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2 题号:216292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闲暇时间,是除去必要劳动时间和基本生理时间之外的可供自主支配的时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闲暇时间逐步增多、闲暇领域不断拓展、闲暇活动日趋频繁,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休闲是辩证统一的,以劳动的姿态进行休闲和以愉悦的心情进行劳动,是我们生活的理想境界。廓清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的边界,愉悦地享受休闲生活,是美好生活的构成要件之一。

②职业劳动是闲暇生活的基础,愉悦丰富美好的闲暇生活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的。闲暇时间是非劳动时间,但闲暇生活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良好契机。要使闲暇生活成为人们进入工作和发明创造的准备过程,并通过闲暇活动产生新动力和新思维,就需要引导人们摆脱享乐主义的影响,围绕提升职业素养进行科学休闲,使休闲与劳动的再生产相联系,从而“为新的工作提供新的力量”。倡导闲中有劳,不是让劳动替代休闲,而是主张人们利用一定的闲暇时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充盈自己的劳动本领,既为自身更好地休闲创造条件,也为整个社会劳而有闲奠定更好的基础。

③积极引导人们的闲暇生活,就必须引导人们走出“物化”休闲的误区,闲中尚文。文化即“人化”和“化人”,让人们在休闲过程中“人文化成”,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休闲与文化相结合,就是要防止闲暇的物化和过度娱乐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个别人的闲暇时间消耗在服务性消费上,甚至“娱乐至死”。如此一来,闲暇生活就会退化为经济系统的附属品。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活动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确认,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体现。因为只有在闲暇时间里,人们才能摆脱生产性活动的限制,才有机会使自己的能力、个性、需要和社会关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使自己成为“积极存在”,也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④闲暇是人生幸福的现实基础,没有闲暇就没有人的幸福生活。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所谓幸福,是人们对自己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伦理需要的较好满足。积极引导闲暇生活,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创建充实的精神生活,还在于帮助人们正确体验和感悟社会现实生活状况,从而使自己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这个过程不完全是政治、道德、科技等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过程,还必须有审美活动的参与。审美活动具有“成教化、正得失、助人伦”的特质,有助于提高个体生命品质和群体生活质量。因此,合理引导闲暇生活,需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知识传授与休闲体验等方式,培养人们的审美自觉,引导人们在自然美中美化心灵、在社会美中醇化人性、在艺术美中得到愉悦,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主动提升精神境界。

⑤闲暇使人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但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和社会关系的完善。对于当代社会而言,由于网络化和新技术的普遍运用,网络信息碎片化与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催生着社会的疏离化、社交的孤岛化,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凝聚力,而这一影响又在闲暇生活中尤为突出。因此,营造大局和谐环境,防止出现西方国家那样的“社会撕裂”现象,是社会闲暇建设的全新着力点。适时而合理地引导社会闲暇生活,让闲暇教育成为调动社会个体内在积极性和潜力的催化剂,彰显“和”“合”的和谐文化底蕴,并使之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这不仅关乎人的内在感受的建构,也对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蒋晓明《闲暇生活的时代价值》)

材料二:

①人们的读书活动可以归结为实用性阅读和休闲性阅读。休闲阅读是人在自由闲暇时间里,于内心之爱驱动下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实用性阅读是读书的谋生化、功利化,即把阅读作为谋生的手段。休闲性阅读则是阅读的审美化,即把读书作为乐生的活动——“悦读”,把悦读本身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认为审美鉴赏是读书的首要目的。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鉴赏性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近现代以来,以追求个人精神自由为目标的休闲阅读,成为许多读书人的主张。

②休闲阅读是文化休闲的重要方式,是人们乐生的重要途径。宋代哲学家朱熹强调,读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带给人的是一种智慧之乐、心灵之乐与和美之乐。休闲阅读有助于克服内在贫乏对休闲的制约。休闲主要是精神性的活动,导致人们“不得闲”和“闲不得”的诸多休闲障碍都与内在贫乏有关。内在贫乏主要是指精神世界的贫乏。休闲阅读对于充实精神空间和精神家园,建构休闲生存的智慧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休闲能力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生存能力,精神的丰富性意味着休闲能力的提高。

③闲暇管理的要义,是用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填充闲暇时间,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西方休闲理论认为,闲暇是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的特点一是如果不积极占用,便可能导致消极占用;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闲暇管理对于个体幸福和城邦和平的重要性,认为闲暇越多,越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罗素则强调,明智用闲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后考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闲暇时间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管理和利用闲暇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用包括休闲阅读在内的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占据人的闲暇时间,把“黄赌毒”等消极腐败的休闲方式,驱除出人的闲暇时间和休闲空间,对于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休闲阅读,营造书香社会,不仅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现代西方休闲理论认为,休闲是一个“人成为人”的过程。休闲选择和闲暇时间的利用与人成为人有着直接的与内在的关联。人成为人的过程也是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格的健全,意味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多方面的生命体验的获得,意味着包括审美在内的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全面性和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与完整性。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空间,休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契机。自从分工出现以来,专业化的繁忙劳作易使人片面发展,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将使人有机会弥补和打破分工对于自己发展空间的限制。分工越细,闲暇时间和休闲活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越重要。在工作专业化与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休闲阅读对于弥补实用阅读和应试教育对人的发展空间的限制,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专业分化越细,休闲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越重要。

(摘编自王景全《论休闲阅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和休闲是辩证统一的,而非对立的。闲暇生活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的,还是提升职业能力的一个契机。
B.如果人们要使自己成为“积极存在”,要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防止闲暇的物化和过度娱乐化。
C.当人们的审美自觉得以培养,便可以在自然美、社会美中得到愉悦,从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获得幸福感。
D.网络化和新技术的普遍运用,对社会的整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容易导致西方国家那样的“社会撕裂”现象。
2.下列对材料二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首先介绍了休闲阅读的概念,再引用两位学者的观点,让读者明了休闲阅读与实用性阅读的不同。
B.②段将休闲阅读与“不得闲”“闲不得”的休闲障碍进行对比论证,证明其有助于克服内在贫乏对休闲的制约。
C.③段由“休闲阅读”拓展到“闲暇管理”,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深入讨论,为后文做铺垫。
D.④段探讨休闲阅读的现代意义,认为休闲选择和闲暇时间的运用与“人成为人”有密切联系。
3.根据材料一、二的观点,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哲学家罗素曾指出:“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
B.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C.明朝哲学家李贽认为:“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世间何窄,方册何宽?”
D.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4.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使闲暇生活更加有意义,更具价值?请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分析。
5.寒假即将来临,高一年级拟开展“诗书趁年华,书香伴寒假”的活动,以倡导同学们在寒假利用闲暇时间积极阅读书籍。如果你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倡议书的要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于存在世界的把握,在中国哲学中,气论是一个基本的形态。气的哲学是中国古代存在论的主要形态。气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物质性的元素,宇宙论的气论代表了中国哲学从物质性的范畴解释世界构成的努力。在中国哲学中,“物”指个体的实物,有固定形体的“质”是由“气”构成的,未成形的“气”则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中国哲学中所说的“气”,是指最细微而且流动的存在物。西方哲学的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微小固体组成的,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中国哲学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气论与原子论的一个基本不同是,原子论必须假设在原子外另有虚空,虚空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可能;而气论反对有空无的虚空,认为任何虚空都充满了气。中国思想的气论与西方思想的原子论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对照。在这个问题上,                                 
中国古代“气”的概念来源于烟气、雾气、云气等,气的观念是在对这些具体物气加以一般化后所得到的一个自然哲学概念,就自然哲学的意义而言,它仍然与平常所谓空气、大气的意义相近。把中国气论和西方原子论对照的一个明显结论,就是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应当说,注重气的连续性,从哲学上反映了中国文明对事物连续性的重视。这与中国文明被称为“连续性文明”的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
气作为一种连续性的存在,在中国哲学中有许多表达。如荀子说“充盈大宇而不窕”,意即云气充满宇宙而无间断,指示出气是连续性的存在。宋代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强调虚空充满气,或虚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朱子也说过“此气流行充塞”“无一息之间断,无一毫之空阙”,主张天地之间一气流行充塞,这种连续性是强调气的空间的连续充满和时间的连续不断。
由于气是连续性的存在,而不是原子式的独立个体。因而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不是强调还原到原子式的个体,而是注重整体的存在、系统的存在。因此中国哲学中常常有所谓“一气流行”、“一气未分”的说法。“一气”既表示未分化,也表示整体性,而“流行”则表示气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中。整个世界为一连续、整全、流动之实在,这种宇宙论为儒家、道家等各派哲学所共有,是中国哲学宇宙观的基本立场。存在的整体即是人与世界的统一,即是人与宇宙的统一。近代哲学的二元分裂破坏了这种原始的统一性,在现代之后的时代,人类应当返回作为人与宇宙统一性的存在整体,同时,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不是原子,是社会关系连续体中的关联性存在一方,这种理解得到了气论哲学的有力支持。
1.下列对西方哲学的原子论和中国哲学的气论的差别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
B.原子论假定原子外另有虚空;气论认为不存在任何空无一物的虚空。
C.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不连续的性质;气论表达的是物质连续的性质。
D.西方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个体把握;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
2.2.根据文意,填入文章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讲气,强调气的运动变化,肯定气的连续性存在,肯定气与虚空的统一,这些都是与西方物质观念的不同。”
B.张光直先生强调: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与中国文明中重视“存有的连续”有关,也与早期文明的整体性宇宙观有关。
C.王夫之先生明言:“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D.黄宗羲先生说道:“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
3.3.中国哲学认为人与世界是统一的,请根据原文简述这一宇宙观的成因。
2016-11-18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从空间排列关系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B.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并不存在像美国乡下那样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的情形。
C.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D.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在治理之变、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和价值之变这三个层面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A.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乡土社会成为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终老是乡是乡土社会中的常态生活。
B.在当今社会,我们得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种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C.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乡村”构成了社会的底色,更是人们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D.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变与其现代化的建设有关;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乡土社会中孤立、隔膜特征的一项是(     
A.时人不识农家著,将谓田中谷自生。
B.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C.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分析费孝通认为“土字却用得极好”的原因。
5.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1-18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药文学源远流长,一方面是因为中药本身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组成部分难免和文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经历了数千年的文人的宣传和推进,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推根溯源,中药文学起始于魏晋南北朝,经唐宋的延绵发展而至清朝已形成大统。

一般来说,中药的取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类是以形状命名、以颜色命名、以气味命名、以滋味命名、以季节或者药效命名。此外还有多类,不一而足。形状命名的比较常见,最典型的就是人参。以颜色命名的我们熟悉的是红花和黄芩。以气味命名的如木香、沉香和麝香。再者就是以滋味命名的甘草和酸枣仁。季节命名的首推夏枯草和忍冬。至于药效命名的就更多了,决明子和益母草可作代表。也正是因为这些名字含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并把它们贯之于诗词、小说、对联、信件甚至笑话中,也因此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中药文学,其发展到近代自有它的趣味和魅力,更当为世人所关注。

中药文学的发展有古典文学作基础,更有着历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贡献。作为一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文学,它有着众多的载体。诗词因传颂的方便和社会的普及,毫无争议地成了它最大的载体。其次,对联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也积累了不少中药名,并因它的经典而代代相传。信件中的中药名总是含着一种莫名的哀愁和凄美,像是蕴含了中国文化历史上沉淀的所有情感的宣泄,不仅是爱情,还有友情和亲情。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中药文学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最著名的是《红楼梦》所记载的,我们从中读出的不仅是延续了千余年的中药文化,更是浓浓的人情世俗和文化积淀。

(摘编自于天任《浅谈中药名的文学味》)

材料二:

众所周知,中药的功能是疗疾养生,有趣的是,由于药名本身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千百年来,文人们巧妙运用药名进行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中药文学,成为重要的医学和文学现象。

中药文学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演进过程,先秦文学作品中的药名,只是作者借以抒情言志的象征物,作者不一定意识到药名的文学价值。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道教和医学的发展,药物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诗人们或通过药性表达登遐成仙的愿望,或巧借药名抒情写意。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借用药名的表层语义,如王融的《药名诗》,作者借用重台”“陵泽”“石蚕”“垣衣”“楚衡”“神草”“夜光等药名,渲染出一种凄凉惆怅的氛围,读去不觉”“详看始见,如盐入水,不着痕迹。二是借用药名的隐喻、象征、谐音功能,辛弃疾的词《定风波》、龚自珍的诗《远志》皆借中药远志言志。三是巧借药名,游戏炫才,离合诗就是这种产物,如权德舆的《药名诗》,其中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钓藤阴不见人句,浪白”“微风”“坐钓”“藤阴本是四个词语,但断开重组,就变成白微”“钓藤两种药名。又如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半夏为直接嵌用外,地黄”“枝子(栀子)”“桂心都是前句尾字和后句首字组成,巧妙构成连珠体,而喜君子则是中药使君子的谐音。总之,这时期的作者主要是巧借药名的语义,还没注意到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的文学价值,至清代小说戏曲,中药这一文学功能才得到挖掘利用。如戏曲《草木传》中和平村的老员外甘草,宋苏颂《本草图经》云甘草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甘草的女儿菊花,有清热解暑之药效;甘家婢女栀子,也有凉血解毒、利胆退黄等功能。而菊花的未婚夫金石斛则有养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强腰的药用价值,又有秉性刚强,忠厚可亲的属性,而大戟、甘遂、芫花性寒、味苦,与甘草等药草的功能正好相反,因而戏曲中人物的品德气质与药性相对应,戏剧矛盾的产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由药性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特别是《草木春秋演义》,作者借助神魔的故事框架传播中药知识,表达了士人抵御外敌的深沉忧思,在思想内涵上有很大的提升。

历来论者都认为中药文学是游戏笔墨,因而评价不高,其实是误解,由上所述,中药文学成绩不斐,若扩及整个中医,作品的数量更为可观,因而值得文学和医学研究者高度重视。

(摘编自万晴川《妙趣横生的中药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的取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这是“中药文学”得以繁荣的根本原因。
B.药名本身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给不同的文学载体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C.中药文学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D.《草木春秋演义》表明中药文学不仅能传播中药知识,还可承载家国情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药文学可以借助诗词、对联、戏曲、小说、书信等文学体裁传承,但是以诗词流传最广。
B.中药文学起始于魏晋南北朝,先秦时期作者因无视药名的文学价值而在作品中少有引用。
C.中药药名有隐喻、谐音、象征等修辞功能,被不同时代的文学家加以创造性地引用。
D.《草木传》虽属游戏笔墨,但因其注意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的文学价值而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3.下列选项中都含有中药名,其中不属于“中药文学”的一项是(  )
A.剑戟如柴胡虏惧,兵声似水银光延。此夜防风多野火,王孙意气守关边。(《古出塞》)
B.白头翁骑海马,身披穿山甲;红娘子坐车前,头戴金银花。(《历代趣联》)
C.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邪?(李时珍夫人致李时珍书信)
D.贾府的人问黛玉:“常服何药?”黛玉回答说:“人参养荣丸。”(《红楼梦》)
4.两则材料都以中药文化为话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药文学?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简要概括。
2023-05-25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