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B卷)试题
重庆 高二 期末 2024-01-27 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表现其。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

(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

材料二:

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奥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改为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但此只属于私人。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囿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

(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强调阅读应该以读者为主体与文本对话,而不是驯顺的追随文本。
B.读者可以借助已有经验,更好地理解作家借助艺术技巧创设的意义空白,诱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丰富联想。
C.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
D.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
B.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原因是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
C.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领会不到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
D.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一项是(     
A.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B.《藤野先生》曾经数易其稿,定稿中多了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在比较中揣摩更深刻的意思。
C.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D.读《沁园春•长沙》,揣摩对色彩鲜明、境界雄浑、极富生机的湘江秋景图,感受出诗人昂扬的革命激情。
4.综合材料二,以下面《雷雨》第二幕选段为例,就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
【原稿】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定稿】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使(节选)

   

室内的煤炉子特别引人注目,炉盘一尘不染,光明可鉴,泛着蓝幽幽的光泽。这炉盘在起子家从母亲起每天要用猪皮反复擦,擦了二十几年,生是把一块粗糙的铁炉盘擦成了镜子。此刻,炉子上坐着一把熟铝壶,壶中水已烧开,壶盖噗噗响着,壶嘴冒出缕缕水蒸气。

她和他对坐在炉边,这次他没有空着手,给她开门便及时送上捏在手中的信封,仿佛以此迎接她将带给他的好消息。她迅速把信揣进大衣兜里,就像生怕这信会遭遇不测。

开口是艰难的,但她必须开口。她向起子道了对不起,说再等等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这明显的官腔让起子十分不悦,他举了某某熟人因为有关系而进入了似乎不可能的单位。

她打断他说,在我们家真的不行。

他直视着她,放慢语速说,要是不行也得行呢?

她这才有点警惕地向后捎着身子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不是在央求你,是在要求你。

她觉出了他的无礼和过分,但大衣口袋里那沉甸甸的信封可是经由他的手抵达她手中的,她努力使自己克制并且客气。她站起来说,等李花开回来咱们再一起商量也许更合适。

起子也站起来,果决地告诉陆婧不用商量,他就是要去陆局长所管辖的那些单位。她恼火起来,边向门口走边提高嗓音说,你有什么权力命令我啊,你以为你是谁!在她背后传来起子的声音。我知道我是谁,更知道你是谁!你不就是肖大团长的小软木塞吗?

她那刚伸向门把手的手缩了回来,后脑勺仿佛遭遇了棒击,似有一个黄豆大的小气球在颅内的某个位置炸了,一个瞬间,嗡的一声,她脑海里一片白色。她还是顶着一颗白色的头颅转过了身,并努力站稳自己,身体却已有点瑟缩,像曾经有过的梦境:她站在街上,到处找不到要穿的衣服。

起子就像听见了她那无声的感受,加码似的继续抖搂:是啊,不怕你笑话,我全看过,七十七封信,包括现在你大衣兜里这封。

她一边下意识地将手伸进大衣口袋,死命握住那信封,好比攥住了肖恩的手,一边咕哝着你怎么能、你怎么能……

我怎么不能?起子复又在炉边坐下。凭什么你们里里外外、明的暗的都是体面,又体面又浪漫,我就非得窝在这儿画一辈子彩蛋不可呢?我,我们全家还得替你收着、守着这些个不体面的信。说到不体面,我的要求不过是要通过这些不体面的信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我们全家、我们未来的孩子,这有什么过分吗?

她不动地方地站着,拼力捕捉着他话里的信息。她想到了李花开,她的闺密,她曾答应自己代收肖恩的信。她不敢去想这是他们夫妻的合谋,可难道他们不是夫妻吗?恋爱袭来之后,陆婧目中已无他人,所有的时间更不情愿分配给他人,识趣的李花开也久已不主动和她联系了。她不甘心,喃喃着:李花开知道你……

他不等她说完,截住她的话说,知道怎样?不知道又怎样?用不着假装清高,也别想对我使用什么不好听的词儿。我就这么一件事,陆局长动动小手指头的事,有什么办不了的呀。

清高,陆婧想到了父亲。本来她有些抱怨父亲那决不通融的清高的,但在这时,她忽然感叹世间毕竟还存在着这么点清高。为了这点清高,她决不打算接受这蛮横而阴暗的命令。她不接受,还得显出不示弱,她一字一顿地对炉边的男人说,还——就——是——办——不——了!

起子站起来,遭受了冤屈似的,走到摞在地上的彩蛋箱子跟前,从最下面的箱子里拽出一只白得刺眼的纸袋,举起来冲陆婧晃着,叹了口气说,都在这儿呢,六十七封。我用微距拍好,借朋友暗房冲印出来的,后来的十封没来得及冲洗,不过已经足够了。说着从中抽出一张印满小字的黑白放大照片,送至陆婧眼前。

陆婧只瞄一眼便认出了肖恩的笔迹。起子这层层递进的胁迫宣告着陆婧的节节败退,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惊恐和侮辱。她的小腹突然开始酸胀下坠,伴随这酸胀下坠的是两条腿的绵软。她迈前几步,本能地伸手要夺下那刺眼的白纸袋把它投进炉火。起子将纸袋背到身后说,胶卷还在我这儿,烧有什么用呢?如果陆局长帮了我,我肯定当着你的面连胶卷一股脑儿烧了它。不然,你能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

她腿软着,绝望地站在他面前,望着这个在炉子边上踱着小步的男人,就像望见了一个非人类的物种。她把涌到嘴边的所有形容词都压了回去,她的绝望使所有的词语都已失效,这绝望却也迫她从溃败的谷底捞起了她久已失散的自尊。她被亮在眼前的杀手锏打蒙的同时,仿佛也被打醒了。当她确信自己的两条腿能够带她迈出这间屋子时,她把大衣扣子一个一个扣好,接着,她以自己也未曾料到的动作,突然奔向那炉子,拎起坐在炉盘上那把沉甸甸的铝壶,高高提起,壶嘴向下,向着那炉火正旺的炉膛猛地浇灌起来。霎时间水火交战的炉膛发出刺刺嘎嘎的怪响,一股股灰白色气体伴着浓烈呛人的臭屁味儿冲上屋顶,弥漫着房间,也吞噬了炉边的男人。烟雾中她把空壶“哐当”丢在地上,拼力拉开屋门,又狠劲把门摔上,就像将一切的担惊受怕,一切的提心吊胆,一切的错愕、愤怒乃至一切的恶心,全都摔在了身后。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构思巧妙,不作背景介绍,而在“当下”的描写中透露事情的原委:李花开为闺密传递情书,她的丈夫起子趁机进行敲诈。
B.起子不把陆婧当人看待,说她是“肖大团长的小软木塞”,陆婧感到自己受到极大侮辱,仿佛站在街上而到处找不到要穿的衣服。
C.小说人物语言描写十分精妙,如陆婧的“还——就——办——不——了!”,一字一顿,面对要挟而不妥协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D.用开水浇火炉是文中成功的细节描写,这一细节让人物在被敲诈胁迫之际焕发出本能的力量,在生命意志上完成了对陆婧的形象塑造。
6.下列对文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子是卑劣无耻的小人,他利用信使身份窥视他人隐私,并以告密相胁迫,让陆父利用责权为他调动工作。
B.李花开是陆婧的闺密,却也是起子的同谋,她故意不与陆婧保持联系,以便帮丈夫从容地实施自己的阴谋。
C.陆婧有错在先,被起子抓住把柄,在发现起子的阴谋后,毅然决然地与之决裂,保持了自己的清高和尊严。
D.陆局长虽未出场,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拒绝了女儿为起子调动工作的请求,坚持原则,不走后门。
7.小说开头描写煤炉子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8.请联系现实,简要阐述陆婧这一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B.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C.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D.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八百石”与“秩序井然”中的两个“秩”字含义不同。
B.“广数自请行”与“数见不鲜”中的两个“数”字含义相同。
C.“良久乃许之”与“多许少与”中的两个“许”字含义相同。
D.“今幸从大将军”与“幸免于难”中的两个“幸”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出生于名门,府上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的先祖就是秦朝时逐获燕国太子丹的李信将军。
B.李广将军,曾因参与抗击匈奴且杀敌很多升职,与兄弟李蔡一起凭着英勇善战得到汉文帝赞赏。
C.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卫青获知单于住地后亲率精兵去追逐单于,并未让李广参与追杀。
D.李广去世之日,天下无论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为之竭尽哀痛,可见他的优秀品格确实广受认可。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
13.六十多岁的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前后遭遇许多挫折直至自刎身亡。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其遭遇的挫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其三)

王安石

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

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

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酹一缸。


【注】①圣,指宋太祖赵匡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B.颔联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
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
D.尾联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一句启示我们,既要善于向榜样学习,也要勇于自我反思。
(2)李白在《将进酒》中,化用曹植《名都篇》“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B卷)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黑色吸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所以人体需要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稳定的体温。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而在激烈运动中,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怎样才能更凉爽,不仅和所穿衣服的颜色有关,

17.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B.我们的小区,是安定祥和的大家庭。
C.我们在峡谷中抬头仰望,天空似乎一条蓝色的飘带。
D.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话皆是对节气         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 ,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力求以轻松自然的表现方式,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用色彩的丰富变化突出各个节气的特色,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       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金灿灿的害羞地低下了头的麦穗、红彤彤的绚烂的枫叶等都可以成为凸显节气色彩特征的重要元素。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         ,注重情绪的表达。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四字词语。
20.下列选项中,双引号与文中“吃什么”的用法一致的是(     
A.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
B.“南京大屠杀”事件对我们中国人的心灵造成了永不可磨灭的伤害。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从某种意义上说,“说”就是做。
21.请赏析划线句的表达特点并分析表达效果。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
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5-8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3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王安石(1021-1086)  咏史怀古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8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19-21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15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