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美国 > 海明威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6 题号:206428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早上,孩子朝门内张望,他正熟睡着。风刮得正猛,那些漂网渔船不会出海了,所以孩子睡了个懒觉,跟每天早上一样,起身后就到老人的窝棚来。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接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悄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

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

孩子并不走下岸去。他刚才去过了,其中有个渔夫正在替他看管这条小船。

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

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孩子说:谁都别去打扰他。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我相信。孩子说。

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

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

还要什么?

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

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满不错的。

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又哭起来了。

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

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

跟他说我多么难过。

谢谢。孩子说。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走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真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

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

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

那张长嘴呢?

你要你就拿去。

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

他们来找过我吗?

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自言自语,对着海说话了。我很想念你,他说,你们捉到了什么?

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

好极了。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

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断裂。我的刀子断了。

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这大风要刮多少天?

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

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

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把这个也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件干净的衬衫来。再带点吃的来。

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

可不少啊。老人说。

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

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

不会。我记得。

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酒瓶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晃来晃去。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ón(西班牙语:鲨鱼),侍者说,“Eshark(这是侍者用英语讲鲨鱼——Shark时读别的发音,前面多了一个元音)。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他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说到这里,对方就误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了)。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店老板对孩子的夸赞,要孩子向老人转达“难过”并非出自真心,表现的是生意人的虚伪圆滑。
B.小说中一名渔夫用钓索量死鱼残骸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老人行为的惊叹与赞美。
C.当地“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说明老人并非完全孤独;老人说“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体现了他的宽厚。
D.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顽强、自尊的品格外,还有善良、敦厚之美。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嘴”“报纸”等细节事物虽一提而过,着墨不多,却有着丰富内涵,对塑造人物有独特作用。
B.小说结尾写老人正梦见狮子,暗示老人早年有狩猎的经历,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
C.节选部分写了孩子、老人、渔夫、饭店老板、旅游者、侍者等众多人物,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D.节选部分主要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说故事,语言简洁、明快,显示出海明威小说的独特风格。
3.孩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露台饭店来的旅游者与侍者的对话,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成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啊。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郡。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旱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有删改)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③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成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战争前夕,很多人和车在竞相涌过浮桥,老人却坐在桥头不愿离去。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无奈和怨愤。
B.小说多次写到老人唠叨故乡的几只动物,担心它们的安危,表现出老人对动物的关心、不舍。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C.提到故乡“老人便高兴起来”,因为那里有他惦记的动物们。这时候的他内心充满希望,期待战争结束后回家。
D.小说中“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暗示了老人最终的命运可能是凶多吉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人称的视角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B.在情节安排上,小说在对话中采用插叙,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担忧老人的安危,也更深刻地突出了主题。
C.文章主体部分两人的交谈,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其形象闪耀着普通人人性的光辉,与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它以战争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里、一个孤身老人逃亡时的内心世界为媒介,同接揭示出战争的残忍。
3.不同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文中多次提及老人始终“坐在那里”,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老人“坐在那里”的原因。
4.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请结合这一观点,指出文中画线的语句里所隐藏的语言和情感内涵。
2024-01-07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是个老人,独自驾一条小船在湾流中捕鱼,这回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一无所获。头四十天,有个男孩跟着他。不过,一连四十天都没捕到鱼,男孩的父母就对孩子说,这老头如今晦气到家了,真是倒霉透顶,于是,男孩照他们的吩咐上了另一条船,头一个星期就捕到了三条很棒的鱼。男孩见老人天天空船而归,心里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来的钓线,或是鱼钩、鱼叉,还有缠在桅杆上的船帆。那船帆用面粉袋打了几个补丁,收拢起来真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老人瘦骨嶙峋,颈背上刻着深深的皱纹。他的两颊有着褐色的斑块,是阳光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射造成的良性皮肤病变。褐斑从上到下布满面颊的两侧,他的双手由于常用钓线拖拽大鱼,勒出了很深的疤痕。可是,这些伤疤没有一处是新的,和没有鱼的沙漠里风雨侵蚀留下的痕迹一样古老。

他浑身上下都显得很苍老,只有那双眼睛,和大海是一样的颜色,看上去生气勃勃,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男孩对他说:“我又能跟着你了。我们家挣到了一点儿钱。”

老人教会了这男孩捕鱼,男孩很敬重他。

“算了,”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走运的船,还是待下去吧。”

“你总该记得,有一回你一连八十七天都没捕到鱼,后来连续三个星期,我们每天都捕到了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吃不准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让我走的。我是孩子,总得听他的。”

“我明白,”老人说,“这很在理。”

“他不大有信心。”

“是啊,”老人说,“可是我们有,对吧?”

“对,”男孩说,“我请你去露台饭店喝杯啤酒,然后咱们把这些东西带回家。”

“那敢情好。”老人说。

他们坐在露台上,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老人并不气恼。还有些上了年纪的渔夫望着他,为他感到难过,但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只是说些客套话,谈谈海流,说说钓线入水的深度,接连的好天气,以及各自的见闻。当天有收获的渔夫都已经回来了,他们把大马林鱼剖开,整个儿横排在两块木板上,两人各抬着木板的一头,踉踉跄跄地一路走去送到收鱼站,在那儿等着冷藏车把鱼运往哈瓦那的市场。捕到鲨鱼的已经把鱼运到了海湾另一头的鲨鱼加工厂,把鱼吊在滑轮上,除去肝脏,割下鱼鳍,剥掉外皮,再把鱼肉切成一条条的准备腌起来。

一刮东风,就会有一股腥味从鲨鱼加工厂飘过海港,吹送到这里来;不过,今天只有淡淡的一丝,因为风转为朝北吹,后来又渐渐停了,露台上阳光煦暖,令人感到惬意。

“要不要我去弄些沙丁鱼来,给你明天用?”

“不用了。打棒球去吧。”

“我想去。就算不能跟你一块儿捕鱼,我也想帮点儿忙。”

“你请我喝了杯啤酒,”老人说,“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

“你头一回带我上船,我有几岁?”

“五岁,那天你差点儿就没命了。我把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拖到船上,它险些把船撞个粉碎。你记得吗?”

“我记得鱼尾巴一个劲儿地拼命拍打,坐板都被撞断了,还有用棍子打鱼的声音。我记得你猛地把我推到船头,那儿搁着一卷一卷的钓线,湿淋淋的,我感到整条船都在颤抖,还听见你在用棍子打鱼,那声音就跟砍树一样。我觉得浑身上下都有一股甜丝丝的血腥味儿。”

“你是真记得那回事儿,还是听我说的?”

“打咱们头一次一块儿出海那时候起,什么事儿我都记得。”

老人用他那双被阳光灼刺过的眼睛打量着他,目光坚定而又充满慈爱。

“如果你是我的孩子,我就会带你去碰碰运气,”他说,“可你是你爸妈的孩子,而且你还搭上了一条走运的船。”

“我去弄些沙丁鱼来吧?”

“我今天还有剩下的,腌在盒子里了。”

“我给你弄四个新鲜的吧。”

“一个吧。”老人说。他的希望和信心一刻也不曾丧失,此时在微风的吹拂下又鲜活地涌动起来。

“两个。”男孩说。

“那就两个吧。”老人同意了。

“谢谢你。”老人说。他的心思很简单,压根儿不去想自己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如此谦卑。他知道自己变得谦卑起来,而且知道这并不丢脸,也无损于真正的自我尊严。

“看这海流,明天会是个好天气。”他说。

“你要去哪儿?”男孩问。

“到好远的地方,等到风向转了再回来。我打算不等天亮就出海。”

“我想办法让船主到远处打鱼,”男孩说,“这样,要是你捕到了一个很大的家伙,我们可以赶去帮忙。”

“我是个不一般的老头儿。”

“你还有力气对付一条非常大的鱼吗?”

“我想还有。再说我还有不少窍门儿呢。”

“咱们把这些东西带回去吧,”男孩说,“这样我就可以拿渔网去捕沙丁鱼了。”

他们从船上拿下捕鱼的家什。老人肩上扛着桅杆,男孩提着木盒,里面装着一卷卷编织得很紧密的褐色的钓线,还有手钩和带柄的鱼叉。盛鱼饵的盒子放在船尾,边上有根木棍,用来制服被拖到船边的大鱼。

两人顺着大路来到老人的棚屋前,从敞开的门走进去。老人把裹着船帆的桅杆靠在墙上,男孩把盒子和其他用具搁在旁边。那桅杆跟这个单间的棚屋差不多一样长。棚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泥地上还有一块地方可以用木炭烧火做饭。

(李育超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一连多日都没有捕到鱼,男孩的父母认为老人晦气,让孩子跟着他捕鱼倒霉透顶,于是不再让男孩跟他上船。
B.老人和男孩亦师亦友,两人相互关心友爱,男孩从老人身上不仅学到了捕鱼的本领,还有面对艰难时的勇敢和信心。
C.老人对男孩说“谢谢你”,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谦卑,也正是纯朴简单的男孩,使心思复杂的老人获得了真正谦卑的品质。
D.老人认为自己还有不少捕鱼的窍门,还有力气对付大鱼,打算不等天亮就出海,到很远的地方,等风向转了再回来。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在描写老人的肖像时,写出了他的消瘦和沧桑,重点写了他两颊的褐斑和手上的伤疤,这与他长期在海上捕鱼有很大关系。
B.文中通过对比上了年纪的渔夫和其他渔夫对老人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上了年纪的渔夫对老人的同情,以及与老人共有的无奈。
C.文中写了男孩第一次和老人出海捕鱼的场景,男孩对老人与鱼搏斗的惊险场面记忆犹新,表现出了老人与男孩的真挚情谊。
D.文中两次写老人的眼睛,一次以海的颜色描写,一次从阳光灼刺着笔,两次形成鲜明对比,从不同角度表现老人的坚定与顽强。
3.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捕鱼的家什,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关键词:悲观·乐观。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0-31更新 | 1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你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我很好。”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后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显出一副重病在身的九岁男孩的凄惨模样。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他解释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的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朗读的内容。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待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待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的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哦,可怜的宝贝,这就像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孩子得知自己的体温后,就觉得自己要死了,因为他认为体温超过四十四度,人就活不了了。
B.父亲早已知道孩子把自己的病情想得太严重了,所以他用各种方式想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最后,当他把体温的不同计算方式告诉孩子后,孩子才平静下来。
C.文中两次出现“孩子没在听父亲读《海盗的故事》”这个情节,表现了孩子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内心的恐惧和痛苦。
D.小说塑造了一对相互关爱的父子形象。作者对父亲和儿子都未加评论,连他们的家庭背景、衣着外貌都无具体描述。

E.小说的情节主要以旁白的形式围绕误解而展开,叙述平淡无奇,没有抒情渲染,以简洁洗练的文笔还事件以本来面目。
2.文中三处写到孩子看着床脚,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孩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作者借助孩子的形象对“硬汉精神”进行了诠释,有人则认为是为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你更认同哪一种?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2-13更新 | 2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