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2 题号:210753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最前沿、最具竞争力、发展潜力最突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愈加凸显。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8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2.0%。2023年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达6.0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6%。同时,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亿元,增长19.9%。鲜活的数据表明,电子商务正成为催生数字产业化、拉动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引擎,不断为促进消费升级、稳定经济发展、便利民众生活注入强大动能。

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繁荣,我国电子商务不断谋求转型升级,新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在新领域、新赛道充分彰显新动能、新优势。相比传统电商,新电商建构起一种产品推送更准、流通效率更高、消费黏性更强、产业关联更大的新型商业模式。在理念层面,新电商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以线上引流线下、以线下支持线上,形成消费者理性购物、绿色消费、普惠受益的良好态势。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以及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形式的迅猛发展,都为新电商拓宽销售品类、创新商业模式、优化网购体验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用户参与层面,随着物流配送与快递业务越发便捷,更多农村群众和老年群体也参与到网络购物中,在享受购物便利、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共同富裕赋能。在对外贸易方面,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背景下,跨境电商海外业务的不断发展,也让更多“中国制造”造福世界人民、更多全球好物走进中国家庭。新电商汇聚起巨大合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行稳致远。

(摘编自王禹欣《乘新电商东风,共享新发展机遇》)

材料二:

新电商是相对以货架电商为代表的传统电商而言,以“激发逻辑”替代“搜索逻辑”的电商新形态新模式,比如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社交电商、兴趣电商等不同模式。随着非接触经济、懒宅经济、颜值经济、适老经济等“新细分经济形态”的出现和繁荣,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突破创新,消费者需求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新电商也体现出从流量驱动转向高质量内容和品质驱动等新趋势和新特点。

新电商在经历了自由野蛮生长阶段后,逐渐回归商业本质,可持续发展的新电商生态正逐渐完善。随着商业模式与新兴技术加速联结,新电商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如直播电商进入以品牌自播、知识主播、数字主播、技术赋能和定制化直播、直播间细分等为特点的发展新阶段,满足消费者更多回归理性、追求价值的消费需求。新电商横纵双向深度扩展,以新的组织方式覆盖产业链更多环节,将产业链上下游以及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各环节集成,逐渐形成资源配置优化、上下游全链条一体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圈,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引领数字化消费升级、从前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升级、扩大就业的主要动能。

新电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高质量内容成为核心驱动力。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加速推动消费从单一场景到“消费+”多场景、多模式、多行业跨界融合创新和渗透,扩展价值边界。如直播电商中为了打破单场直播的流量局限,主播将短视频与直播内容融合设计,围绕产品进行短视频内容创作,宣传产品的同时为直播引流预热。这种“短直联合”的新模式也是直播电商和兴趣电商模式的融合发展。新电商以内容激发用户兴趣为起点,通过内容产品化和产品内容化输出高质量内容,激活用户潜在消费需求;而通过激发逻辑更多地挖掘并满足用户的不确定性需求,成为当下新电商发展的主导趋势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主要路径。

新电商赋予产品更丰富的意义和更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打造出更具传播力的内容,推动了国货国潮品牌消费的增长。通过产品内容化和内容产品化,双渠道产出优质内容,如为产品创造品牌故事、增添中国元素设计、赋予品牌以IP/文化,通过内容增强产品的服务体验及消费仪式感,打造兼具趣味性与创新性的国潮文化商品。通过内容文化性展现电子商务领域的数字文明,使电商与内容平台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新电商助力更多的国货品牌联结消费者,也为品牌商挖掘新用户、触发新品需求提供更多机会。

新电商重构“人—货—场”缩短了消费者的决策链路,通过“货找人”模式将商品服务直接推荐给消费者,有效降低了消费者的搜索成本。但“货找人”存在“非完美匹配”情况,可能降低消费者的体验感,导致较高的退货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出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使匹配更为精准,提升个性化推荐效果。精准的需求分析也有效缩短了供应链,直连供需两端,拉近了生产商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有效带动产业协同创新与转型升级。

新电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虚假宣传、价格误导、数据造假、商品质量低劣、霸王条款等各类问题。为此,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管理规范与行业标准,对行业乱象进行监督治理,进一步加强了新电商相关标准和诚信体系建设。

(摘编自华迎、陈润宇《新电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数字产业集群具有国际竞争力,是二十大报告的要求。
B.2023年上半年,我国网购用户的增长比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率均创新高。
C.“短直联合”的新模式融合了直播电商和兴趣电商的特点,以相关内容激发兴趣,激活用户潜在消费需求。
D.新电商助力打造更具传播力的内容,推动国潮品牌消费增长;同时有益于品牌商挖掘新用户、发现新品需求。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了自由野蛮生长之后的新电商,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逐渐回归商业本质,其生态正在不断完善。
B.新电商与传统电商的不同是:一为激发逻辑,一为搜索逻辑;前者是货架电商,后者有直播电商等多种模式。
C.直播电商进入发展新阶段,能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求,内涵更丰富,可以加速联结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技术。
D.“货找人”模式的匹配情况不够完美导致消费者体验感降低和较高退货率,精准的需求分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通过引用具体数据,论证了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
B.材料一从理念、技术、用户参与、对外贸易等方面论证了新电子商务的特点。
C.材料二论证新电商的特点时,关注到“新细分经济形态”的出现和繁荣等背景。
D.两则材料在分析时,都采用了例证法、喻证法以及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4.请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新电商的“新”的特点,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国诗歌和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积累深厚,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理想的结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秉持“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创新理念,从“深”与“新”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呈现,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体悟到蕴含在各种形态与表达形式中的中国艺术特征和中华美学精神,由此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自觉与自信。《诗画中国》就是又一次以新视野开拓新领域的实践,以崭新的主题立意和形式语言构成具有综合美感、引人入胜的系列篇章。

首先是节目突出了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文化传统。从汉唐气象、宋元境界到明清风韵,画卷视通万里,诗歌思接千载。节目以诗画贯穿全局,从诗画经典的内涵中提炼选粹,创作了一批歌曲、舞蹈、音乐、吟唱、武术等作品,体现了诗情,更演绎了画意,让观众认识到中国诗画深厚隽永的文化精神和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交融,不仅突出了美学魅力、艺术感染力,而且充分体现了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

第二是节目对书画的视觉阅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诗画中国》精选出堪称艺术经典同时曝光度不高的绘画作品,通过多种数字技术,让画作与音乐、舞蹈、表演形成艺术转换,促成了对这些画作的深度欣赏。在节目中,从“开卷”到“合卷”,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纸与墨”变成“光与影”,画面空间无限延展,画中的人物、景物与表演相互叠映,幻化成新的美学意境,加上专家学者的赏析和表演者的体悟,让观众对于画作的视觉阅读达到一个新的高点。从表演者跟绘画意境的叠合,到大量数字技术的效果加持,节目营造出一个基于画作又高于画作的视觉世界。

最为重要的是,节目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重在彰显中国文化精神。节目致力于不仅仅要为中国诗画创造视觉阅读上的新鲜感,更要加重节目的文化性、精神性。节目从中国的诗画里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山水中国”,铺展出中国人寄情河山、托物言志的文化情怀;比如“风骨中国”,谈的是在山水画、花鸟画里面呈现的崇高美学、人文风骨。像以《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山水画,展现的就是一种以大山大水礼赞大国气象的文化情怀;像《杂花图》卷这样的花鸟画,传递的是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等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的生动体现,还有“营造中国”“色彩中国”“四时中国”“灵韵中国”等,都是将中华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和文化象征体现出来。

《诗画中国》节目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小百科”,更是一篇“文化大文章”。观众借此进入更丰富的视界,得以领略万里江山的壮美、自然雅趣的秀美、品格高洁的至美、率真洒脱的俊美、匠心独运的精美、色彩缤纷的华美、幸福生活的丰美。理解传统中国画,要把握的不只是艺术技法,也包括人文情怀和精神寄托。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讲清楚,必能更好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必须立足社会需要、人民需求,赋予生活以传统文化意涵,赋予中华美学精神以现代表现形式。观众的喜爱一次又一次说明: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遗产、文物宝藏、文艺经典是当代文艺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不竭资源,只要用创新的方式融合转换,就能别开生面也别出新意,激发更广大观众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摘编自范迪安《彰显中国诗画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足以为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C.《诗画中国》节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尝试,对增强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D.《诗画中国》以诗画贯穿全局,通过呈现诗情画意,既体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又突出艺术感染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要立足社会需要,彰显文化精神。
B.《诗画中国》让书画的视觉阅读达到新的高点,除了艺术的因素外,大量数字技术的使用也增强了艺术效果。
C.《溪山行旅图》以山水展现了礼赞大国气象的文化情怀,传递了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的理念。
D.为了更好地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必须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讲清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典籍里的中国》将《尚书》《周易》等古老典籍化为戏剧故事、现代影像,“古今穿越”,寻文明“根”,铸文脉“魂”。
B.唐玄奘以传播和研究佛教文化为己任,西行取经,历尽艰险,其佛教文化之旅流芳百世。
C.乾隆皇帝收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并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D.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力跨越时空,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足迹。
4.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诗画中国》节目成功举办,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哪些借鉴?请简要回答。
2022-12-17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走过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等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要教育引导群众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提出,“电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产剧出海的势头,在后续作品中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开拓国产剧出海航线,是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设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播经验的价值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面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补、真实的人物面貌,使此剧有广度、深度和温度,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面貌,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加深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
B.一些西方人从狭隘片面的视野出发,没有看清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全貌,难以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
C.尽管我国不再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但对海外观众而言,他们看中国电视剧还是满足于看剧中的“文化奇观”。
D.“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是让外国受众接受、宣传国家形象、利于国际传播等影视剧成功“出海”的必备要素。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一剧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因其故事的新奇性迎合了国际流行剧的新潮流。
B.面向大众创作的原则,是国产剧打破不同国家文化壁垒,进行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
C.国产剧“主旋律”题材不是屏障,只要做到价值观共通,就可能让异域的受众共情。
D.经典国产剧被他国翻拍,成为文化名片扬帆国际,印证了中国故事传播的版图扩大。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理清我国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民族自豪感。
B.《琅琊榜》西班牙语版风靡拉美,是对其呈现的东方美学这一独特审美表达的肯定。
C.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被指“丑化当代中国农村”,遭到影评人诟病。
D.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主要由于主办方美国电影学院以意识形态来操纵获奖结果。
4.“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年来习总书记发言当中的高频金句,现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加强或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共识。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09更新 | 4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舞蹈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国风舞蹈”悄然成为文艺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明星。从网上刷屏的舞蹈《丽人行》,到火爆“出圈”的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从播放量过亿的舞蹈综艺《舞千年》,到央视春晚广受好评的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文化创新呈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在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的推动下走出剧场,在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空间中持续引发关注和传播。这让我们思考:国风舞蹈为何表现得如此惊艳和出众?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持续迸发的原因何在?

舞蹈具有视觉表达的独特优势

舞蹈艺术的特质是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诉诸感官和直觉,进而抵达观众心灵与情感深处。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强力传播的推动下,国风舞蹈作品凭借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优势,触动观众身体里的文化基因。

这里的中国古典舞并非指复原重现业已失传的我国古代舞蹈,而是指由当代舞蹈艺术家在提炼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同时,编导和舞蹈研究者依托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出土文物,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感与气韵。以往普通观众对中国古典舞如汉唐古典舞、敦煌舞和昆舞等了解较少,很多经典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也仅限于剧场演出。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海量传播,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踏歌《相和歌》等,获得广泛关注。

同时,新创精品舞剧中的精彩段落也频频登上热搜,不断成为“爆款”,如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晨光曲》《只此青绿》中的《青绿》以及《五星出东方》中的《锦绣》。这些精彩舞段原本在舞剧作品中担负推进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但在短视频平台和电视综艺里,作为独立作品得以传播,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其传统文化气质得以彰显,或清丽典雅,或大气磅礴。例如在《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中,万千丝线交织的深蓝星空下,身着汉代风格服装的舞者缓步起舞,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呈现在舞台背景之中。这段舞蹈从演员的妆容和裙裾,到舞台背景中的织锦护臂与汉代宫阙,都可以看出编导力图展现的不仅是汉代宫廷乐舞,更多的是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带给人们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

用跨媒介表达增强艺术表现力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完整呈现离不开表演、音乐、服装、道具和舞美等的深度融合。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取材于北宋古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这充分显示出舞蹈艺术处理传统文化题材具有独特优势。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

国风舞蹈将文物、古画、典籍等文化遗产中富于美学意蕴的元素,转化为身体语言并进行跨媒介表达,是其成功的“流量密码”。2023年央视春晚创意交互视觉节目《满庭芳·国色》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演绎中国传统色彩。作品在视觉设计上运用计算机图形、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等技术,使舞者的动作韵律与背景色彩的泼洒、飞溅、晕染等动态实时互动,或雅致婉约,或雄浑豪迈,造就了诗画合一、气韵生动的创意视觉作品。这部作品使人们看到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意和文化情怀,让更多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可以如此个性鲜明、飘逸洒脱。

用持续创新打造传世经典

从钟情于视听效果,到在舞蹈中找到文化共鸣,人们喜爱国风舞蹈是因为它能给当代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情感价值和精神力量。如果深入观察这些国风舞蹈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审美价值正是源自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成功提炼和转化。

在舞蹈综艺《舞千年》中,很多古典舞作品取材于程婴救孤、昭君出塞、桃园结义等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以舞蹈形式向观众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舞剧《赵氏孤儿》选段的高潮部分,程婴舞蹈动作的大开大合,以无声的身体语言表达强烈情感,其审美力量无需文字描述,令观众动容。这样的作品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今天的观众走进历史,在古今对话中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在国风舞蹈持续“出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爆款”舞段的根基是成熟的舞台作品,是最具舞蹈艺术特色的身体语言及其审美体验。只有不断创造和打磨出更多经典舞台作品,才能将舞蹈艺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传播开来;只有积累足够丰富厚重的舞台作品,才能让舞蹈艺术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充满活力;也只有充分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具备当代审美价值的舞台作品,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共鸣与共情,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传世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观众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为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国风舞蹈以身体语言触动当代心灵,引领更多观众探寻传统文化之美。

(摘编自张延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呈现传统文化创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通过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走出剧场,并受到关注,广泛传播。
B.国风舞蹈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能够抵达观众心灵和情感深处,触动观众的文化基因。
C.舞蹈的完整呈现需要与表演深度融合,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就是凭借舞蹈与表演的融合“出圈”的。
D.舞蹈综艺《舞千年》以舞蹈形式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常给观众精神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舞并不能复原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舞蹈,只能在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上提炼和构建舞蹈语汇。
B.舞段《锦绣》展现出了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给人们带来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
C.在处理传统文化题材方面,舞蹈艺术具有独特优势,借助影像新技术,国风舞蹈凸显出跨媒介叠加效应。
D.一些古典舞剧作品能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走进历史,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晨光曲》以板凳蒲扇舞的方式呈现出上海弄堂女人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东方女人的独特的神秘的美,刻画了一段静谧美好的弄堂生活。
B.《唐宫夜宴》曾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其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
C.《满庭芳·国色》用古典舞的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的代表色彩,展现国色之美、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深入了解的精品佳作。
D.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在短视频平台上海量传播,这部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获得广泛关注。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5.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那么,你认为如何“拿来”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11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