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1 题号:198615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孝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刀对曰          :擦拭
B.臣之所好者       :天道,指自然规律
C.批大郤,大窾     :顺着
D.彼节者有            :间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吾见其难                    庖丁文惠君解牛
B.而刀刃若新发          冰,水为之,而寒
C.彼节者有间,刀刃者无厚       吾尝终日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目视        使工药淬之
3.下列句子与“刀刃若新发于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B.蚓无爪牙之利C.大王来操何D.青取之于蓝
4.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此句是庖丁用自己的技法高超来反衬“良庖”“族庖”的技法拙劣。
B.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对上文做了总结,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数千而刀刃锋利如初的根本原因。
C.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活画出庖丁的神情、举止。“怵然为戒”,显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视为止”,目不斜视,视线固定;“行为迟”,行动迟缓,足见其细心谨慎。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这几句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动作。所谓“四顾”指庖丁解牛成功后四处观望。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班级开展“百家争鸣”中华文化传统经典研习活动,请阅读以下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任务一·研读诸子其人】

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②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③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④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⑤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减)

[注]①驾:指为官出仕。②罔:用网捕捉。③纶:用钓线钓。④矰:用箭射。⑤诋訾:诽谤、非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孔子(        )            (2)使使厚币迎之 (         )
2.选择合适的义项,完成下列虚词梳理表格。

虚词

义项

例句

(1)

见周衰,乃遂去

(2)

以诋訾孔子

A.指示代词,这                                               B.助词,相当于“的”
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消除句子的独立性       D.助词,用于调整音节
3.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4.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5.结合材料,分析老子与庄子形象的共通点。
【任务二·研读诸子散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外篇·秋水》)

[注]①河伯:黄河之神。②望洋:远视的样子。若:海神。

6.以下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分析善恶、有无等关系,阐述了事物相辅相成,人要顺应自然。
B.老子认为,如果大功告成就邀功自傲,那么必然会招致一系列失败。
C.庄子用夸张手法表现河神的洋洋得意,是为了反衬海神的骄傲自大。
D.庄子写河神望洋兴叹,强调即使是仲尼和伯夷等圣人也存在局限性。
7.先秦诸子散文文采斐然,自成一格。结合两则材料,比较老子与庄子语言风格的不同。
【任务三·研读相关评论】
8.有评论家认为“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结合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3-03更新 | 1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分辨
B.生物之以相吹也    息:气息
C.《齐谐》者,怪者也        志:志向
D.置杯焉则,水浅而舟大也     胶:粘住不动
2.下列句子中,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A.为鸟,其名为鹏
B.水浅舟大也
C.我决起
D.控于地而已矣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分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
B.作者用浅水不能漂浮大舟、杯水不能承载水杯等类比,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必须凭借大风方能南行。
C.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不仅说明了两种动物与鹏鸟皆“有所待”,还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D.引“汤之问棘”印证前文,点明“小大之辩”。假托古人描写小鸟讥笑大鹏,内容上有重复之嫌。
2017-10-19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
B.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回旋而上。
C.我决起而飞,榆枋 抢:集,着落。
D.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刚才,刚刚。
2.下列句中全部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 问征夫以前路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既自以心为形役
C.彼且奚适也? 农人告余以春及
D.莫之夭阏者 乐夫天命复奚疑?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大鹏要向南飞行,须依靠海风的力量。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B.选文最后一段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运用对比的手法否定了宋荣子,肯定了列子才真正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最后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C.“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但这种绝对自由状态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的。
D.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4.翻译句子。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
2018-10-19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