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阿来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7 题号:214733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子山古冰帽

阿来

①这是一片使我深感震撼的荒野。

天空低垂、地面粗犷起伏,无尽蔓延。置身其中,任何一个方向上,都卧满了花岗岩巨石。无以名状,只能形容成一群群史前巨兽。正午时分,蓝空深沉,天光降落,大地无声,岩石中夹杂的石英晶体和云母碎片反射明亮光芒,仿佛是石头们在低声交流,用一种神秘语言。石头巨兽们用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洪荒时代生成的矿物嗓音说话。

③这些石头,上千万年前,还是地下深处炽烈的岩浆,是它们向上奔突的力量使青藏高原隆起。只是它们还未突破地表,便耗尽了能量,冷凝为坚硬的物质。又过了多少万年,才裸露在了地球的表面,阅尽了地质史上的沧海桑田。今天是公元20238812点,我弃了车,离开连接稻城县和理塘县的公路,进入这片粗砺的荒野,为了感受远超人类史的浩远时间。

④才几分钟,公路就从背后消失了,人的世界就消失了。只看见这些裸露于天地之间的古老岩石,倾听它们,抚摸它们风化的表面,观察它们表面斑驳的藻类与苔藓。巨石之间,是风、雨和雪剥蚀下来的细砂与泥土。泥砂中生出浅草与灌丛。杜鹃花期已过。浅草地上,星星点点,开着颜色明亮的小花。黄色系,蓝色系,当然还有这个高度上必不可少的红景天。这些花,在百万岁级的石头面前,短暂开放,只在十天半月之间。一棵孤独的红景天,一茎老枝,顶上攒聚几朵红色小花,根却粗大,深扎在一道岩石缝隙中。它置身在岩缝中,顽强生长起码已经十好几年了。石头的生命也不是永恒的,但其经历的时间之长久,会让人将其视为永恒。而一株草从萌发到枯萎,一朵花从绽放到凋零,也就是一年四季,让人深悟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⑤其实,我来此并不为作这种简单的对比与体认,而荒野就具有如此魔幻的力量,召唤你进入,进入伟大的寂静与洪荒。

⑥我穿行到一片洼地,中央一个安静湖泊,湖泊不断变幻颜色。阳光不强烈时,它是深碧的,如一枚蓝宝石。当它辉映阳光,就变成一枚光焰夺目的钻石了。当我走到曲折的岸线上,光学效应消失了,湖水变回了水本身的颜色。我看见湖水中铺展的杉叶藻,蛙泳的蟾蜍,半陷于泥沼的巨石。沿岸线行走,沼地松软,脚下不时微微塌陷。脚陷进去,泥水泛上来、发出咕咕声响。沼地中出现了高大的植物:茎干挺拔,叶片肥大,开着硕大黄色花朵的,高齐我胸部的水黄。更多的花平铺在水边:白色的灯芯草,紫色的柳叶菜,构成一条环湖的沼泽生物带。

⑦离开这个湖,穿过一些巨石阵,是又一个洼地,又一个湖。大小湖泊如散布天空的星星,闪闪发光。衬着湖泊与巨石的是无边草甸。荒凉,寂静,有飞鸟,有走兽,却了无人迹。高地西北边缘,逶迤着一列山脉。山脊薄如刀刃,峰顶尖利如矛。这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前者叫刃脊,后者叫角峰。旷野上的巨石原来也在高处,只是它们早就在第四纪冰川的重压下破碎,脱离了山体,并被冰川裹挟,四散分离。

⑧那些巨石,在水中的、轮廓圆润;不在水中的,也不像在山上时那样棱角锋利。它们真是被打磨过了,在水的另一种形态——厚厚的冰川中,在地质史上称为第四纪冰期的数十万年数百万年里,被日复一日地打磨过了。在此之前,它们在造山运动中隆起,身处高峭雄伟的山峰上,或者本身就是山峰。但冰川来了,厚达几公里的冰川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缓缓流淌,裹挟着这些岩石一起流动,翻动它们沉重的身躯,打磨它们锋利的棱角。直到一万多年或两万年前,地球变暖回春,冰川化为流水,再也带不动这些庞然大物,便将它们遗留在了这片荒原,成为古代冰川存在过的证据,名叫冰川漂砾。是的,眼前这一切地貌,都是冰川所造就。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存身的洼地,也是冰川依靠自身重力挖掘出来的。

⑨这片充满久远时间气息的荒纡,是四川省级的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就是这片古冰川遗迹,总面积3287平方公里。在地理学上,如此高如此广阔的冰川就不叫冰川了,而叫冰帽。我在十二年间五次来到这里。每一次到达,目的地不是南边的稻城县,就是西北方的理城县,但不管要去哪里,都要先在这里盘桓流连。

⑩公路边,傍着那些杜鹃丛,坐在草地上,喝水,吃点干粮。接我的朋友说,这里有新去处,你肯定会感兴趣,休息一阵,我们再去参观。

⑪我晓得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建了一个天文观测站,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和通透干净的大气层。天文观测站,不就是体量巨大朝向天空的天文望远镜吗?当我们抵达时,眼前所见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⑫进大门,顺铁梯登上瞭望台。天阴了,台上冷风刺骨,远古冰川深掘出的一个巨大洼地,冰川漂砾都被搬走了。代之而起的一座座地堡状隆起的土堆,以同样的间距整齐排列,环绕着洼地中央一座四方形的巨大平顶建筑。我问了驻站科学家一个天真的问题:这怎么能看见星星?科学家告诉我,这座前沿尖端的宇宙线观测站捕捉的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射线与粒子,并探测它们的来源。这些地堡样的建筑一共有5216座,每一座都是一台电磁粒子探测器。另外还有1188个缪子探测器。而中央那座四方建筑占地78000平方米,也是一种阵列探测器,名字叫作水切伦科夫,所要探测与捕捉的是宇宙中最微弱的光。这个高海拔的观测站,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是这个领域的前沿制高点。

⑬告别,渐行渐远;回望,这数千个地堡状的探测器最终和旷野上满布的冰川漂砾融为一体。

(摘自《稻城亚丁行记》,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来在行走中写作,第②段画线句写天空,写大地,给人以辽阔之感,同时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B.作者以游踪为线,记叙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带读者认识世界、深入世界,既在文学之中,又在文学之外。
C.文章思路宏阔,纵横捭阖,不只“现在”一个维度,而是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具有历史意识。
D.文章具有丰富和博大的内涵,从地质学、生物学、文学等多个向度,书写生命的体验,使文章立体可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景极具特色,多处绘形绘声绘色,让人在静谧与美丽中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B.作者将景物的亘古与短暂、粗犷与细腻进行对比描写,使读者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
C.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使这篇散文变得精致而广阔。
D.文章寓情于理,与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相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精神的提升”。
3.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阿来曾说:“感谢康巴大地,赐给我力量与灵感;感谢这片大地上聆听史诗与传唱史诗的人们,使我能够捕捉到庄严与朴素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阿来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狩猎

阿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几乎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

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

“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

“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

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

“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

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

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

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

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

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

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

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他的大口径双筒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

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袖口。

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银巴回来了。他遇见一只狼,它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

小獐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小羔羊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

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放下了枪。

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突然,秦克明说:“看呐!”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

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里去吧,我们也要走了。”

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

——(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黑之后,母獐之所以在我们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是因为幼獐就在附近,母獐不忍离去。
B.天快亮的时候,银巴提枪钻进树林去了,“我”和秦克明呆在原处,后来就听到了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
C.银巴看到“我”和秦克明用饼干喂幼獐,虽有些吃惊,但也很快理解并接纳了我们的做法,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D.当我们看到母獐给幼獐哺乳的情景后,感到“胸口发紧发热”,说明我们被动物间的母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伏笔、照应。如开头交代“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后文写发现公獐时三人分别“极不平静”“觉得他大惊小怪”“过分平静”,具有逻辑合理性。
B.小说路写公獐,详写母獐:写母獐,略述天黑时在棚子周围逡巡不去的情形,详写天亮后在雨中哀叫着接近幼獐的样貌。这样处理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C.银巴是军分区的侦察参谋,打死了吃掉公獐的狼;“我”是文艺工作者,秦克明是小车司机,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母獐两次逃生:这样写切合人物的身份。
D.小说语言自然而不求绚丽,简约、朴素而充满艺术魅力。如写蘑菇雨后生长,“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描写细微、妥帖,富有动作性。
3.小说围绕“狩猎”是如何巧妙设置故事发展的线索并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的?请简要说明。
4.小说中划线句子在行文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08-25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车夫

阿来

通常的乡村图景中,马车与马车夫都是古老的意象。但在机村,情形并不是如此。

当第一辆马车由崭新的车轮支撑着出现在人们眼中,还不等它运动起来,人们就意会到一种能够更快、更多地运送物品的运载工具已经出现了。所有人立即就想到了最好的骑手。

这个人身材瘦小,脸上还布满了天花留下的斑斑印迹,但他就是机村最好的骑手。

试驾马车那一天,人们扎成一圈,看村里的男子汉们费尽力气想把青鬃马塞进两根车辕之间,用那些复杂的绊索使它就范。这时,麻子骑着一匹马徘徊在热闹的圈子外边。这个人骑在马上,就跟长在马背上一样自在稳当。折腾了很长时间,他们也没有能给青鬃马套上那些复杂的绊索。人们这才把眼光转向了勒马站在圈子之外的麻子。

在众人的注视下,他脸上那些麻坑一个个红了。他慢慢走到青鬃马跟前:吁——青鬃马竖起的尾巴就慢慢垂下了。他伸出手,轻拍一下青鬃马的脖子,挠了挠马正呼出滚烫气息的鼻翼,牲口就安静下来了。这个家伙,脸上带着沉溺进了某种奇异梦境的浅浅笑容,开始嘀嘀咕咕地对马说话,马就定了身站在两根结实的车辕中间,任随麻子给它套上肩轭和复杂的绊索。中辕驾好了,两匹边辕也驾好了。

人群安静下来。

麻子牵着青鬃马迈开了最初的两步。这两步,只是把套在马身上那些复杂的绊索绷紧了。

走啊,麻子!人们着急了。

麻子笑了,细眼里放出锐利的亮光,他连着走了几步。

三匹马,青鬃马居中,两匹黑马分行两边,牵引着马车继续向前。转动的车轮终于发出了完整的声音:叽——吭!

麻子从车头前闪开,在车侧紧跑几步,腾身而起,安坐在了驭手座上,取过竖在车辕上的鞭子,凌空一抽,马车就蹿出了广场,向着村外的大道飞驰起来。

从此,一直蜗行于机村的时间也像给装上了飞快旋转的车轮,转眼之间就快得像是射出的箭矢一样了。

这不,马车开动那一天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那些年里,麻子一脸坑洼里得意的红光还在闪烁,马车又要成为淘汰的事物了。因为拖拉机出现了。拖拉机手得意地拍拍机器,对围观的人说:四十匹马力。什么意思,就是相当于四十匹马。

人群里发出一声赞叹。

拖拉机手还说:你们去问问麻子,他能不能把四十匹马一起套在马车前面?

麻子也不得不承认,拖拉机手确实够格在自己面前威风。

村外的田野里,拖拉机突突地喷出了烟圈,拖着犁头在地里开了几个来回,就干下了两头牛拉一套犁要一天才能干完的活了。村里人跟在拖拉机后面,发出了阵阵惊叹。只有麻子坐在村中空荡荡的广场上,点燃了他的烟斗。

第二天一早,他就把马套上了。他勒着上了套的马,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马车之上。

领导说:麻子,还是下山吧,马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

那这些马怎么办?算上拉过车的马,生产队一共有十多匹马。不是还要人放着吗?那就是我了。第一个马车夫成了机村最后的牧马人了。

拖拉机的漆水还很鲜亮,那些马就开始老去了。第一匹马快要咽气的时候,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麻子坐在马头旁边,看见马眼中映出晚霞烧红西天,当彤红的霞光消失,星星一颗颗跳上天幕时,他听见马的喉咙里像马车上的绊索断掉一样的声响,然后,马的眼睛闭上了,把满天的星星和整个世界关在了它脑子的外边。麻子没有抬头看天,就地挖了一个深坑,半夜里,坑挖好了,他坐下来,抽起了烟斗。

在这清冷的夜里,树上草上所起的浓重露水,正一颗颗顺着那些叶脉勾画的路线上滴落在地上,融入了深厚而温暖的土里。深厚的土融入了黑夜,比黑夜更幽暗,那些湿漉漉的叶片却颤动着微微的光亮。他又抽了一斗烟,然后,起身把马尸掀进了深坑。天亮的时候,他已经把地面平整好了。

麻子下山去向领导报告这匹马的死讯。

你用什么证明马真的死了?

他遇到了这样一个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

埋了?马是集体财产,你凭什么随便处置?皮子、肉都可以变成钱!

他什么都不说,就转身上山去了。从此,再有马死去,他也不下山来报告。除了有好心人悄悄上山给他送些日常用度,他自己再也不肯下山来了。

从村子里望上去,总能看到马匹们四散在牧场上的隐约影子。那些影子一年年减少,十年不到,就只剩下三匹马了。最后的那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马找不到吃的,又有两匹马倒下了。那一天,麻子为马车搭建的窝棚被雪压塌了。当年最年轻力壮的青鬃马跑下山来,在广场上呜呜嘶鸣。

全村人都知道,麻子死了。青鬃马是报告消息来了。人们上山去,发现他果然已经死去了。他安坐在棚屋里,细细的眼睛仍然隙着一道小缝,但里面已经没有了锥子一样锐利的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车夫轻拍马的脖子,马就安静下来,对着马轻轻说话,马就任他套上绊索,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马车夫神奇的骑术。
B.马车的出现使人们期待骑手,拖拉机的出现引起人们惊叹,小说既写出村民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又讽刺了世态炎凉的社会。
C.当第一匹马咽气时,马车夫一整夜守着马直到将它埋葬,小说描绘了夜晚清冷幽暗的景象,烘托了马车夫内心复杂的情感。
D.当马车夫下山报告马的死讯时,小说通过领导与车夫的简洁对话,实现了情节的突转,也交代了马车夫再也不肯下山的原因。
2.请简要分析马车夫的形象特点。
3.小说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马车夫的悲剧命运,请简要分析。
2023-11-03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马车夫

阿来

这个人身材瘦小,脸上还布满了天花留下的斑斑印迹,但他却是机村最好的骑手,他骑在马上,就跟长在马背上一样自在稳当。机村人认为,这样的人用马眼看去,会有非常特别的地方。

试驾马车那一天,麻子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他骑着一匹马徘徊在热闹的圈子外边。人们扎成一圈,看村里的男子汉们费尽力气想把青鬃马塞进两根车辕之间,用那些复杂的绊索使它就范。折腾了很长时间,他们也没有能给青鬃马套上那些复杂的绊索。青鬃马又踢又咬。

人们这才把眼光转向了勒马站在圈子之外的麻子。

在众人的注视下,他脸上那些麻坑一个个红了。他抬腿下了马背,慢慢走到青鬃马跟前。他说:“吁——”青鬃马竖起的尾巴就慢慢垂下了。他伸出手,轻拍一下青鬃马的脖子,挠了挠马正呼出滚烫气息的鼻翼,牲口就安静下来了。这个家伙,脸上带着沉溺进了某种奇异梦境的浅浅笑容,开始嘀嘀咕咕地对马说话,马就定了身站在两根结实的车辕中间,任随麻子给它套上肩轭和复杂的绊索。中辕驾好了,两匹边辕也驾好了。

人群安静下来。

麻子牵着青鬃马迈开了最初的两步。这两步,只是把套在马身上那些复杂的绊索绷紧了。麻子又领着三匹马迈出了小小的一步。这回,马车的车轮缓缓地转动了一点。但是,当麻子停下了步子,轮子又转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走啊,麻子!”人们着急了。

麻子笑了,细眼里放出锐利的亮光,他连着走了几步。轮子就转了大半圈。轮箍和轮轴互相摩擦,发出了旋转着的轮子必然会发出的声音。

马也像一只鸟,有点胆怯又有点兴奋地要初试啼声,刚叫出半声就停住了。

马也竖起了耳朵,谛听身后那陌生的声音。

他又引领着马迈开了步子。

三匹马,青鬃马居中,两匹黑马分行两边,牵引着马车继续向前。转动的车轮终于发出了完整的声音:

叽——吭!

前半声小心翼翼,后半声理直气壮。

那声音如此令人振奋,三匹马不再要驭手引领,就伸长脖颈,耸起肩胛,奋力前行了。

麻子从车头前闪开,在车侧紧跑几步,腾身而起,安坐在了驭手座上,取过竖在车辕上的鞭子,凌空一抽,马车就蹿出了广场,向着村外的大道飞驰起来。

从此,一直蜗行于机村的时间也像给装上了飞快旋转的车轮,转眼之间就快得像是射出的箭矢一样了。

这不,马车开动那一天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那些年里,麻子一脸坑洼里得意的红光还在闪烁,马车又要成为淘汰的事物,因为,拖拉机出现了。拖拉机不但比马车多出了四只轮子,更重要的是,一台机器代替了马匹。拖拉机手得意地拍拍机器,对围观的人说:“四十匹马力。什么意思,就是相当于四十匹马。”

人群里发出一声赞叹。

拖拉机手还说:“你们去问问麻子,他能不能把四十匹马一起套在马车前面?”

其实,拖拉机手早就看见麻子勒在手里的缰绳,骑在他心爱的青鬃马上,呆在人圈外面,那情形,颇像是第一次给马车套马时的情形。但他故意要把这话让麻子听见。麻子也不得不承认,拖拉机手确实够格在自己面前威风。不要说那机器里憋着四十匹马的劲头,光看那红光闪闪的夺目油漆,看那比马车轮大上两三倍的轮子,他心里就有些可怜自己那矮小的马车了。

拖拉机油门一开,机器的确就像憋着很大劲头一样怒吼起来。它高竖在车身前的烟筒里突突地喷射一股股浓烟,就像这些年里麻子坐在行驶的马车上,手摇着鞭子,嘴里叼着烟头喷着一口口青烟时的样子。

麻子转过身细心地套好了他的马车。他要驾着马车让所有想坐他马车的孩子们都坐上来,在路上去跑上一趟。过去,他是太看重、太爱惜他的马车了,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坐上他的马车。

但村里人却跟在拖拉机后面,发出了阵阵惊叹。只有麻子坐在村中空荡荡的广场上,点燃了他的烟斗。

(选自阿来小说集《红狐》,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驾马车之始,麻子徘徊在圈子外,旁观一群男子汉们的套马行为,他知道,人们终将要央求他。
B.麻子的“奇异梦境的浅浅笑容”,既是对个人套马技艺的自信,也有对一群男子汉们的笨拙的回应。
C.拖拉机手的威风以及对麻子的奚落,使麻子认识到,马车真难以和拖拉机相比,时代的进步是必然。
D.麻子套上马车准备让所有孩子都坐一次马车,以检讨当年自己的高傲与过失,但结果却没能如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马车夫身材矮小、满脸天花后遗症的麻子,先抑后扬,为了突出后面麻子的高超驾车技术。
B.麻子套马的过程,小说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
C.小说以只有麻子坐在空荡荡的广场上作结,既表现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麻子的失落。
D.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突出特色,如男子汉们笨拙与麻子利落,拖拉机精美与马车的落后等。
3.本文在写马车时代过渡到拖拉机时代时,仅有短短一节几十个字,对此你如何理解?
4.本文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分别抓住两块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2020-11-10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