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墨子(约前468-前37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8 题号:197563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节选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抛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节选自《墨子·非攻》)


【注】①抛:同“拖”。②至大:指最大的不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至B大C为D攻E国F则G弗H知I非J从K而L誉M之N谓O之P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B.故人以利其身                      贼:偷盗。
C.以人自利也                         亏:使……亏损。
D.罪益                                   厚:深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其中,“兼爱”是其思想核心。
B.文本一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列举了不相爱的恶果,指出兼爱的重要性,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富有说服力。
C.文本二从一系列日常的小是小非切入,最后引出攻国的大议题。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
D.从两则文本的具体行文可看出,墨子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白,一方面又采取反复论说的方法,务求在传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便于理解,深入人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5.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说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凶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苛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利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材料二

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中实将A欲求B兴天下C之利D除天下之害E当F若执有命者之G言H不可不强I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之以政,意为“以政教之”,是状语后置句,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一句结构相同。
B.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与文中词义相同。
C.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是服从君命,辅助国君进行统治的人。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为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B.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管子认为,只有做到这些的人,才能称之为“善为政者”。
C.墨子认为,对于行仁义之道的人来说,应当仔细辨别、努力反对“有命论”者的话,所谓“天命”都是暴君捏造出来的,是穷人传播出来的。
D.墨子认为,内守国而不牢固,出去杀敌不会胜利,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丧失国家、颠覆社稷的根本原因在于不顺天而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2)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
5.你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得出了哪些为政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2023-10-24更新 | 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秦颠于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竟劝而尚德。故土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彰而恶不生。是故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改)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施:好好做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得士则谋A不困B体C不劳D名E立而功F成G美彰而恶不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指服泽的北面,与《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的“阳”含义不同。
B.“非学无以致疑”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两句中的“无以”含义相同。
C.固,文中指本来,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的“固”含义不同。
D.出,文中指超出,与成语“出类拔萃”“出人头地”中的“出”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大禹和商汤都重用了贤士,把政事交给贤士并依靠他们做出了一番事业,在当时,即便是尊位之臣,也都心存敬畏而好好做事。
B.《问说》《师说》在句式运用上,交错使用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奇偶互现,错落有致,增强了语势,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C.《问说》《师说》中的“说”可理解为“解说……的道理”,“问说”为“解说求学勤问的道理”,“师说”为“解说如何为师的道理”。
D.《师说》认为从师学习能消解人的疑惑,择师不必在乎长幼贵贱,而应以道高者为师,这样的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材料二中指出问必有得,向不同的人“问”的收获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2-05更新 | 8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君谓子墨曰:“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

子墨子曰:“可。昔者,三代之圣王禹、、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仇怨行暴,失天下。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

齐将伐鲁,子墨子谓项子牛曰:“伐鲁,齐之大过也。昔者,吴王东伐越,西伐楚,北伐齐,诸侯报其仇,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也。昔者智伯伐范氏与中行氏,兼三晋之地。诸侯报其仇,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用是也。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

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猝然断之,可谓利乎?”

大王曰:“利。”

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

大王曰:“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

子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

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

鲁阳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则何若?”

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

子墨子曰:“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答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节选自《墨子·鲁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
B.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
C.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
D.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等。用于姓氏前有“老师”之意,如子墨子。
B.汤,即商汤,商代开国君主。商汤、夏禹、周武王并列三王,他们都是古代圣王的代表。
C.文,鲁阳公的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的评价性的文字,普遍是褒义的。
D.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谦之词。唐朝以后只有皇帝才能自称寡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强大,但墨子不赞成齐君攻鲁,因为战争是互相残害,灾祸必将殃及本国。
B.鲁阳文君认为,鲁国境内硝烟四起,因此亟须发动对郑国的进攻,才能转移国内矛盾。
C.文章末尾以邻家之父答邻人之子的不合理性类比鲁君称攻郑是顺应天意的荒谬。
D.文章记录了墨子与他人的几则谈话内容,体现了其“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用是也。
(2)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
5.请简要概括墨子劝阻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
2022-11-18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