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赵树理(1906-1970)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204012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祥英翻身(节选)

赵树理

管不住了

当了村干部,免不了要开会。孟祥英告诉婆婆说:“娘!我去开会!”说了就走了。婆婆想:“这成什么话?小媳妇家开什么会?”可是不叫去又不行,怕工作员叫自己干。她虽觉着八路军“不行了”,可是估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八路更不行,要是公然反抗起来,明天早晨四十军不来救驾,到晌午就保不定要被工作员带往区公所。光棍不吃眼前亏,由她去吧!

妇女也要开会,在孟祥英的婆婆脑子里是个“糊涂观念”,有心跟在后面去看看,又怕四十军来了说自己也参加过“八路派”人的会,只好不去。第二天,心不死,总得去侦察侦察一伙媳妇们开会说了些什么。她出去一调查,“娘呀!这还了得?”妇女要求解放,要反对婆婆打骂,反对丈夫打骂,要提倡放脚,要提倡妇女打柴、担水、上地,和男人吃一样饭干一样活,要上冬学……她想:这不反了?媳妇家,婆婆不许打,丈夫不许打,该叫谁来打?难道就能不打吗?二媳妇两只脚,打着骂着还缠不小,怎么还敢再放?女人们要打起柴来担起水来还像个什么女人?不识字还管不住啦,识了字越要上天啦!……这还成个什么世界?

婆婆虽然担心,孟祥英却不十分在意,有工作员做主,工作倒也很顺利。会也开了许多次,冬学也上了许多次。这家媳妇挨了婆婆的打,告诉孟祥英,那家媳妇受了丈夫的气,告诉孟祥英。她们告诉孟祥英,孟祥英告诉工作员,开会、批评、斗争。

孟祥英工作越积极,婆婆调查来的材料也越多,打不得骂不得,跟梅妮说:“那东西管不住了!什么事她也要告诉工作员!可该怎么办呀?”梅妮没法,吸一吸嘴唇;婆婆也吸一吸嘴唇。

孟祥英打回柴来了,婆婆嘴一歪,悄悄说:“圪仰圪仰,什么样子!”孟祥英担水回来了,婆婆嘴一歪,悄悄说:“圪仰圪仰,什么样子!”

要提倡放脚,工作员叫孟祥英先放,孟祥英放了。婆婆噘着嘴,两只眼睛跟着孟祥英两只脚。

村里的年轻女人们,却不和孟祥英的婆婆一样,见孟祥英打柴,有些人也跟着打起来;见孟祥英担水,有些人也跟着担起来;见孟祥英放脚,有些人也跟着放了脚。男人们也不都像梅妮,也有许多进步的,牛差差说:“女人们放了脚真能抵住个男人做!”牛差差说:“女人们打柴担水,男人少误多少闲工!”牛差差说:“常说人家八路不好,我看人家提倡的事情都很有好处!”

不论大家怎样想,孟祥英的婆婆总觉着孟祥英越来越不顺眼,打不得骂不得,一肚子气没处发作,就想找牛差差老婆开个座谈会。一天,她上地去,见牛差差老婆在前边走。她喊了一声“等等”,人家却不等她,还走得很快。她跑了几步赶上去,牛差差老婆说:“咱两家以后少来往,你不要以为你老二媳妇放了脚很时行!以后四十军来了,一定要说她是八路军的太太!你们家里跟八路有了关系了,咱可跟你们受不起那个连累!”这几句话,把孟祥英的婆婆说得从头麻到脚底。

她这几天虽是憋了一肚子气,可还没有考虑到这个天大的危险,座谈会也不开了,赶紧找梅妮想办法。可是梅妮有什么办法呢?还不是母子两个坐到一块各人吸各人的嘴唇?

英雄

出了夏天,庞炳勋、孙殿英领着四十军和新五军投了敌人,八路军又在林县把他们打垮了。牛差差一听说四十军和新五军有几千人过了漳河往北开,正预备宣传宣传,又打听得是被八路军在日军的据点上俘虏过来的,因此才不敢声张。事实摆在眼前,他虽不声张,也封锁不住胜利的消息。村干部们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都高兴起来,大大宣传了一番,从此人心大变,就是素日信服牛差差“变天”说法的人,也都知道牛差差的“天”塌了。孟祥英在这环境好转之后,工作当然更顺利了许多。

不巧的是连年有灾荒,这个秋天更糟糕一点,一夏天不见雨,庄稼干得差不多能点着火。到秋天谷穗像打锣锤,头上还有寸把长一条蜡捻子。玉茭不够一腿高,三亩地也收不够一箩头。秋天又一连下了几十天连阴雨,三颗粮食收割不回来,草比庄稼还长得高。

政府号召采野菜度荒,村干部们一讨论,孟祥英管组织妇女。因为秋景太坏,村里人都泄了气。有些人说:“连年没收成,反正活不了,哪有心事弄那一把树叶?”孟祥英挨门挨户劝她们,说:“死不了还得吃,”说,“过了秋天想采野菜也没有了,”说,“野菜和糠总比吃纯糠好”……她一边说,一边领着几个积极的妇女先动起手来。没粮之家说“情愿等死”,只能算是发脾气,后来见孟祥英领的几个人满院里是野菜,也就跟着去采。孟祥英把她们组成四个组,每日分头上山,不几天,附近山上,凡是能吃的树叶都被采光了,都晒在这伙妇女们的院里了。本村完了到外村去,河西没了到河东去,直采到秋风扫落叶的时候,算了一下总账,二十多个妇女,一共采了六万多斤。

野菜采完了,听说白草能卖一块钱一斤,孟祥英又领导妇女割白草。这一次更容易领导,家家野菜堆积如山,谁也不再准备饿死,一看见野菜就都想起孟祥英,因此孟祥英一说领导妇女割白草,这些妇女们的家里人都说:“快跟人家去割吧!这小女是很有些办法的!”后来大家竟割了两万多斤,卖了两万多块钱。

从此西峧口附近各村,都佩服孟祥英能干。

【注】①小说根据孟祥英的真人真事,写她如何由封建家庭里挨打受气的弱女子,成长为晋冀鲁豫边区劳动英雄、度荒模范,成为妇女运动的一面旗帜的历程,真实反映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过程。②二媳妇指孟祥英。③圪仰圪仰:方言,形容走路姿势不正的样子。④牛差差是一个已经回头的特务,因为他转变得很差,所以才叫他“牛差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英婆婆想直接反对媳妇去开会,但又生怕工作员让她自己当村干部,这种矛盾的心理来自于她对八路军地位不确定的认知。
B.牛差差老婆的话表明她和孟祥英婆婆反对孟祥英的原因相同,“以后四十军来了”的威胁加重了孟祥英婆婆的担忧和恐惧。
C.“三颗粮食收割不回来,草比庄稼还长得高”中,“三颗粮食收割不回来”运用写实手法突出当年秋天粮食歉收情况非常严重。
D.遇到连年没收成的灾荒,孟祥英不仅耐心地做妇女的思想工作,还带领她们采集野菜,收割白草,西峧口村民非常敬佩她。
2.孟祥英得以翻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充满乡土气息。请结合所选文本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干家潘永福(节选)

赵树理

嘉峰村建立了地方政权,第一任村长是王思让同志,潘永福同志是村供销社干部。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村干部,从外表上看,和群众无大区别。①有个外村的老相识在路上遇上了他,问他说:“听说你当了干部了,你怎么还是这样子?”潘永福同志反问他说:“干部该是个什么样子?”问他的人马上也拟定不出个干部样子来,只得一笑而罢。

潘永福同志当了干部以后,不但外观上没有变化,工作和生活也都按着自己特有的风度发展着。

嘉峰村东北方向五十里外的玉沟村,开了个为沁水民兵制造手榴弹的工厂。这工厂烧的是阳城煤,运煤时需要在嘉峰村过沁河。沁河上过渡的习惯,夏秋两季用船,冬天冰冻以后至春天发洪之前用桥。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嘉峰村的人事先没有想到五十里外玉沟工厂的需要,等到工厂缺了煤找到嘉峰来的时候,搭桥的地方已经被冰封了。上级要求嘉峰村想法子,村长王思让便和潘永福、何启文等同志接受了这个任务。

这地方,桥的构造是用两根树杈顶一根平梁算一个桥脚,一个个桥脚中间都用五六根长的木料连接起来,上边铺上厚厚的灌木枝条,然后再垫上尺把厚的土把它压平。活儿倒也有传统办法,只是时间不对,河被冰封着,冰又只有寸把厚。人到冰上,怕把冰压破了;破冰下水,人又受不了。党员们研究了半天,更巧的法子想不出来,也只好破冰下水。王思让同志勇敢得很,把冰打开口,他就先跳下去。可是他一下去就抖得倒在水里,潘永福同志见势不好,跳下去一把把他抓出来。这时候,王思让同志的皮肤已经变成黑青的了。

潘永福同志是在河里井里泡惯了的,何启文同志也是年年搭桥离不了的人物。岸上的同志们搬运着木料,这两位英雄下了水,打开冰道,送过大绳,来来往往拉木料、扶桥脚……终于在这冰层包围中完成了上级党给予的任务。

在潘永福同志当区长时,有一次,敌人集中了大于我们当地驻军十多倍的兵力来“扫荡”这个地区,沁河以西有我们一部分部队需要渡过沁河转到外线。领导知道潘永福同志是撑船能手,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潘永福同志接受任务后,马上找到部队首长报告说附近几个渡口船太小,王村的船大,可是在维持区,需要把维持会的人挟持住,夜里从那里摆渡。部队同意了他的建议,就派了几个便衣,由他领路到王村去找维持会。他们走到王村村边,碰上了一个人,潘永福同志要这个人带他们到维持会去,到了维持会,屋子里静悄悄连一个人也没有。领路的那个人说:“你坐一下,我给你找他们去!”潘永福见那个人神色不正,怕他搞鬼,略一思忖便跟了出来,却不见他往哪里去了,问了问门外的便衣,说是没有出去;又返回院里来,见有个小门,情知是从这小门里跑了。潘永福马上向门外的便衣们说:“你们监视住河边和村西头的路,不要让人过去,就出不了事,让我亲自去找撑船的人!”潘永福同志和这里的撑船的人都很熟识,一会儿就把他们都找到了。吃了些晚饭,部队就开到了。

潘永福同志和王村的船工们共同撑着船,先送过一部分机枪手们到对岸山头上布了防,掩护住渡口,然后才渡大队人马。船开得也不慢,只是人太多了,急切渡不完。潘永福同志见深处没有几步,就跳下水去拉住缆绳在前边拉,王村有几个船工也跳下去帮着他拉。这样拉的拉、撑的撑,船比以前快得多,一趟又一趟,还不到鸡叫就把全部人马渡完了。部队的负责同志临别的时候向潘永福同志说:“潘区长!谢谢你的帮忙!③敌人很快就会侦察到我们在这里过渡!你也要马上离开这里!”

潘永福同志向来觉着工作和休息差别不大,可是这一次他跑了几十里路,找了半晌人,又拉了多半夜船,算起来已经连续劳动了二十个钟头了。打发部队走后,他本想马上离开王村,只是走到村边,身子便摇晃起来,就穿着一身湿透了的衣服睡进村边一个喂牲口的石槽里。等到他一觉醒来,他觉着有点不妙,一只眼睛扫见不知几时开来的日军已经把这一段河边的空地坐满了。他不敢坐起,急忙扳住石槽的另一边一骨碌滚出来,然后爬起来就往山上跑。山头上放哨的敌人一见有人跑上来就开了枪。身旁边的飞弹吱吱地越来越密,好在抢了几步跳到一条土胡同里,他也不管后边的子弹来得怎样密,就这样跑到河边游过了水,不到晌午又回到他的区公所。

正因为他喜欢实干,所以坚决反对虚伪的俗套子礼节。一九四九年他被调回县里去做农林科长,区公所的同志们要举行个送别的仪式。潘永福同志根本不赞成这一套,就想免一免这套过场。④可是有些同志诚心诚意要那样送他,说死说活不让免,他也马马虎虎同意了。等到送他的那天早晨,大家都已经准备好,却不见他出来和大家打招呼,有人进到他屋里去看,床上只剩了一条席子,潘永福同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挑着行李走了。

1961年3月10日写于山西长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峰村刚建立政权,事先没想到五十里外玉沟工厂需要的阳城煤必须经过他们村的沁河,没有在最佳时间搭桥。
B.架桥工作中王思让同志身先士卒,率先跳进冰河中,但瞬间变成黑青的皮肤突显了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难度之大。
C.潘永福到达王村维持会后,屋里“静悄悄”,领路人一转眼就不见了,体现了战斗前气氛的紧张和人们的忙碌。
D.潘永福遭遇日本军队时,“扫见”“扳住”“滚”“爬起来就往山上跑”“抢了几步”等写出了他的动作敏捷与机智果敢。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通过外村老相识的疑问,从侧面体现了潘永福作为共产党干部质朴、求实的本色。
B.第②句中“泡惯了”这个词体现了潘永福水性好,与后文逃跑时“游过了水”形成呼应。
C.第③句突显出当时斗争形势的严峻,也为后文潘永福醒来就遭遇敌人做了铺垫。
D.第④句中“马马虎虎”暗示了潘永福在面对同志们的盛情时,态度和立场不够坚定。
3.文章第二段提到“工作和生活也都按着自己特有的风度发展着”,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特有的风度”具体表现为哪些品质。
4.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基本的生活常识,赵树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2024-01-23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经理

赵树理

小经理叫三喜,是村里合作社的经理。说他“小”,是年纪小,才二十三岁。这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孩子,因为家穷,从小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多。不过字太多了,学起来跟学别的不一样,他东问西问,数起数来也认了好几百,可是一翻开书,自己认得的那些字都不集中,一张上碰不到几个;这是他最不满意的一件事。

三喜入共产党,只比他当经理早三天。八月间村里开斗争会,斗争合作社的旧经理张太。

原来这张太是个放高利贷起家的,抗战以前在村里开了个小杂货铺。张太根本不凭卖货赚钱,就凭的是放债。一九四二年实行减租减息,张太就只剩了一些收不起来的账尾巴,送了个空头人情,说“本利全让”,有些人还以为人家很开明,叫人家当本村合作社经理。人家当了经理以后,光人家一家的股本比一村人的股还多,生意好像又成了人家的,人家拣赚钱的买卖干,村里人仍是要啥没啥,村里人对这事不满意了好几年,直到去年八月才又翻起来。翻起这事来以后,三喜连觉也睡不着,又是找干部,又是找群众,发动东家,发动西家。赶斗倒了张太,共产党的小组长把三喜的积极活动情形报告了支部,支部就派这小组长去和他谈入党的话,问他入不入,他说:“入入入,斗争了这么一回,连个共产党员也不算还行吗?”

“众人是圣人”。三喜自参加了这次斗争,共产党看起他来了,群众也看起他来了。张太一倒,合作社就得补选经理。头一天晚上提起选经理这事,每个人差不多都想到三喜身上,三喜一看这风色,一颗头好像涨有柳斗大,摆着两只手说:“不行。”可是也抵抗不住大家的“拥护”。他说:“我不识字。”大家说:“都不识字。”他说:“我两口人过个日子,实在没工夫。”大家说:“大家帮你生产。”他再没有说的。

说“不识字”,说“没工夫”,都只是表面上一个说法,实际上是他怕使用不了王忠这个掌柜。王忠这个人跟张太是一伙,伺候了张太半辈子。这次斗张太,也捎带了王忠一下,不过他只是穿黑衣保黑主,因此大家只叫他反省了一下,没有动他的产业,还叫他当合作社掌柜。大家虽是这样决定了,三喜的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总不想跟王忠共事。再者三喜自己也不懂生意,又要向王忠领教,又怕受王忠的捉弄,因此不敢领这个盘。

大家选起他来以后,他去向支部提出困难,支部说:“群众既要你当,你就该克服困难,起模范作用。”说了半天,还得自己跟王忠干。

三喜一上了任,王忠果然跟他捣蛋,在王忠的思想上也转不过弯来,觉着他自己要比三喜强一万倍,如今叫三喜当经理他当掌柜,实在有点不服劲,总想看三喜的笑话。他觉着王忠这人果然不好对付,跟支部说了几回,支部叫他慢慢说服教育。他为这个着实发了几天愁,后来想着只有把合作社这一套弄熟了,才能叫王忠老实一点,从此便事事留心,只可惜自己识字太少,账本上还得完全靠王忠。

要学账,就得跟王忠学,他想要跟王忠说这话,王忠越发要拿一拿架子;因此他决定不在王忠面前丢这人,等王忠不在的时候,自己翻开账本偷偷地学。比方白天入了一百二十五斤盐,晚上找着了一百二十五斤这个码,就能慢慢找出哪一个是“盐”字来。起先只是认字和了解账理,后来又慢慢学着写——把账本上的字写到水牌上,写满了就擦,擦了又写,常是半夜半夜不睡觉。

半年工夫,账本上用的那几个字他学了个差不多。心里有了底,说话就硬一点,对王忠迁就得就少一点。王忠有点不高兴,就装起病来,一连三天没到合作社。到了第四天,他去看王忠,明知道病是装的,却也安慰了一番,说:“你慢慢养着吧,不要着急,合作社的事情我暂且招呼几天!”王忠见他不发急,也莫名其妙,心想:“我且装上半个月,看你怎么办?”可是真正装了半月,也不见三喜发急,自己反而沉不住气,摇摇摆摆到合作社去看。

王忠一进合作社,三喜装得很正经地说:“好些了吗?这几天忙得也没顾上去看你!”他也客气了几句就坐下了。他一坐下就想看看三喜这半月来在账上闹了些什么笑话,顺手翻开了流水账,三喜还说:“你歇歇吧,不要着急!才好了些,防备劳着了!”他一看这本账先吃了一惊。他看见这账上不止没有多少错字,连那些粮食换货物,现钱和赊欠……一切很复杂的账理,一项也没有弄错,又翻了翻另外几本,也都一样,要说跟自己有差别的话,只是字写得没有功夫些。这一下他觉着以后再不敢讲价钱了,再要捣蛋就得滚蛋,滚出去便再没有个干的了(这合作社的经理是义务职,掌柜却是薪水制)。他踌躇了半天,才搭讪着说:“我这一病就累你半月,我明天搬来吧!”三喜仍然很正经地跟他说:“你看吧!不敢勉强,身体要紧!”

自此以后,王忠果然老实了:三喜吩咐他干啥,他跟从前张太吩咐下来一样,没有什么价钱可讲,每到一个月头上,不等三喜说话就先把应结算的算出来……三喜见他转变了,对他反而又客气好多,他也觉着比在张太手下还痛快。

三喜把改造王忠这事报告支部,恰是支部搞立功运动的时候,就给他记了一大功。

(节选自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8月初版小说集《小经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喜“最不满意”他认识的字不都在一页纸上出现的幼稚想法,是因为他见识浅。
B.张太在减租减息活动中送了个空头人情,村里人误以为他觉悟高,推举他为合作社经理。
C.在三喜的发动下,村里人展开了对合作社经理张太只拣赚钱买卖干的反对和批判。
D.三喜成功改造了王忠,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扬,连党支部也给他记了一大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经理”中的“小”没有蔑视的意味,主要表现作为合作社经理的三喜年岁较小,和大家对他的认可。
B.小说写三喜入党、上任的情节时,地域特色明显的口语,既深刻揭示了人物心理,也使人物具有时代感。
C.合作社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景,使情节更紧凑,更能真实再现社会背景,也让读者更易理解人物间的矛盾。
D.装病上班后的王忠的心理变化明显:最初是想看笑话,看了记账本后很吃惊,最后是决心要好好工作。
3.小说介绍广大人民群众与张太的斗争的内容在情节结构上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如何借用王忠这个人物来刻画三喜的?这些内容分别体现了三喜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0-27更新 | 1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字

赵树理

在乡村集镇教小学,教学以外的杂事很多:写神庙对联,村里人有了红白大事写请柬和灵牌,年关之前替穷人写卖契,替一般住户写春联……我在王店镇教小学,杂事比一般村镇更多,因为镇公所的书记每天只顾给镇长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镇长便经常拉我的差。在这种年头,为了不丢掉饭碗,不能得罪镇长,因此,我便得多吃一点苦。

一天,镇长交给我一卷锻子和一包泥金,要我替他写字,说区长被调升,镇上有个欢送的表示。按地方的习惯,每逢被提升的县、区长离任的时候,地方士绅便向老百姓收一笔钱,请他吃顿饭,送些礼物。礼物是绸缎之类,写上几个恭维性质的金字,名叫“帐子”。“帐”字可能是“幛”字叫错了音,不过可以不必管它。

王店镇的学校设在一座汤帝庙里,冬天在厢房里上课,夏天常把课堂搬在正殿对面三丈见方的戏台上。这座戏台,每年只在秋收后唱一次戏,除此之外,冬天有些大户借它存干草,到夏天一方面作课堂用,另一方面有些住家离庙近的农民在后台和角落上铺着席子,午饭和晚饭后到上边乘凉休息,好在和上课时间不冲突,倒也能各尽其用。这天午上,我拿着镇长交给我的缎卷子、泥金包、白芨、粗瓷碗和两枝笔到台上去,一个青年爬起来问我:“先生,写帐子吗?我来帮你!”他这么一说,另外有几个人听了也起来看热闹。写“帐子”在这地方不算稀奇,大户人家做红白大事也有送“帐子”的。这位热心帮忙的青年有经验,并没有问我怎样做,就把泥金放在碗底,倒了一点水,用白芨研起来。

青年把金研好,我把缎卷子展开一抖,台上闪起一道红光,引得大家吃了一惊,凡是躺着还没有闭上眼睛的人,都爬起来看。

“这是什么缎?”几个人一齐问。

“呀!跟闪电一样!”有一个人吃惊地夸赞。

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缎。既然有人提到闪电,我便顺口说:“就叫它闪电缎吧!”

“给谁送?”有人问。

“给区长!”我说。

“为什么?”

“区长要走了!”

“早就该走!”“就不该来!”“去了是福!”……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我提起大笔在金里蘸着,就有人把缎子铺在桌面上,问我说:“先生,给他写几个什么字?”

这一问可把我问住了。原来这位区长才来了三个月,因为办了一宗县里认为“很漂亮”的事,县里报了省府,省府就把他提升了。他办了什么“漂亮事”呢?去年春天,省府连派了三次粮秣款,因为地方太穷苦,前任区长收不起款来被撤了职,而这位新区长一来,马上就想出了办法,办法全在于和王店镇镇长配合得紧密。这位镇长是全区的首户,全区大小村庄都有他放的债,都有押给他的地。新区长来了请他帮忙,他便出了主意,要区长把全区欠款户挨次传来,有钱的交钱,没钱的押地,他替欠户还款。区长听了他的话,用油印印了些押地字据,把欠户一一传来,有钱的交钱,没钱的不填字据不放走,果然从四月份上任,不到五月底就把欠款全部追清。这位区长就是因为办了这样一宗“漂亮的事”才被提升了的。对这样一位“漂亮区长”,该恭维他几个什么大字呢?我一时想不出主意来,便反问大家说:“你们说写什么好?”

那位研金的青年说:“写‘真会要钱’吧。”

“不好!不如写‘真会逼命’!”又一个人说。

“逼谁的命?不如写成‘逼死祖爷’更明白些。”又一个人说。

我笑了笑说:“你们都说得对,可是照谁说的写上去也保准出事!”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有人说:“还是由你写吧!”

由我又有什么好写的呢?还不得昧着良心说话吗?我憋了一阵,憋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先生!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区长的好处大家常常念道着哩。”

“对!哪个人,哪一天还不骂他几遍王八蛋。”

我换了小笔去写上下款。这上下款都是镇长拟好了写在纸条子上的,我把纸条铺好正要写,那位研金的青年指着纸条上写的下款中的“全体镇民”几个字说:“怎么还要叫我们给他送帐子?”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瞪了眼,识字的念给不识的听,不识字的也火了!

“我们不捧他这催命鬼!”又一个人说。

“可是镇长要我这样写,我替人写个字,怎么好改呢?”我既然抗不过镇长,也只好当众说明不是我的意思。

还是那个青年说:“写了也不算!我不出钱!”他又向大家说:“谁也不要给他出钱!区长给镇长放了押地债,让镇长一家给他送帐子吧!”

“连名字也不愿挂,谁还给他拿钱?”

“谁拿钱谁是龟孙子!”

“可惜是你们已经拿过了。”我说。

“谁拿过了?”每个人都看着别人的脸色互相追究。

我问:“镇公所前天不是收过一次钱吗?”

“那天收的是‘公事钱’。”有人回答。

我向他们解释说:“那一笔‘公事钱’,除了给区长摆了一顿筵席之外,剩下的只买了这么一块缎,花完了没有我可不知道。”

“真是的!又叫人家把咱们装鼓里头了!”

“质问镇长去!”

“质问王八蛋去!”

大家说着都跳下台,冲出庙门。

过了一阵,街上的人声就“哇啦哇啦”越吼越大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经常被镇长拉差,去协助镇公所的书记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吃了很多的苦,这使“我”对其丑恶行径十分不满。
B.从一个青年主动帮“我”写帐子,以及“我”与众乡民的谈话,可以看出“我”与他们之间有着相当和谐的人际关系。
C.开始时,村民对镇长的盘剥麻木不仁,但在“我”暗中挑动其愤怒后,他们终于清醒过来,并变得群情激愤,准备进行抗争。
D.“我”写帐子时,本想写“真会要钱”之类,但恐惹出事端;而写恭维的话又实在不肯,所以写了模棱两可的“有口皆碑”。
2.关于文中结尾处最后两个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对人们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他们了解被镇长剥削的真相后愤怒的情绪。
B.“跳下台”和“冲出庙门”的动作十分生动具体,读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街上的人声“哇啦哇啦”越吼越大,表现出被激怒的村民的情绪愈加激昂。
D.结尾不写结果如何,暗示村民的斗争必然失败。
3.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本文关于区长办了一宗“很漂亮”的事的一段插叙,有怎样的作用?
2022-11-30更新 | 1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