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215348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读之可以知其世”“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等,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的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通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忱,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面对许多残酷的事实,既不惶惑,也不逃避,而给以严肃的正视。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如前所述,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的观点。
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

(摘编自吕文利《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材料二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劳动教育发表过许多论述。他给晓庄师范题写过一副对联:“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可以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他提出“我们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工。”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摘编自罗容海《劳动教育怎么搞,别忘了陶行知》)

材料三

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之内,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特别是精心打造校园氛围,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文化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精心设计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建设劳模工匠文化“场景圈”,让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系统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充分利用橱窗、海报、标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同时,更要精心打造网络、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全媒体传播弘扬工匠精神。校园之外,应以劳模工匠选树活动为契机,创新探索弘扬工匠精神的方法,以劳模和工匠人才为学习榜样,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涵养劳模文化、工匠文化,厚植奋斗理念和劳动情怀,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工匠、爱护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争当劳模工匠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氛围,从而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内部和细部,融入学生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全过程。

(摘编自彭维锋《以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材料四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摘编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所以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B.劳动最光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C.“在劳力上劳心”强调要勤劳动,但又不能止步于劳动。要以劳动涵育内心,实现道德、智慧、体质、美感的发展。
D.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是为了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搞劳动教育别忘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念,因为他继承并发展了“劳”与“学”结合的历史传统,也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借鉴。
B.不仅要把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全媒体传播工匠精神,还要校内校外联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生活全过程
C.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D.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适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要求;应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
3.新时代应怎样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9-23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导向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要以为指导,要在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

材料二: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在对的态度上,则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义利关系也经历了义利相关、义利对立、义利双惠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有其闪光点,也有其谬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借鉴和发扬传统义利思想中的精华,克服和弥补其缺陷,根据时代要求,挖掘其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必须符合,当义利冲突时,必须舍利取义;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正义谋利,名道计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性中的必然。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和压抑人性的。因此,要敢于求利、求富。但是,要敢于求利、求富绝不是放于利而行,而是市场主体合理竞争、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义为利本,甚至正其谊不谋其利对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儒家认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和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的崇高追求。他们反对唯利是图、自私堕落,提倡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这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契合。

(节选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义利之辩”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可追溯到殷周时期。
B.孔子强调应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但是安邦兴国之道,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C.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辩”和宋儒的理欲之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D.孟子否定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便义利对立,因此而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仁义是人性所固有,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至高无土的原则,所以追逐利益只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B.与孟子不同,孔子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将“义”摆在第一位,这成为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
C.“舍利取义”是对“义利之辩”的一种回答,也是社会伦理规范,更对处理当下的关于“义利”的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
D.中国传统哲学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历经曲折,我们要根据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中同有的“义利观”的一项是(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黄宗羲《原君》)
C.“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叶适《进卷·大学》)
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则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性恶》)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
5.请根据材料一梳理“义利之辩”的发展过程。
2023-02-22更新 | 1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社会个体有表情,个体表情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作出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情感表达。与此类似,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也有表情。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每个时代和国家都多少有些独特的情感方式,正如每个时代和国家都有独特的思想方式一样。社会表情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认知和作出集体价值判断后所形成的情感表达。特定社会表情的形成和变化是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产物。从宏观的社会结构视角出发,可以识别出影响一个社会或其主要群体的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因素。

②从社会变迁性质看,社会变革状态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社会环境性因素。一般而言,在没有推行社会变革的凝滞型社会中,社会安逸的表情会长期存在,但随着经济社会等结构性因素的变迁,整个社会或其中的主要群体可能会呈现出社会焦虑甚至是社会愤怒的表情。在一个变革型社会中,如果主要进行增量改革,不触动现有利益结构,主要是通过在新领域创造增量来实现社会总福祉的最大化,一些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表情是幸福的或者是安逸的,如果主要进行存量改革,由于被改革群体要承担各种改革风险、付出各种改革成本,因此短期内其社会表情可能是焦虑的,甚至是愤怒的,而一旦改革的长期正向效应显现出来,社会整体上就会处于一种持续的幸福状态。

③从社会财富结构看,社会财富配置是社会表情形成和维持的当期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在快速发展的初期,财富总量增长会使各社会群体的幸福感快速提升,而一旦发展水平越过拐点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幸福感与财富总量增长就可能不存在直接相关。随着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就会从扩大程度转向差距内涵,如关注这种差距是三五年的短期差距还是三五十年的长期差距,是社会纵向流动畅通的流量差距还是财富分配格局已经定型的沉淀差距,等等。这些差距如果维持在前一类上,则社会幸福、社会安逸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一旦演化为后一类,社会表情就会向社会焦虑、社会愤怒等不合作型演化。

④从社会控制结构看,社会调控能力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在社会调控能力中,有作为软控制的意识形态引导能力,也有作为硬控制的社会秩序维护能力。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引领力,而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也差,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群体无法正确认知社会、他人与自我,从而作出错误的社会判断,使其社会表情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错位。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异常强大但缺乏吸引力,强力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也很强大,则短期内可能会营造出一团和气的社会表象,但一些社会群体的负面情绪无法正常呈现,就会在社会心理层面不断郁积,最终可能会以异常激烈的形式爆发。

⑤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良好的社会表情是社会合作秩序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心理基石。因此,面向未来,我国应当积极思谋,在社会中引导形成并长期维持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从而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时代的总任务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摘编自王道勇《社会表情与社会合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体表情与社会表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形成都需要作出价值判断。
B.增量改革中,由于没有直接利益受损群体,一些主要群体的社会表情是幸福或安逸的。
C.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就会出现社会焦虑等社会表情。
D.要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可将造就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作为有效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社会表情,然后分析影响社会表情的因素,最后提出建议,脉络清晰。
B.文章引用社会学家库利的话语,是为了论证社会表情与个体表情存在类似的地方。
C.文章使用假设分析,从两个方面揭示了社会改革会对社会表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D.文章在分析影响社会表情的因素时,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逻辑上是并列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财富增长与幸福感的直接相关可能存在拐点,这个拐点就是人均GDP3000美元。
B.当社会财富配置随经济发展出现差距,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点会随之转向。
C.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具备强大的引领力,就能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合作型的社会表情。
D.社会幸福、社会焦虑、社会愤怒这几种社会表情,在社会合作程度上由高到低递减。
2022-03-31更新 | 4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