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孙犁(1913-200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4 题号:207579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颗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听!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动听的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只能这样了,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地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部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块一丈见方的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清早一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来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丁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共产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鹂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十一月“反扫荡”中,村长安排她做“我们”小组的向导时,“我”欣然接受了。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我”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像假手榴弹的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女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动作、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D.小说画线部分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突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召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作了铺垫。
3.小说中多次描写“红棉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象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象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于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女孩子之所以反对“我”在河的上流洗脸,是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没能保护百姓,心存不满。
C.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
D.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清淡与浓烈等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清新明净的风格。
2.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手法)来塑造妞儿的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3.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2022-01-02更新 | 1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猴

——平分杂记

孙犁

大官亭是饶阳县有名的富村,这村里有很多地主和财东。平分时候,这村的浮财,远近都嚷动。大官亭附近有个小官亭,小官亭的浮财,账单不到一尺长,有几个妇女坐在炕头上,一早晨的工夫就分清。分清了,可是人们还有意见,妇女们为一尺二尺洋布争吵起来。你的细,我的粗,她的花样好……新农会主席就说:别争了,你们到大官亭去看看,人家那里,丝棉绸缎,单夹皮棉,整匹和零头的绢纺,堆满五间大屋子,间间顶着房梁。要像你们这么争起来,就一辈子也分不清了!

在那里主事的,可得有两下子,账房先生也得有一套!妇女们说。

一套还不够!总得有好几套。主席说,工作组是县级干部,账房是过去给七班管事的侯先生!

保管也得是行家!妇女们说。

主席说:那是。先别说牲口、车辆、红货木器、农具粮草,都有专门男保管;衣服布匹、锡铜瓷器、大镜花瓶还有两位女保管。

小官亭的人们正议论大官亭的红花热闹,大官亭的贫农团却出了问题。

出了什么问题?原来在大官亭做平分的干部是县联社的老侯,这人从小是个买卖底,家里现在的成分,有的说是中农,有的说是富农,土地会议上也没弄清楚,表上也没填明白。

这个老侯二十六七岁,长得细眉细眼,见人就笑,很有个外表上的人缘。穿得时兴干净,脑袋上的毛巾总是新的,衬衣小褂的尖领总露在外面,鞋总是小圆口,紫花白镶边,一切穿戴都是冀中人看来顶漂亮的。

工作组刚从土地会议上下来,人们都是兢兢业业,只怕犯错误,出偏向。渐渐政策越来越宽大,干部的作风也就松懈下来。不久,小区联席会上,大官亭一个代表反映老侯有男女问题,小区区委书记老邴追问,老侯只承认求妇女部做过一双鞋。过了几天,小区工作组开会的时候,老侯掏出烟荷包抽烟,那真是一个非常鲜亮精致的玩意,蓝缎子白花,还有一个用黑丝绳系着的小小的石猴儿。

那小猴儿弓着身子吃着偷来的仙桃。工作组的同志们抢着看,老侯只是眯着眼笑。

传看一遍,人人夸好。夸针线活儿做得好,也夸小猴儿雕刻得巧,老侯赶紧抢回装到口袋里去了。

老邴却把脸一板说:哪里来的?

因为老邴这么一问,人们的脸也都板起来,老侯也不笑了。他说:求人做的。

谁做的?

妇女部。缎子是谁的?

贫农团的,是一块不成材料的零头。

小猴儿呢?

是在贫农团乱东西里捡出来的。

你动手捡的?

是女保管捡出来,我看了看说好,她们就说:老侯正求人做烟荷包儿,再送给你个小猴做坠儿吧!

这就成了你的坠儿,累坠儿!老邴说,同志,你要反省一下。

我反省什么?老侯紧张起来。

我要你反省:侵占了农民的斗争果实!

没有那么严重!

没有那么严重?我问你,缎子和猴儿是不是果实?

是果实,可是像这个鸡毛蒜皮的东西,农民并不在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送给你吧,老侯,你为我们忙上忙下,这么点东西没人反映!

想想吧,同志!老邴说,他们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才送给你;你倒说是鸡毛蒜皮!”“你要往深里想嘛,我也没有办法。老侯说。

他们不会忘记这点东西的,他们要祖祖辈辈传说:哪年哪月村里闹平分,工作组老侯从我们这里拿走一个玉石猴儿!

这不是玉石的,老侯说,我没卖过古董,我也懂这个眼,这是化石的;化石猴儿,不信,你们看!他拿着小猴儿在桌面上一划,留下一道白印。

我们这里没有珠宝商人,我只是请你想想:你给党造成了什么影响?老邴说。

果然,不久就听见群众传说:大官亭贫农团斗争出来一件宝贝,是个玉石猴儿。说这是七班的传家之宝,是七班的老祖宗从云南做官得来的。后来又说:这个猴儿你别看那么小,可古董得怪。天要刮风,它的身上就发热;天要下雨,它的身上就发湿。这猴儿能算卦,能避邪,能治病,长疙瘩长疮,叫它一磨就好。夜里能放宝光,能变戏法,能骑羊做戏,能把石头桃变成深州大蜜桃。

有人问:这宝贝不知要落到谁手?就传说:工作组老侯强要了去。后来县里又要去送给冀中了,边区又派人要去了。咳,听说各村值钱的果实,边区都要拿走。

谣言比什么也传得快。没人在街上说,却有人在集上讲,不久整个的饶阳县都传遍。天不下雨,有人说:你看要有大官亭那猴儿多好;哪村死了人,人们就说:摸不着大官亭那猴儿,那猴儿比什么中医西医全顶事,他这病,要遇见人家那猴儿就死不了……

县委听到这谣言,说谣言明显地表露着政治问题,叫老邴查明报告,调老侯到党校整风。老侯临走哭了一场,把荷包和小猴儿交给老邴,老邴倒出荷包里的烟,把荷包和小猴儿亲自送到大官亭,交到贫农团。贫农团正副主席和各位代表,当场把荷包和小猴儿,丢在保管股的铁柜里,从今以后,谁也不敢动这个祸害了。

老邴在代表面前做了检讨,代表们说邴同志:这真是叫人哭不得笑不得。这是从哪里说起,老侯同志要为这个受处分,可真冤枉!邴同志还得和上级把这个情由提说提说。全是一派谣传!这村的老年人,也从来没听见七班有过什么猴儿,能这么兴妖作怪!

老邴说:兴妖作怪不是猴儿,是我们的敌人,村里有看不见的无线电。老侯同志作风不好,叫人家借尸还魂,受点处分也不算冤枉。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四日

(选自孙犁小说集《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小官亭为平分的事争吵,展现了平分事务的繁琐,让读者窥见大官亭平分的不易。
B.土地会议后,随着政策的宽大,干部作风渐渐松懈,但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依然很严明。
C.女保管主动将小猴儿送给老侯做坠儿,体现了老侯的好人缘,也足以证明老侯的正直与清白。
D.小说小中见大,通过普通石猴被人造谣而兴妖作怪的事件,巧妙地再现了土地改革的复杂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石猴”是本文的线索,小说围绕“得石猴——谈石猴——传玉猴——交石猴”展开,与《茶馆》里“莫谈国事”的纸条作用相同。
B.小说前文老侯“见人就笑”“眯着眼笑”与后文调到党校时“哭了一场”形成对比,展现了他对自身错误的深刻认识。
C.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在妇女们、老侯、传谣群众等各色人物之间自由切换,使文章不蔓不枝,娓娓道来。
D.“村里有看不见的无线电”一句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指看不见的电波,实指传播谣言、暗中破坏的反动分子。
3.对话描写是孙犁小说的一大特色。请以老邴和老侯的对话为例,分析其文学效果。
4.孙犁认为:“真实的小说就是能够真实地传达出现实生活的小说。”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主张的。
2022-07-20更新 | 1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挺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的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杆。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冰面行走,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面前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B.“女人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句,说明女人面对归来的丈夫从心里充满了怨恨之情。
C.听到水生说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参加战斗,女人犹豫、伤感、不舍,但随后表现出对丈夫的支持,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
D.小说借助女人的叙述,巧妙地点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个理解革命、支持革命、盼望胜利的老人形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段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水生即将到家时的复杂心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水生为抗战所做出的牺牲。
B.“女人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不是她生的”,通过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
C.小说以妻子与水生分别前“嘱咐”做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表现了水生妻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渲染了气氛,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增加了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小说以对话作为主要叙事方式,这样叙事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7-22更新 | 2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