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198528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表现其。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

(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

材料二:

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奥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改为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但此只属于私人。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囿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

(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强调阅读应该以读者为主体与文本对话,而不是驯顺的追随文本。
B.读者可以借助已有经验,更好地理解作家借助艺术技巧创设的意义空白,诱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丰富联想。
C.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
D.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
B.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原因是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
C.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领会不到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
D.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一项是(     
A.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B.《藤野先生》曾经数易其稿,定稿中多了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在比较中揣摩更深刻的意思。
C.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D.读《沁园春•长沙》,揣摩对色彩鲜明、境界雄浑、极富生机的湘江秋景图,感受出诗人昂扬的革命激情。
4.综合材料二,以下面《雷雨》第二幕选段为例,就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
【原稿】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定稿】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朴素”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也称素朴。他认为素朴是“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重在客观描写,属现实主义。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美学思想早在先秦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尾句孔子谈到绘画要在白底上绘,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即“素以为绚”。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的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郑板桥《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我国早在4世纪产生的这种“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颇类似于后来黑格尔美学理论的“意蕴”说。黑格尔曾说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学乃至于其它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正如黑格尔所论述的“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张朝昌、郑希《论“朴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讲究虚实相生,所有画作都要留下一块空白。
B.中国画一般不用其他颜色,只是通过墨的深浅、浓淡表现出画作的意境。
C.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手法奠定了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美学理论的基础。
D.敦煌壁画色彩丰富,人物圆润秀劲,衣料华贵,能展现中国画的朴素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朴素”一词的由来谈起,后借由孔子和子夏的问答引出了中国画的朴素美。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中国画朴素美的三个表现,这三段形成并列关系。
C.作者引用荀子所云“形具而神生”,证明了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的观点。
D.文章论证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艺术手法上看,中国画运用单一简洁的墨色,空间布局留白的手段,以形写神,形成了朴素淡远的艺术境界。
B.中国画中,墨即是色,画家一直通过单一的墨色的深浅,表现绚烂斑驳的自然色彩,《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
C.中国画对墨的运用,就是要抓住对象特征,体现对象的精神实质,达到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艺术境界。
D.黑格尔所说的“意蕴”和我国古代美学提倡的“神”就其所指的内在的生气、灵魂和精神而言,是有共同性的。
2020-07-29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

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

(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文学还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文学之于读者,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读者与文学,应该是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然而,我们有一种很令人沮丧的阅读习惯:人们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文学作品富有更多的社会意义,或者哲学意义,或者其他什么意义。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习惯由来已久,文学的艺术价值丧失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文学沦落为宣传的工具。这种比较浅薄和恶劣的阅读习惯,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枯燥乏味的、模式化的流程。

在文学经典那里找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形骸,也可能是一束思想、一点灵光、一把可以拾得起的记忆……莱昂内尔·特里林说:“文学是教会我们人类多样性的范围与这种多样性之价值的唯一武器。”我们倡扬人文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熟识作品名称、文人姓氏,而在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观念、学术思想的角斗场,竞才智之技,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惟其如此,人文精神方有望养成,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定意义上割裂了人本性的内在纽带,使人性异化,这不会因信息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B.断片化的人会丧失感受生活中的美的能力,他们的心理器官受到限制,无法超脱于现实,拥有自由的精神家园。
C.文学具有特殊意义,可以涉及的领域无比宽广,因而能够象征性地解答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进而守护人类灵魂。
D.人文教育不同于常识教育,知道、了解和记忆不是目的,理解、思辨和体验才是意图,这是人文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库塞认为人对人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这说明生产力发展并不能让人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的自由。
B.文学艺术审美体验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可见现代人心理疾病多发和这些人缺少文艺素养有直接关联。
C.从阅读层面看,文学不应沦为宣传的工具,应让其独立存在,所以古人“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未必正确。
D.文学阅读是寻找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这极好地阐释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观点的一项是(     
A.“郊行聊着眼,兴到漫成诗。”(杨万里《春晚往永和》)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D.“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自2015年以来,某著名理工科大学校长都会给大一新生寄赠一本书,所赠书籍有《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和《老人与海》等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2-02-20更新 | 3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现代文阅读
榨菜经济学
肖楠
习近平与哈萨克斯坦总统面对面吃了一顿早餐,两人的餐品包括一杯果汁、一碗小米粥,还有摆在餐桌正中间的几小碟“家常榨菜”。很快,5毛钱一包的榨菜超越两位国家元首,成了席卷中国资本市场的明星。榨菜在餐桌上很难成为人们聚焦的话题,但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个名叫“榨菜指数”的概念就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2012年年底,一家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在起草《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时发现,榨菜销量的区域变化,刚好能够体现农民工的流动趋势。
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指数”的变化,并且据此将全国分为“人口流入区”和“人口流出区”,制定不同的宏观政策。
尽管发改委近期否认了他们曾经提出“榨菜指数”的说法,但大量数据证明,榨菜销售量与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存在巨大的相关性。从2007年到2011年,涪陵榨菜在华南地区的市场份额从49%一路跌破30%,与此对应的,正是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
国家统计局2013年5月份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也验证了这一相关性。报告称,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回流趋势明显。而相比于在华南地区的惨淡经营,涪陵榨菜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销售额,也伴随着农民工的回流,创造了接近50%的增长率。
从餐桌上的“小角色”,到城市发展的晴雨表,榨菜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它低廉的价格。
榨菜的销量直观体现了流动人口数量的高低起伏,并且具备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地方政府部门能够据此提前做好准备,应对人口骤增后的就业、治安、医保、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问题;而外来企业也能及时核算自己的劳动力成本,为下一步的战略布局调整提供依据。
当然,能站上宏观经济舞台的食品,不仅是这小小的榨菜。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提出用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全球各地的价格,来衡量各国的实际汇率。美国《商业周刊》的专栏作家也曾经提出,拥有星巴克咖啡店越多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越高。而在中国,网民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指数:用茅台酒的消费量监测“三公”消费,用“大妈扎堆”现象预警有过热危险的市场。
(节选自《读者》2014年1月第2期)
1.下列各项对“榨菜指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指数”的变化,并且据此制定不同的宏观政策。
B.榨菜指数”是指榨菜销量的区域变化可以反映出农民工的流动趋势。
C.“榨菜指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家发改委的一份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文件中。
D.“榨菜指数”所反映的榨菜销售量与农民工的流动趋势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
2.2.下列选项叙述的经济现象中,不具有指数意义的一项是
A.用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全球各地的价格,来衡量各国的实际汇率。
B.在中国,用“大妈扎堆”的现象预警有过热危险的市场。
C.拥有星巴克咖啡店越多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越高。
D.5毛钱一包的榨菜超越两位国家元首,成了席卷中国资本市场的明星。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7年到2011年,涪陵榨菜在华南地区的市场份额从49%一路跌破30%,与此对应的,正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大量流入。
B.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相对应的是涪陵榨菜在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销售额突增。
C.榨菜这个餐桌上的“小角色”之所以能够登上宏观经济舞台扮演重要角色,主要还是因为它低廉的价格。
D.榨菜的销量直接体现了流动人口数量的高低起伏,并且对地方政府部门及外来企业提前做好相关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2016-11-18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