出山,真的是由于怕了?

石敢不想辩解地点点头,认账了:我只有半个舌……舌头,而且剩下的这半个如果牙齿够得着也想把它咬下去。

你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党委书记,我要回厂,你不跟我去不行!

石敢摇头:我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

胡说!乔光朴真要恼了,你明明是个大活人,怎说是消耗完了?掉个舌头尖思想就算残废啦?当初你咬下舌头吐掉的时候,难道把党性、生命连同对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也一块吐掉了?"

石敢被刺疼了,肩头抖动了一下。乔光朴诚恳地说:老石,你非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咳,大个子……石敢叹了口气,用了他对乔光朴最亲热的称呼。这声大个子叫得乔光朴发冷的心突地又热起来了。石敢立刻又恢复了那种冷漠的神情:我可以答应你,只要你以后不后悔。不过,什么时候你讨厌我了,就放我回干校。

当他们两个回到会议室的时候,委员们也就这个问题形成了决议。霍大道对石敢说:老乔明天到任,你可以晚几天,休息一下,身体哪儿不适到医院检查一下。

石敢点点头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党委扩大会上众人沉默不语,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这一冲突为主人公的亮相设置了背景。
B.小说中的霍大道是乔光朴的上级,他熟悉乔光朴的个性,欣赏乔光朴毛遂自荐、不留退路的工作作风,满足了乔光朴让石敢任党委书记的请求。
C.小说应和当时时代,塑造并热情讴歌了改革家乔光朴这一光辉形象,同时也对当时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进行了批判,带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D.石敢说的“我早晚要把这块多余的肉咬掉”这句话,凸现“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摧残,从侧面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增加了小说的深度。
2.小说写了乔光朴和石敢的对话过程。请简要分析这一对话过程中石敢的心理活动。
3.《乔厂长上任记》被誉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小说中,改革家乔光朴的形象鲜明生动。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乔光朴这一改革家形象的。
2021-01-2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乔厂长上任记(节选)

蒋子龙

党委扩大会一上来就卡了壳。但今天的沉闷似乎不是那种干燥的、令人沮丧的寂静,而是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电机厂已经两年多没完成生产任务了。想要彻底解决,就要派硬手去,派谁?愿意上来的人不少,愿意下去,特别是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

局长霍大道的目光,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有一张脸吸引了霍大道的目光。这是一张有着铁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象征。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手里正摆弄着一支香烟。自从十多年前在“牛棚”里一咬牙戒了烟,他就再未开过戒,只是留下一个毛病,每逢苦苦思索的时候,喜欢找别人要一支烟在手里玩弄,间或放到鼻子上去嗅一嗅。霍大道极不易觉察地笑了,对会议的结果似乎也有了七分把握。

乔光朴手里那支香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变成了一堆碎烟丝。

乔光朴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口吻说:“别人不说我先说,请局党委考虑,让我到重型电机厂去。”

这一请求太出人意料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公司经理”———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愿干者可以多劳,不愿干者也可少干;权力不小,责任不大,待遇不低,费心血不多。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的“美缺”。乔光朴为什么偏要下去呢?

乔光朴抬起眼睛,闪电似的扫过全场,仍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乔光朴,现年五十六岁,身体基本健康,血压有一点高,但无妨大局。我去后如果电机厂仍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我请求撤销我党内外一切职务。”

这家伙,话说得太满。这无疑是一些眼下最忌讳的语言。许多干部喜欢说一些漂亮的多义词,从哪个方面都可以解释。还没有干什么事情,就先从四面八方留下退路。因此,乔光朴的“军令状”比它本身包含的内容更叫霍大道高兴。霍大道激动地抬起眼睛,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乔光朴说:“我要请石敢一块去,他当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一九五八年,乔光朴从苏联学习回国,被派到重型电机厂当厂长,石敢是党委书记。两个人把电机厂搞成了一朵花。石敢是个诙谐多智的鼓动家,他的好多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揪住了辫子,他在“牛棚”里常对乔光朴说:“舌头是惹祸的根苗,我早晚要把这块多余的肉咬掉。”一九六七年秋天的一次批判会上,台子高高地搭在两辆重型翻斗汽车上;散会时石敢一脚踩空,笔直地摔下台,腿脚没伤,舌头果真咬掉了一半。从此,石敢成了半哑巴,公共场合从来不说话。局里几次要给他安排工作,他借口自己是残废人不上来。今天一早,乔光朴派人借口有重要会议把他叫来了。

乔光朴把立“军令状”的前后过程告诉了石敢,希望老伙伴给他一个全力支持的回答。

石敢却长时间不吭声,探究的、陌生的目光冷冷地盯着乔光朴,使乔光朴很不自在。石敢到底说话了,语言低沉而又含混不清。乔光朴费劲地听出“你何苦要拉一个垫背的?我不去。”

乔光朴急了:“老石,难道你躲在干校不出山,真的是由于怕了?”

石敢不想辩解地点点头,认账了:“我只有半个舌……舌头,而且剩下的这半个如果牙齿够得着也想把它咬下去。”

“你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党委书记,我要回厂,你不跟我去不行!”

石敢摇头:“我思想残废了,我已经消耗完了。”

“胡说!”乔光朴真要恼了,“你明明是个大活人,怎说是消耗完了?掉个舌头尖思想就算残废啦?当初你咬下舌头吐掉的时候,难道把党性、生命连同对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也一块吐掉了?”

石敢被刺疼了,肩头抖动了一下。乔光朴诚恳地说:“老石,你不跟我去不行,我就是用绳子拖也得把你拖去。”

“咳,大个子……”石敢叹了口气,用了他对乔光朴最亲热的称呼。这声“大个子”叫得乔光朴发冷的心突地又热起来了。石敢立刻又恢复了那种冷漠的神情:“我可以答应你,只要你以后不后悔。不过,什么时候你讨厌我了,就放我回干校。”

当他们两个回到会议室的时候,委员们也就这个问题形成了决议。霍大道对石敢说:“老乔明天到任,你可以晚几天,休息一下,身体哪儿不适到医院检查一下。”

石敢点点头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营造了紧张沉闷的氛围:党委扩大会上众人沉默不语,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这种开篇为主人公的亮相设置了背景。
B.小说中的霍大道是乔光朴的上级,他熟悉乔光朴的个性,欣赏乔光朴毛遂自荐、不留退路的工作作风,同意了乔光朴让石敢任党委书记的请求。
C.小说应和当时的时代,塑造并热情讴歌了改革家乔光朴这一光辉形象,同时也对当时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进行了批判,带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D.小说中写石敢咬掉自己半个舌头而成了半哑巴的情节,写出了“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摧残,从侧面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增加了小说的深度。
2.小说写了乔光朴和石敢的对话,请简要分析对话过程中石敢的心理活动。
3.《乔厂长上任记》被誉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小说中,改革家乔光朴的形象鲜明生动。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乔光朴这一改革家形象的。
2020-12-1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一中云东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乔厂长上任记(节选)

蒋子龙

第二天,乔光朴开始动手了。

他首先把九千多名职工一下子推上了大考核、大评议的比赛场。通过考核评议,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在业务上稀松二五眼的,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汗的,占着茅坑不屙屎的,溜奸滑蹭的,全成了编余人员。留下的都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兵是精兵,将是强将。这样,整顿一个车间就上来一个车间,电机厂劳动生产率立刻提高了一大截。

工人们觉得乔光朴那双很有神采的眼睛里装满了经验,现在已经习惯于服从他,甚至他一开口就服从。因为大伙相信他,他的确一次也没有辜负大伙的信任。他说一不二,敢拍板也敢负责,许了愿必还。他说扩建幼儿园,一座别致的幼儿园小楼已经竣工。他说全面完成任务就实行物质奖励,八月份电机厂工人第一次接到了奖金。凡是那些技术上有一套,生产上肯卖劲,总之是正儿八经的工人,都说乔光朴是再好没有的厂长了。可是被编余的人呢,却恨死了他。因为谁也没想到,乔光朴竟想起了那么一个“绝主意”——把编余的组成了一个服务大队。

谁找道路,谁就会发现道路。乔光朴泼辣大胆,勇于实验和另辟蹊径。他把厂里从农村召来搞基建和运输的一千多长期“临时工”全部辞掉,代之以服务大队。他派得力的财务科长李干去当大队长,从辞掉临时工省下的钱里拿出一部分作为给服务大队的奖励。编余的人在经济收入上并没有减少,可是有一些小青年却认为栽了跟头,没脸见人。特别是八车间的鬼怪式车工杜兵,被编余后女朋友跟他散了伙,他对乔光朴真是恨透了。

在这条道路上乔光朴为自己树立的“仇敌”何止几个“杜兵”。一批被群众评下来成了“编余”的中层干部恼了。他们找到厂部,要求对厂长也进行考核。谁知乔光朴高兴得很,当即带着几个副厂长来到了大礼堂。一听说考厂长,下班的工人都来看新鲜,把大礼堂挤满了。任何人都可以提问题,从厂长的职责到现代化工厂的管理,乔光朴滔滔不绝,始终没有被问住。倒是副厂长冀申完全被考垮了,甚至对工厂的一些基本常识都搞不清,当场就被工人们称为“编余厂长”。这下可把冀申气炸了,他虽然控制着在考场上没有发作出来,可是心里认为这一切全是乔光朴安排好了来捉弄他的。

当生产副厂长,冀申本来就不胜任,而他对这种助手的地位却又很不习惯,简直不能忍受乔光朴对他的发号施令,尤其是在车间里当着工人的面。现在,经过考核,嫉妒和怨恨使他真的站到了反对乔光朴的那些被编余的人一边,由助手变为敌手了。生产上一出事准和他有关,但又抓不住他大的把柄。乔光朴得从四面八方防备他,还得在四面八方给他堵漏洞。这怎么受得了?

乔光朴决定不叫冀申负责生产了,调他去搞基建。搞基建的服务大队像个火药桶,冀申一去非爆炸不可。乔光朴没有从政治角度考虑,党委书记石敢替他想到了。可是,乔光朴不仅没有听从石敢的劝告,反而又出人意料地调郗望北上来顶替冀申。郗望北是憋着一股劲下到二车间的,正是这股劲头赢得了乔光朴的好感。谁干得好让谁干,乔光朴毫无犹疑地跨过个人恩怨的障碍,使自己过去的冤家成了今天的助手。但是,正像石敢所预料的,冀申抓基建没有几天,服务大队里对乔光朴不满的那些人,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放出风,要把乔光朴再次打倒。

千奇百怪的矛盾,五花八门的问题,把乔光朴团团困在中间。他处理问题时拳打脚踢,这些矛盾回敬他时,也免不了会拳打脚踢。但眼下使他最焦心的并不是服务大队要把他打倒,而是明年的生产准备。明年他想把电机厂的产量数字搞到二百万千瓦,而电力部门并不欢迎他这个计划,倒满心希望能从国外多进口一些。还有燃料、材料、锻件的协作等等都不落实,因此乔光朴决定亲自出马去打一场外交战。

如果说乔光朴在自己的厂内还从来没有打过大败仗,这回出去搞外交,却是大败而归。他没有料到他的新里程上还有这么多的“雪山草地”。厂内的“仇敌”他不在乎,可是厂外的“战友”不跟他合作却使他束手无策。他要求协作厂及早提供大的转子锻件,而且越多越好,但人家不受他指挥,不买他的账。他这次出去总算长了一条见识:现在当一个厂长重要的不是懂不懂金属学、材料力学,而是看他是不是精通“关系学”。乔光朴恰恰这门学问成绩最差。他一向认为会处关系的人,大都成就不大。他这次出差的成果,恰好为自己的理论得了反证。

而他还不知道,当他十天后扫兴回来的时候,在他的工厂里,又有什么窝火的事在等着他呢!

(《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乔光朴开始动手了”中“动手”一词生动形象,交代了乔光朴厂长上任后要进行大刀阔斧的企业改革。
B.“仇敌”“编余”“编余厂长”等词语加了引号,表明作者对这些人的讽刺和否定,也表明了乔光朴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C.“谁找道路,谁就会发现道路”,这句话既有过渡作用,也富有哲理,包含着对乔光朴另辟蹊径、大胆改革的赞许。
D.“当他十天后扫兴回来的时候,在他的工厂里,又有什么窝火的事在等着他呢”,点明改革过程中乔厂长还会遇到许多困难。
2.请简要概括文中乔光朴的形象。
3.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小说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2020-12-0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