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贾平凹(195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6 题号:223177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记

贾平凹

①长坪公路经过麻山下的板桥湾,分散在湾里的住户就沿着公路两边盖房子,慢慢,周围沟岔里的人家也都搬迁来,板桥湾就形成一个大村。这些新的屋院建好,人都是先不入住,要带狗进去:狗如果在里边摇尾玩耍,就是好宅,如果狗不肯进去,进去了无故乱叫,房子就有问题了,得请风水先生禳治。

②那时候还是公社化,人肚子老是饥的,村里的狗陆续被自家杀着吃了或被他人偷捕炖了肉,只剩下柯文龙家的狗。那狗就测试过无数家新屋。

③柯文龙不忍心杀狗,却一直担心被偷盗,迟早出门都把狗带上。和狗待在一起久了,狗能听懂他的话,他听不懂狗的话,就开始琢磨研究。村人说:文龙,你是要狗变人呀,还是要人变狗呀?柯文龙说:狗变人咋?人变狗咋?几年下来,柯文龙真的知晓了狗的话。狗的话没有那么复杂,往往是吞着的音稍一变化就是一个意思。这窍道他没告诉过任何人。

④从此,经常是,狗突然地狂吠,声嘶力竭,他就询问是看到了什么或有了什么疑问,然后呵斥、劝解、平息它的委屈和愤怒。当狗翻着白眼,嘴里喔喔吭吭着,他就嘲笑爱管闲事,这么多是非。把狗接住,叫着汪汪,弄得一身狗毛。柯文龙已经了解狗是什么都明白的,能分辨各种飞禽走兽的气味,更清楚村里所有人的关系,谁是谁的媳妇,谁和谁是亲戚却不来往,甚至知道李有安瘫痪在炕是吃了蘑菇中毒的。柯文龙和狗亲密无间啊,出门干活开会赶集,他是狗的主子、领导、首脑,他保护着狗;回到家里,狗又是他的答应、保姆、常在,狗侍候着他。想吃烟了,他说:我烟袋呢?狗会爬上柜台在一个木盘里把烟袋叼来。六月里锄芭谷苗,被白雨淋了,他发起烧昏睡在炕上,狗是过一会儿就跑来,前爪子搭在炕沿上看他,每次看他睁开眼了,他说:没事。它才再卧到门口去。

⑤柯文龙发现狗能看到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门前的槐树上有啄木鸟,动不动啄得笃笃响,他想啄木鸟用那么大的劲啄树,脑袋肯定震得嗡嗡的,但狗在嘟囔着啄木鸟和槐树有仇,以啄虫的名义在报复。比如,他带着狗经过村南边的土埚下,埚上一树花椒,花椒树枝子挂扯了他的衣服,他没在意,狗说三星他娘在拉你哩。三星他娘是十多年前在埚上掏老鼠窝,掏了半篮子老鼠储藏的苞谷颗、黄豆、橡籽和板栗,回来时从埚上拌下来死的。可三星他娘拉他是她生前相好过,这些谁都不知道呀?!他是夜里悄悄来那里烧了几张纸。比如,狗见了李北建和南毛林,说:他俩要走呀。他问:到哪儿去?狗说:死呀!果然三天后,李北建和南毛林在山上砍树,天上响雷,一个火球落下来就把他们炸死了。

⑥但狗说不了人话,柯文龙试图着教,费了好多劲,是学会了一句:吃啦?村里人相互见面打招呼都是说吃啦,狗也是听得多了,发音还准确,可再教它别的,狗总是伸出一个长的舌头要出汗,别的话就说得含糊不清。气得柯文龙说:唉,你也只能是狗!

⑦有一年春天,村里实在穷极了,就谋算着把公社化的集体耕地分给各家各户去种,或许日子可能好起来。但这样做违反国家的政策,镇政府县政府要是知道了肯定得严加惩处。村长想着法不治众,就秘密召开会议,让大家举手表决,并都在一份责任书上签名按手印。柯文龙当然是参加了,他也带了狗,进村办公屋时把狗拴在屋外树上。签名按了指印,村长宣布:此事严加保密,不许外村人知道,更不得让镇政府知道!会散后,柯文龙牵狗,村长说:你让狗也来了?柯文龙说:狗离不得我呀!村长踢了狗一脚,柯文龙没吭声,狗也没吭声。

⑧第三天,狗病了,卧着只喘气,柯文龙要到镇上给村里买化肥,把狗关在院子里。这是柯文龙多年来第一回出门没带狗,他给狗说:等我回来了给你洗澡。柯文龙半天就回来了,回来却没见了狗。到处寻,没寻到。又寻了三天还是没寻到。柯文龙猜疑狗是被谁偷去吃了,在村里骂,没人应声,端着水让所有人漱口,漱口水里没有肉渣和油花花。柯文龙大病了一场。

⑨村里分包集体耕地后四年,国家废除了公社化,实行土地责任制,村长告诉柯文龙,当年是他和另外三个人把狗偷走的,但没有吃,打死埋在了打麦场边那棵皂角树下。柯文龙说:为什么要打死它?它为村里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什么打死它?!村长说:它在屋外听到了村里的秘密,以防它说了人话。

⑩柯文龙到打麦场去,抱住了那棵皂角树哭。皂角树哗哗地响,所有的叶子都往下滴水。村里人闻讯跑来,从没见过这样的怪事,那水还继续往下滴,树底下的地上都能照出人影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柯文龙懂得狗的语言,平息它的委屈和愤怒,和狗亲密无间,展现人情美,潜藏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B.“公社化”“分包集体耕地”“土地责任制”等社会和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C.“村长踢了狗一脚”,影射了偏僻农村领导干部作威作福的习气,隐含了作者对人格尊严的追求。
D.村长防狗“说了人话”和狗只会说“吃了”的情节相矛盾,表现了村长担心事情败露的阴暗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秦腔》到本文,作者以拙朴平易的语言描画三秦大地,使之成为独特的文学地域标识。
B.魔幻现实小说,用幻想影射现实,本文写树枝挂扯衣服,影射柯文龙与三星娘的昔日情分。
C.本文采用拟人化写作手法,狗会说话,皂角树会哭,令人感觉到一种神秘虚幻的气氛。
D.狗可见人不可见,知隐情,能预言,本文托物言人事,借狗的灵性反衬人类的无知笨拙。
3.小说最后交代狗被偷走杀死这一结局,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并简要分析。
4.柯文龙抱住皂角树哭,皂角树所有的叶子都往下滴水,树底下的地上都能照出人影。这一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不是个好儿子

①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②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前些年,母亲每次到城里小住,总是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棉花垫得极厚,总害怕我着冷,结果使我和孩子都穿得像狗熊一样笨拙。她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嫌吃油太多,来人太多,客厅的灯不灭,东西一旧就扔,说:“日子没乡下整端。”最不能忍受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母亲对我的好是我不觉得了母亲对我的好,当我得意的时候,忘记了母亲的存在,当我有委屈了就想给母亲诉说,当着她的面哭一鼻子。

③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④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绳子。母亲不会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碗大菜,父亲是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满村出名。家里一来客,父亲说:“吃面吧。”厨房里一阵案响,一阵风箱声。母亲很快就用箕盘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客人吃的时候,我们做孩子的就被打发着去村巷里玩,玩不了多久,我们就偷偷溜回来,盼着客人是否吃过了,是否有剩下的。果然在锅里就留有那么一碗半碗。在那困难的年月里,纯白面条只是待客,没有客人的时候,中午可以吃一顿包谷糁面,母亲差不多是先给父亲捞一碗,然后下些浆水菜了,连菜带面再给我们兄妹捞一碗,最后她的碗里就只有包谷糁和菜了。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而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由当教师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亲做主。在我上大学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结束要进城,头一天夜里总是开家庭会,家庭会差不多是父亲主讲,要用功学习呀,真诚待人呀,孔子是怎么讲的,古今历史上什么人是如何奋斗的,直要讲二三个小时,母亲就坐在一边,为父亲不住吸着的水烟袋卷纸媒,纸媒卷了好多,便袖了手打盹。父亲最后说:“你妈还有啥说的?”母亲一怔方清醒过来,父亲就生气了:“瞧你,你竟能睡着?!”训几句。母亲只是笑着,说:“你是老师能说,我说啥呀?”大家都笑笑,说天不早了,睡吧,就分头去睡。这当儿母亲却精神了,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了,防备老鼠进去,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

⑤每年的院里的梅李熟了,总摘一些留给我,托人往城里带,没人进城,她一直给我留着,“平爱吃酸果子”,她这话要唠叨好长时间,梅李就留到彻底腐烂了才肯倒去。

⑥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荣耀,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她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好,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了,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⑦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岭道上行走,因为路窄,不到固定的歇息处是不能放下柴担的,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的。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节选自《贾平凹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末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是因为母亲看见别人家的小孩,想起了自己不能常常与子女相伴而倍感落寞。
B.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些关于母亲的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更多的是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歉意,读来感人肺腑。
C.“这当儿母亲却精神了,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了,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说明母亲不善言辞,她用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家里付出着,关心着我。
D.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厚重,含蓄隽永。
2.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3.作者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儿子,你认为“他”确实不是好儿子吗?联系文本说明理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联系自身感悟谈谈你的看法。
2018-11-06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羊事

贾平凹

①老闷卖了白羊的那天,我去他家。为了能借到二百元钱,我提了一捆韭菜。一进院,老闷坐在堂屋门槛上吃饭,已经吃完了,舔碗,舌头伸着像狗舌头。“是五巴子呀!”老闷没有拿筷子敲碗沿,斜着眼看我。“还是吃了饭来的?”“啊,吃过饭了……”“还是不抽烟?”“不抽烟。”“还是不喝茶?”“不喝茶了。”“还是放下礼就走?“……就走。”

②我走出了院门,骂老闷这老东西!骂过了却想,我这不是白白送了他韭菜吗?三婶在羊圈门口扫羊粪,一放簸箕,黑豆子撒落一地。她走出来问我有啥事,我说三叔把羊卖了?三婶说多好的羊,白羊。我说现在羊价跌着咋就把羊卖了?三婶说:“馕子!”“五巴子,”三婶又说,“几时这个家里没你三婶了,也就是你三叔把我拐卖了!”

③老闷的胡茬上沾着一颗米,舌头一卷,把米卷走了,说:“馕子?!那是只病羊,草不吃,拌了料都不吃,让它死在家里呀?五十元钱卖了,我又没给他缰绳,我是馕子?!”可能是生了气,咯儿咯儿想呕吐,但又极力忍着,老闷的脸憋得通红。我说三叔三叔,老闷闭合着嘴,给我摇手不要我说话。我说:“要吐就让吐,别憋出毛病了。”老闷一动不动了一会儿,说:“我才不吐哩,今日吃的是捏饺子!五巴子咋顾得上我这儿来,肯定又是求我啥事了吧?“是的,三叔。我家房漏得不行,要抹顶的,搭住手了,三叔得借我二百元钱。”“哦,哦。”老闷放下了碗,手拔嘴唇上的胡子,稀稀的几根胡子,拔起一根,半个脸的送批就挪了五官。“哎呀,抹房顶呀,你那房是陈年旧屋了!如果你三叔有二百元钱,说啥也得先垫给你了,三叔卖了羊就落了五十元,这你也看到了,你三婶还和我置气哩,须让我再买只羊呀……”“白羊!”三婶说。“白羊,就给你买白羊!把他的羊养惯了,卖了羊就像少了口人似的。我得重买只羊呀,五巴子!”这就是我借钱的落脚。我真傻,本不该给老闷开这个口的,一捆韭菜全当是喂了猪了。

④我们镇上是逢三天一集,第三天我装了一口袋麦子去集上粜,在村口又碰着了老闷。老闷披了件棉袄,反抄着手,手里提着那根羊缰绳。老闷说:“五巴子,房抹平了没?”我说:“你不肯借钱么,我只有粜粮了。”老闷说:“话不敢这么说,五巴子,三叔这不是去集上买羊吗?”说毕了,他又说:“唉,钱这狗东西把咱农民抗扎咧!下辈子要托生,我托生钱呀,你呢,五巴子?”我说:“我托生三叔!”

⑤在集上,老闷果然在买羊。羊市上有一大群羊,都是白羊。老闷绕着羊群转悠了三圈,一只羊就咩咩地冲着他叫唤。老闷说:“这羊和我有缘分!”卖羊人就抱了一捆干菜丢在了那只羊面前,那只羊急不可待地咬嚼。老闷说:“吃手好!不会是故意吊了几天胃口吧?”卖羊人说:“哪里,它就是肚子里有个掏食虫,我喂不起了才卖的。”老闷就问多少钱?卖羊人说便宜,一百元。老闷说:“你以为我是瓜子呀?四十元!”“五十!”“九十。”“五十五。”“八十五。”“六十!”“八十。”

⑥老闷梗了脖子走了。老闷来到我跟前,低声说:“他狗日的不喊叫我!"我说:“八十够便宜的了。”老闷说:“是便宜吧?”我说:“你还是买了好。”老闷说:“我赌气走了,再回去他又得涨价。你去帮三叔买了,记着,连缰绳一块买的。”老闷把钱交给我,我把羊买过来了。老闷牵着羊到了街口,老闷欢喜得给羊顺毛,把羊的缰绳解下来给我看,说缰绳是条好缰绳,至少也值三元钱的。羊没有缰绳却顺着街口往东南的路上走,一路撒羊粪蛋儿。老闷说:“有缘分吧,五巴子,这只羊造下该我买的,你瞧瞧,它能寻着咱村的路!”

⑦我粜了麦子,跟着老闷一块回村。羊就一直走在我们前头,确实是好羊,白生生的,像白棉花疙瘩。羊真的是能寻着我们的路,到了三岔路口,它不往东也不往西,竟然就顺了中间那条路小跑着起来了。进了村巷,巷子第五个院子是老闷家,门口的柿树底下三婶往树上挂萝卜串儿,羊就端端地往她家院门里走。三婶不挂萝卜串儿了,一直看着羊,羊进了院,就卧在羊圈边,咩!咩!老闷人还在巷里,说:“我买了羊啦,狗日的,这只羊真和咱家有缘分,能寻着村子的路,还寻得着咱的家!”

⑧三婶还在看着羊。“多少钱买的?”“八十元。还多了个缰绳哩。能行吧?!”“□□□□□□□□□□□□□□□□□□□□□□□□□”“咋啦?!”“这就是咱家的那只羊么!”

1.联系上下文,在空格里补上相应的内容,要求连贯、生动,符合人物的形象。(不超过25字)
2.“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举例赏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4.小说借“羊事”,写出了农村哪些世态人情?请结合原文探究。
2020-11-07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注】,伸嘴去吃酸枣刺。人吃辣椒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酸枣刺是牛的调料。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一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撕着也能撕蓬松!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

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砍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是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个走扇子门。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

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叉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十元。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不久,儿子又定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

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咹?咹?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在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恐龙那么大,现在挖出来的恐龙蛋不也是拳头那么小?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呀,儿子忙喊:爹,爹!张铁匠并没有去打合伙人,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有改动)


【注】崄畔:山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非常质朴的言语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B.张铁匠对司家弹棉花手艺的取笑以及对羊角村铁匠铺的挖苦,表明张铁匠担忧传统手工艺衰微。
C.张铁匠为了将手艺传承下去,强压着不让儿子外出打工,这显示了他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D.儿子对白芦峪河的开发使张铁匠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凸显了张铁匠对传统生活方式被冲击的酸楚和无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铁匠想象自己造出钉子后的快感。
B.小说叙述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具体表现为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C.小说通过写张铁匠对他儿子合伙人话语的反应,交代了张铁匠对唯利是图观念的强烈反感,凸显了其淳朴的性格特征。
D.小说的结尾写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的事,写出他面对现实的无力感,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3.小说的情节前后照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指出其作用。
4.在对待传统生存方式上,张铁匠与他的儿子有着明显的观念冲突。小说的作者更倾向于谁的观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22-06-21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