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美国 > 海明威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218678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别了,武器(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

我说: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

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我看见步枪射击的闪光,然后是啪啪的枪声。那边站有四名军官,他们面前站着一个人,一边一个宪兵守着。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押我去的那两个把我推进这等待审问的人群中。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审问者冷静能干,威风凛凛。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哪一团?他又说了。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你不知道军官必须和他的部队在一起的规矩吗?他知道的。

问话到此为止。另外一个军官开口了。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簿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逃跑时和第一次冒出水面时,他们都开枪。现在却没人打枪。我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

(有删改)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最终逃脱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皮安尼两个人在对话中反复说博内罗“傻”,反映了我们内心的不安。
B.雨天增加了撤退的困难和意外的危险,预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知,基调显得低沉。
C.小说叙写战场撤退时的情形和宪兵长官的冷酷,只作客观描述而不流露主观感受。
D.小说语言精练,极少修饰,表现力强,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
2.小说以“我”和“我们”进行叙述,除作为线索外,两者在叙述上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的人物对话描写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请以中校受审问的情节为例简要分析。
【知识点】 海明威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别了,武器(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

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簿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再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战场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
B.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
C.“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侥幸逃离。
D.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
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联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
D.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
3.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作者客观、冷静、从容地陈述,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及使用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2023-02-11更新 | 1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②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③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④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市。
1.老人多次提到他饲养的动物,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人与那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可见其晚年生活凄凉、孤独。
B.老人关心动物,并几次停下不走,是为了要重返家园。
C.小动物是老人的精神寄托,体现他博大的爱心与朴素的人性。
D.人和动物都朝不保夕,控诉战争的残酷。
2.分析小说采取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的作用。
3.分析小说中三次关于卡车的描写的作用。
2022-04-16更新 | 1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很好。”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还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做了记录。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待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待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的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没有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长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这两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计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计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动辄会哭起来。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磨。这能表现出孩子的紧张、恐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里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后却“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动辄会哭起来”。这样写能表现男孩的性格特征。
C.男孩反常的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让人接近,等等。
D.九岁的小男孩尽管面对死亡时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饰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这种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与无奈。
2.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03-23更新 | 2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