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常设考点 > 品味语言艺术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1 题号:223509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

1.“文贵简”,简笔有时比繁笔更有表现力。请据此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好了,月亮上来了,云又遮去了半个月亮,月亮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羞答答的乡下姑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有评论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语言境界”,请以第一段为例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为丰富同学们校园生活,学校决定在高一年级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假如你是学校学生会的负责人,请组织学生会成员积极策划此项活动,并完成其中的三项任务。

任务一:

“非遗”社团拟在校报上刊载一则关于“戏出年画”的介绍文字,但搜集到的部分文段在遣词造句方面有需要斟酌之处,请组织大家讨论并提出你的建议。

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传统年画中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会绞尽脑汁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它的掌舵者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搬到画面中。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 A 。戏出年画相当于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舞台演出转化为可长久欣赏的平面艺术,寻常百姓将之张贴于家中,睹其形如闻其声, B 便可时时欣赏戏曲之精妙。

①戏出年画中要数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精彩。②流传下来的杨柳青戏出画样多达数百种以上,③涵盖了文戏、武戏等多种戏曲演出形式,④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⑤清末武打戏广泛流行,保留了大量精彩的武戏题材,如脍炙人口的三国戏、隋唐戏、公案戏等,⑥一些经典的画样每年再版重印, C 。⑦这类武打戏出善于突出角色的功架姿势,抓住不同行当的角色特点加以刻画和表现,⑧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言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任务二:

学校话剧社计划在艺术节汇演时表演课本剧《雷雨》。在排练阶段有些问题需要讨论,请为话剧的排练给出你的意见。

3.比较下面的话剧选段与戏曲唱段,请简析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曹禺话剧《雷雨》片段: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你     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根据原著改编的评剧《雷雨》中的唱段:

这家具一件件南北辗转,亲手搬亲自摆一如从前。

留梅厅三字匾为你题签,挂门楣似见你形影流连。

这玉照记下你当年娇艳,置案头常抚摸盼你回还。

世间有铁石人无情无念,周朴园绝非是负心儿男。

任务三:

文化艺术节汇演定于下周五在学校礼堂举行。预热在即,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参与本次活动,校团委老师拟邀请你参与文化艺术节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的讨论。

4.与会之前需要提交一份宣传草案,请选用两种媒介,结合示例予以完善。

文化艺术节跨媒介宣传策划草案

媒介一:校园海报

宣传思路:以排演时的趣图为底本制作主题鲜明海报,张贴于教学楼各个楼层。

媒介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传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媒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传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25更新 | 23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衣哥朱之文成功了,荣誉:单县先后授予他创先争优先进人物、菏泽市授予他劳动模范菏泽慈善形象大使等,还有宣传部主任为朱之文鞍前马后地服务。我对这种做法颇:朱之文已经成名了,这些对于他已不再重要了。假如当地政府在他没有出名之前,荣誉称号就提供给他,也会教他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在朱之文穷途潦倒时,送他一斗米,二块钱,那都可谓。可那时,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温暖之手?

推延开来,对朱之文的成功,我为之喜;对张之文”“刘之文们的埋没,我为其悲。毕竟,单县政府的及时关照,岂能人人得遇?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2024-04-21更新 | 218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谣岁月长

   

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也很有趣。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通常情况下,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不知道。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

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有一首北京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

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

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

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

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道”。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

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
B.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所载内容都出自儿童之口,其语言质朴,诵声有如天籁。
C.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
D.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2018-11-23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