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1 题号:202453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根本上说,现实主义的本质与文艺创作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但这里的绝非抽象之人,而是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老舍、曹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如此。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其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古今中外彪炳千秋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大多具有史诗气质。从广义上说,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黑格尔说过,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这就表明,史诗的含义与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紧密相连。史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精神。

如果从现实来讲,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当下中国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具有史诗气象的现实,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

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在当下,以不矫饰、不虚美、不隐恶的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描绘现实与历史,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它直接关系到史诗般的现实能否得到准确的书写,新史诗能否真正经受时间的检验。

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的新史诗,重点关注的自然是具有当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现实,但也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其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

(摘编自王晖《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

材料二:

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创作在以下方面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第一,立足时代,扎根现实,展现中国故事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艺应立于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并倾听时代呼声,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打上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成为时代发展的号角。第二,洞悉历史,扎根传统,强化中国故事的历史底蕴。如果缺乏丰厚的历史积淀,文艺工作者就难以创作出杰出的作品。所以,新时代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既具有时代的鲜活底蕴,又承续传统的文化血脉。第三,展望未来,放飞理想,彰显中国故事的前瞻性与理想性。对时代现实的审视、对历史传统的回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未来的理想发展。因而,杰出的文艺作品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包含对未来愿景和理想前瞻的深沉思考。

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也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新时代文艺创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本土,强化中国故事的地域特色。中国故事是在中国特定地理环境及地域空间发生的,反映的是中国特定地域的人事物象与社会生活,所以,新时代文艺要自觉强化其地域特色。第二,放眼全国,表达中国经验。新时代文艺应自觉为中华民族代言、为全国人民代言,自觉关注复杂多样的中国现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第三,胸怀全球,彰显中国故事的人类情怀。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向全世界、全人类开放,自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觉表现当今世界共通的人性人情、共同的发展困境与未来命运,促进世界人民的彼此理解与沟通。

(摘编自朱斌《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艺的重要使命》)

材料三:

一部文艺作品,倘若能够同时符合思想标准(倾向性、真实性、情感性)、审美标准(形象塑造评价)、质量标准(符合规格、受众需求),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就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但通常思想、艺术、制作质量这三者在一部作品中的体现是不平衡的,或者作品的思想性很强而艺术性、制作上偏薄弱一些,或者艺术性较高、制作质量较好但思想性稍显不足。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对同一部文艺作品的评判往往会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的偏向也会不同。但总体而言,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从理论上指出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的具体内涵和细化原则,但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在具体衡量文艺作品高下优劣的过程中,不能死板教条地照搬和硬套。

(摘编自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一定能和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等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史诗气质。
B.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现实与历史,有助于我们准确书写“史诗般”的现实,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
C.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出的三点要求,可以为材料一中的“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提供具体的方向和策略。
D.材料三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相统一,《平凡的世界》就体现了这种统一。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文艺也必须关注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人”。
B.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
C.写好“中国故事”必须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基本条件,尽可能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
D.以现实主义精神来记录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中华民族的传奇故事,并创造中国“新史诗”,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中国海军突击队营救中国侨民的故事。
B.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C.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自觉拓展深度和广度。
D.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明确追求的文艺新浪潮正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新史诗”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标准和审美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早于西方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五色体系。《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天、地、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等等。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材料三:

《红楼梦》三十五回中,宝玉请宝钗的丫鬟莺儿帮忙打络子(通过打结,编织成袋子的模样,用来装东西的织物)。宝玉要给自己的大红汗巾子打络子。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由此引出了一段有关色彩的对话。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莺儿道: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宝玉道:也罢了,也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

上述文字与民间画诀所言很近似。在明清以来的市井坊间,年画画工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出绘画法则,被称为画诀,其多是师徒父子口传心授,轻易不肯示人,在行业中被看得极为珍贵。

在画诀的配色歌中,第一句就是软靠硬,色不楞。画工们把淡灰或加粉的天蓝、粉红、粉绿、淡黄等称作软色,将大红、深绿、深蓝、黑叫作硬色。所谓软靠硬,色不楞是指不能将多种硬色排布在一起,必须中间调以软色。莺儿也许并未专门学过此理论,却在无意之间,通过朴素的审美摸索,遵循着这一配色原则。

无独有偶,四十回中,还有这样一段:贾母率众人游览大观园,来到潇湘馆。见馆内窗纱旧了,便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这里的,并不是简单的绿色,而是绿色在阳光照射下的光泽。最后,贾母命王熙凤用银红色的窗纱换上,以配那千竿修竹。在画诀的配色歌中,有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说的正是此理。而这种光影下的动感之美,才是中国传统色彩学的要义。

(改编自《文摘报》方博的《<红楼梦>的色彩学》)

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五色体系”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后来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其中的五色与现代色彩理论的三原色有共通之处。
B.中华色彩观的发展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既展现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也体现出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民族特色。
C.儒家色彩观从规范礼出发,以实现仁为目的,在我们民族色彩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生活影响很大,比如在文艺发展方面。
D.道家以黑色为其思想观念的象征色,也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画中的主导地位,加之“五色令人目盲”的说法,道家就形成了黑色为宗的色彩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忠实捍卫“五色体系”,一方面可见色彩文化之重要,更多源于“五色系统”形成后就 被统治者尊崇,为统治者规范社会等级、礼制、秩序服务。
B.红色在中华“五色体系”确立时就被列为“正色”之首,几千年来中国人“尚红”应与此有关, 其他色彩也有因人因地域备受推崇的时候。
C.儒道两家色彩观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影响截然不同,前者期望在对自然的描绘中提升人的修养,而后者追求在山水绘画中创造超现实的意境、形成思想。
D.材料三提到的民间画师们的画诀,也算是当时的行业准则,其中有诸多辩证、相对的色彩概念,而实际操作中画师们遵循一定的配色原则,很讲究色彩搭配的技巧(或原则)。
3.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选项中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色彩观是哲学色彩观,它的形成跟道家推崇黑色并将黑色置于一切色彩之上的观点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墨的正统地位的确定,还有中国画色彩的发展都有赖于道家思想的发展。
B.荀子《劝学》“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黑白两色的对比鲜明;而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喻己节操之高:二者均有色彩“比德”之意。
C.材料三中莺儿打络子讲究色彩的主次和搭配;贾母为黛玉调换窗帘,关注色彩的明暗及其与周围景物色彩的协调:他们的做法都讲究对立互补,体现了道家色彩观的美学追求。
D.《窦娥冤》中窦娥受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其中“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有鲜明的色彩,但跟中国传统色彩观并无关系,只是为了表现窦娥想洗清冤屈的决心。
4.结合材料,概述中国传统色彩观的特点。
5.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儒家色彩观,你认为王熙凤服饰配色合适吗?请写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节自《红楼梦》第三回)

2023-09-10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燚燚……这个春节,一条吉祥话串烧成了拜年高频词汇。不过虽然网来网去发得热闹,要问谁能流畅读写,绝大多数人都得摇头,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龘龘何意,朤朤何指?据悉源于,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飞龙之状古同,本意为明亮。以此类推,很多人就都懂了——寓意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红红火火。它们由叠字组合拼接而成,似乎能表达双倍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新奇藉此往来问候,将过年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兴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之一,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大量生僻字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极少使用、鲜为人知,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输入输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个性设计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繁琐的怪字也更多进入了大众视野。人们偶尔玩玩别有一番风趣,间或掀起一阵追捧。比如,事实上至今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只是恰逢甲辰龙年,契合了中国人对于的浪漫想象。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个规范汉字的应用,毋宁说是一个吉祥符号,一种文化创意。

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纵观汉语绵延数千年的历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博采包容、动态演化,生命力如此顽强,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扬弃,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陈代谢。怪异字的消亡、繁体字的简化,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选择。

时代推演,空间变迁,人们的行为偏好不断变化,社会的表达需求时时更新,语言的语音、语义、形态都将吐故纳新,随之而变。我们乐见中华语库更加生机勃勃,也不必为生僻字的渐行渐远而嗟叹,抑或因某些机缘的重获新生而过分欣喜。作为一种通约工具,流变才是语言最突出的特征。那些好用的、耐用的,会在时间淘洗后留存,而那些拗口的、怪异的,终将悄然退圈。

(摘选自田闻之《龘龘䲜䲜,生僻字真火了?》)

材料二:

生僻字的复活,呈现多种形态。有的沿用旧有音义,如xiān),新鲜之义,复活后音义不变。有的改变原有音义,如,本读“duì”,意为怨恨;网民俗读为“duǐ”,表反驳、争辩、回戗等义。有的俗解形体,打破原有造字理据,旧瓶装新酒,如“忈”本为“仁的异体,从二从心,爱已爱人,兼爱之心即仁心,由于字形的上面是、下面是,被网民俗解为有二心、不专心,已脱离原本意义。有的借音替字,如),字的异体,因民俗忌言忌写字,就用谐音代替笑亖”“创亖都是网络流行语。民俗破旧立新,重解生僻字,追求奇、特、新,往往带有娱乐色彩。

生僻字复活的原因复杂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与汉字字库不断扩容,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不断优化。在技术的赋能下,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库中没有的罕见字、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某网站可根据部件组合的方式检索20万个汉字,几乎所有生僻字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输入与呈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

近年来,甲骨文等汉字研究不断深入,也使汉字知识普及方兴未艾,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电子字典风起云涌。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认读汉字、书写汉字,时不时喜欢根据时代的变化、民俗的需要玩味汉字,拆解生僻字形体,重构生僻字理据,或望形生义,或借音替字。

此外,新生代网民的增多,正在逐步重塑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年轻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成了创造网络新词与复活生僻字的主力军。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影响、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相互作用下,生僻字的流行加速。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民俗有了新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新的可能,生僻字的复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郑贤章《龘随龙行——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

材料三:

李杲、高頔、傅广美……新学期开学,老师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竟是如何正确读出学生的名字。这两天,网络上热传的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引发广泛关注:全班16名学生的名字中,竟出现了8个生僻字。还有刘小灵童”“程门立雪等四字名字。时下,生僻字成了孩子姓名里的热门字。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

但生僻字入名,追求独特亦应有度。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未来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期冀。中国人对文字向来具有敬畏之心,大多数人认为,具有美好寓意的语言文字具有正向映射的作用,能给人带来好运气和精气神,从这一点来看,家长们选择这些好词、好字作为孩子的名字,理所当然。但是,要说孩子有个好名字就能人生美好一帆风顺,那也太牵强附会了。

毕竟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重要意义。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有好名字就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实际上,名字并没有那么神奇的作用。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你不奋斗,哪里来的幸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所言,家长选择生僻字更多是为了赋予孩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但不一定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文化品位。取个生僻字作名字,不一定就显得有文化,毕竟名字就是让人知道的,别人都不认识,恰恰说明你的文化不高,能选择的字有限,或许还是没文化的象征呢。

(摘编自东方时评《生僻字入名不应有难以承受之重》)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绝大多数人对“龘龘䲜䲜”吉祥串烧还不能流畅读写,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它来表达新年祝福,因为这样的词语能表达双倍或多倍的祝福与期盼。
B.用进废退,很多生僻字因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鲜为人知,将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
C.生僻字复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追求奇、特、新的娱乐心理和美好祝愿与期冀的心理。
D.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太多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好名字就能让孩子人生美好一帆风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比如“龘”,虽然《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但在甲辰龙年,它因契合了人们对“龙”的浪漫想象而重获新生。
B.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文化活动的相继兴起,扩大了汉字知识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也加速了生僻字的复活。
C.生僻字成为学生姓名中的“热门字”,是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的体现,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D.生僻字的复活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偶然性,能否持久流行,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如何,还要具体分析每个复活生僻字产生的动因。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奣”(wěng),本指天空晴朗无云,网民依其形体重新组合出天明、天亮之义。
B.“砳”(lè),本为石头撞击声,网民用其代替快乐的“乐”。
C.“烎”(yín)的本义为光明,近来流行于网络游戏,望形俗解为“开火”,被玩家用来形容高超的竞技或充沛的状态。
D.“兲”(tiān)被望形生义为“王八”,用于讥讽、骂人,但与其作为“天”的异体字的内涵不兼容。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网络普及在生僻字流行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5.有人认为“生僻字存在显而易见缺陷,早已失去被‘激活’的价值,进入‘故纸堆’才是它们的合理‘归宿’”。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2024-05-14更新 | 1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媒体的价值诉求当中,理性是第一位的。新闻专业精神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新闻”,作为保持客观和展示“专业精神”的一部分,记者的“情感表达受到编辑的严格监管和约束”。不仅在新闻实践行业,研究学者们也认为,新闻专业精神是“解释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专业新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因此,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面向抽象的公众而不是具体的个体。而大众媒介的实质本身是对人的传播活动的发展和强化,它应人的需要而产生、为人的服务而存在,“为人并有利于人,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暗合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致良知”,其实就是要从人的本心出发来感受世界。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不少研究者认为,真正的数字化新闻将导致新闻业的“共同化”,使受众得以更充分地参与新闻过程。技术平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赋予受众权力,这使得受众对新闻价值的理解更加灵活、可移动以及更具参与性。

不可否认,技术确实在新闻范式的情感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制作借鉴并进一步发展了游戏和健康传播等其他领域的情感驱动技术,使其成为日常新闻内容制作的一部分。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H5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吸引亿万受众参与,央视频利用8K+VR进行冬奥会报道,再到沉浸式新闻的场景式体验,无不是围绕着受众进行传播,调动了用户更多的感知器官,用更加个性化的融媒体新闻作品影响人、塑造人、感染人。在这里,情感再次成为完美的起点。

近几年,新闻业情感的新兴研究领域受到情感驱动的新闻创新浪潮的支持,例如沉浸式新闻。具体而言,沉浸式新闻通过讲故事的情感风格来吸引用户参与,通常以创造同理心为明确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沉浸式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是沉浸式技术、互动和叙事选项的融合,在用户之间创造了一种存在感,其结果是增加了情感参与。数字环境中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意味着新闻从业人士需要更加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受众,这包括对实际用户传播实践的反馈检查,以及对观众在观看新闻时获得的情感满足。

(摘编自李晓鹏、范静涵《媒介深度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理性─情感”共融范式》,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评论以“在理性权威中诉诸感性表达”的方式,引领了主流媒体重大事件主流舆论传播新潮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在疫情期间,《人民日报》理性权威类评论总量大于诉诸感性类评论,但在疫情防控期,诉诸感性类评论占比高于理性权威类;进入复工复产期后,诉诸感性类评论占比明显下降,恢复了往日以理性权威为主的舆论引导模式。总体而言,一系列评论员观察凸显了系列化新闻言论写作中感性与理性交织的独特魅力。从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角度切入,以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方式评述,力求提升社会感性认识,引发情感共鸣,通过情感交流帮助受众形成理性认知,吸纳多层次受众群体,扩大了自身影响力。

《人民日报》在主流媒体理性权威的优势之上,贯穿注入感性因素,以高频采用情感词汇、平实的话语风格诉诸感性表达,激发群众情感共鸣,构筑价值认同,形成了强有力的主流舆论传播主阵地,为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中主流舆论传播树立了优秀典型。从统计结果来看,疫情防控期转载量top5的评论文章里有4篇重视情感表达,高频情感词汇主要有“团结”“坚决”“力量”“生命”等,说明这一时期感性词汇高频出现的评论公众认可度较理性类评论更胜一筹。另外,复工复产期的评论虽逐步恢复往日理性权威为主的评论风格,但转载量top5的评论里仍有3篇内容呈现明显诉诸情感话语的特征,高频情感词汇主要有“努力”“生命”“力量”“积极”等,说明这一时期诉诸情感表达较之纯理性引导更能激发社会共情。

鉴于此,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主流媒体应重视情感因素在主流舆论传播中的应用,顺应受众情感化阅读倾向,深入挖掘报道素材中的感性因素,力求评论报道既能理性权威、晓之以理,又能传递温暖、动之以情,以此达到通过主流媒体发布的主流舆论既能保持意识形态的旗帜导向、又能形成深入人心的价值认同的目标,在确保舆论方向不出错的前提下,以理性逻辑魅力交织感性话语表达的方式,提升自身舆论影响力。

(摘编自刘明洋、吴洁《在理性权威中诉诸感性表达》,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媒介强化人的传播活动,其产生、存在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但这一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弱化。
B.沉浸式新闻是一种融合,通过讲故事的风格来吸引用户,以创造同理心为目的,在用户之间创造存在感,增加情感参与。
C.新闻要引发关注、激起共鸣,不仅要具有新闻价值和理性思考,还要从感性视角出发,重视理性基础上的情感注入。
D.在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媒体更加注重受众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因此诉诸感性类评论的公众认可度高于理性类评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媒介时代的“客观性新闻”相比,融媒体环境下的“参与性新闻”塑造了新闻新的风格和实践,应当摒弃前者。
B.材料一第二段中引用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学思想,是为了论证追求本心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
C.新闻从业者只要认真对待受众,对传播反馈检查,使观众在观看新闻时获得情感满足,就能减轻在数字环境中的压力。
D.两则材料都谈及新闻的“情感表达”,但同中有异,材料一立足于新闻传播的本质,材料二则是侧重新闻话语的表达。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理性权威中诉诸感性表达”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论与驳论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着重描述了三次降旗和一次升旗,记者将昂扬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融入对场景的选择和刻画之中。
C.《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以事实为基础,既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使文章表达更动人。
D.《包身工》以时间为序,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饱含同情,散发出博爱情怀,像一把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残酷时代的“脓疮”。
4.技术发展在新闻范式的情感转变中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03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