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0 题号:26299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宗白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神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 ”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 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 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等,制精制美, 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路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
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万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   (选自《艺境》,有删节)
1.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 权力的秘密”。
B.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C.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 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D.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2.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A.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B.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C.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D.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3.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2013·山东潍坊·一模 查看更多[10]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我景观是一种非真实性的自我呈现,它依托于社交媒体,带有装饰和表演特色。换言之,自我景观其实就是主我与客我的结合体。个体对自我景观进行设置,并维持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互动,使得自我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认可,或者说实现马斯洛需求论中的“社交需求”。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必要的社会交往过程。米德认为,“主我”与“客我”通过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这个介质进行互动,是一个社会过程。那么自我景观也就等同于在新型社会交往中借助“有意义的象征符”所实现的主客我互动。如微信尤其是其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新型交往的网络社会。按照戈夫曼细分的三种关键角色,表演者即发朋友圈的人,接受表演者即浏览朋友圈、进行点赞、评论的人,局外人则是将朋友圈入口锁住的人。当我们作为表演者发朋友圈时,实际上是在塑造一定的角色,通过扮演并相信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满足感。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塑造健康自我的过程。主我是人类本体的映射,客我则是在主体融入社会之后做出的改造,二者互动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健康的自我是由积极的主我适度改造后形成的客我,互动是塑造自我的过程。如对于表演者,如果发的朋友圈从来就没有人点过赞、评论过,甚至被人拆台、反驳,这无疑会使表演者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其塑造健康自我。对于点赞与评论的观众,他们或是出于真心喜爱表演者的形象;或是处于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圈中,借此增加互动、增进情感;或是出于“剧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表演者为迎合观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或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会采取一定的美化方式。如在朋友圈发图片,人像要美颜,景色要构图,美食要暖光。又如在微信“看一看”中塑造人设,若是想展示勤奋好学的人设,则多对单词打卡、深度文章点击“在看”,若是想展示文艺青年的品位,则多分享影视评论、浪漫的艺术作品等。这些均是塑造健康自我的方式。

(摘编自张薇《景观社会与新型社会交往中的自我景观》)

材料二:

随着社交媒介的兴起与渗入,时空区隔不再成为阻碍人际交往的关键要素。然而,科技在拉近我们彼此距离的同时,亦使我们的心灵渐行渐远。“群体性孤独”悄然而生,我们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但奇怪的是,也变得更加孤单。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地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的?

世界就是一幅无所不在的“景观”,人本身也被“景观化”了,即人们依托于媒介技术,将自我、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社会资本等元素生产为“景观”,并且在社交网络中交换“景观”。“景观”的生产与交换本应打破固有的时空界限,促进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然而,“景观”背后的资本逻辑却逐渐使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异化。

首先是人本身被“景观化”为一种商品,人与人的交往被异化为一种交易而为功利主义所裹挟。社交媒介虽然延伸了人际关系网络,但这种关系更多是一种“弱连接”的存在,个体仅仅被抽象化为列表中的数字而已,关系网络也被符号化为社会资本的象征。由此,以目标为导向的、物化的、冰冷的“工具性交往方式”成为一种理性选择。正是在这种功利性的交往环境中,人们逐渐养成一种“非有要事,不必联络”的社交观念,隐约间包含着自我封闭、互不打扰的意味。久而久之,合理的“自我景观”不复存在,个体之间开始疏离、冷漠,成为各自孤立的、僵硬的“原子化”个体。

其次是由于“景观”本身的表演性特征,“景观”自产生伊始就带有一定的修饰性与虚假性。媒介情境论认为,媒介是构成情境的关键因素,其所创造出的“信息场景”使原本各自独立的场景发生融合或区隔,形成一个新的传播场景,其中,“观众”构成、行为秩序、公私情境等发生合并,促使新社会角色与新行为的生成。也就是说,在媒介所构筑的虚拟情境中,人们更为严格地区分前台与后台,真实的自我被封藏于狭小的区域,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刻意加工或有意虚构的理想自我。可以说,基于媒介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戴着面具”的交往,对塑造合理“自我景观”有一定的阻碍,也无法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

由此,“景观”的生产与交换过程表面上看是人的一种交往行为,实际上这种交往是建立在目的性与修饰性基础上的,因而难以成为心灵与心灵间的对话,亦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成一种“缺乏关系的关系”,这种交流是抽象的、空洞的甚至是无意义的,难以激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摘编自袁爱清、吴思嘉《技术与美好生活: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及其超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景观在实现主我和客我的融合时,并不能呈现真实的自我,它带有装饰和表演特色。
B.发朋友圈的人希望借助微信这种形式来塑造某种自我角色,并获得社交活动中的满足感。
C.观众的点赞与评论会影响表演者的积极性,表演者可以呈现观众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D.科技社会中人的关系远近不受时空距离的影响,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异化”倾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型社会交往中,个体可以通过设置自我景观来实现主我和客我之间一定程度的互动。
B.表演者通过某种美化的手段展现其健康的一面,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
C.世界和人本身都已经被“景观化”,人们依托于媒介技术将多种社会元素生产为“景观”。
D.虚拟情境难以满足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真实的自我被封藏于狭小区域,难以完全展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被资本控制的大众媒体制造景观狂轰滥炸地袭向受众,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
B.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够很好地融合视频、图片、文字这些传统媒体的特性于一体。
C.人们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表情包”和对方化解某些误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D.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分享平台上,一些博主为了赢得流量粉丝数,进行过度表演。
4.如何合理地塑造“自我景观”?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加以简要分析。
5.请以材料二提到的“真实的自我”“理想自我”内涵为基础,简要分析这两者和材料一提到的“健康自我”之间的关系。
2023-06-15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刚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3.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     
A.身不由己B.感同身受C.设身处地D.身临其境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7.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作用。
2023-10-29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玩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于股掌之上,秤他们的斤两,论他们的货色,一言而九鼎,盖棺而论定。《李斯列传》写李斯,写这千古一相,一开篇,即墨毫轻扫,如灶妇扫尘,李斯就入了另册,成了鼠类,在历史的长廊中,画定了他贼眉鼠眼的形象。在先秦,有著作有学问而在一般场合不被人以“子”相称的,只有商鞅和李斯。这好像不仅因为他们是官僚,那齐国国相其貌不扬的晏婴,不也称“晏子”么?连苏秦、张仪这样的人也偶有称他们为苏子、张子的。“子”是尊称,必须兼具道德才干两方面的优长才行。

李斯做出了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大事,但他自己却一直没能大起来。他好像永远是上蔡小吏,永远摆不脱那种小人物小人格的心态。小气小器小心翼翼,永远蜕不出那种委琐细屑,患得患失,首鼠两端。他既不及商鞅的一意孤行一往无前,更不及后来王安石的坦荡磊落忘怀得失。是的,他受控于他皮袍下的那个“小”字。他绝顶聪明,但心智有限,德不胜才。我这里讲的“德”,不光指“道德伦理”之“德”,更是指一个人的定性,一个人面对世界时的那种自大自信,超然豁然,那种把握自己,不被世界左右的定性,在诱惑或在压力面前保全正常理智,不被其淹没或误导的心力。在这一点上,李斯显然有些弱不禁风。

李斯一生孜孜矻矻,机关算尽,他好像总是皱着眉头,心事重重。他是一个典型的以聪明处世的人。就处世而言,最高境界是以赤子之心待人接物,超越利己利他;其次是以正常理性处世,摒弃大费周章的一切人生戒律和道德教条;再次就如芸芸众生,随自己的喜怒哀乐待人接物,不求活得高尚,只求活得真实,不求有理有据,只求随性适意。而最差也最危险的处世方式就是以一己之聪明来对付万千世相及其不可穷尽的变化。人之聪明有限,而世途之险暗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但李斯仍有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是一个鼠,但却似乎并不全是“鼠目寸光”,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富有远见的大政治家。他两次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其中第一次他所顶住的还是来自他上司——丞相王绾的压力,其时的李斯还只是一个廷尉。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三代递代,及更早的黄帝杀蚩尤,炎黄大战,乃氏族部落战争。周代立国,广封天下诸侯,在最初分封的诸侯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君道》)以一家血脉涵盖天下,一举消除了氏族战争的隐患。而周王朝的灭亡,则又是由于诸侯兼并。秦立郡县后,于秦,则是“有叛人而无叛吏”;于汉,则是“有叛国而无叛郡”;于唐,则是“有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封建论》):李斯之功大哉!

如果李斯不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他也不会成功。当他在荀子那里学“帝王之术”时,他就在做“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他对学问本身的兴趣远在韩非之下:当韩非在思辩的玄想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李斯却是一边听荀老师讲课,一边是心有旁骛,很像是孟子指责过的那种不专心,“一心以为鸿之将至”——不,一心想着自己将如鸿鹄,志向远大,羽翼已就,一飞冲天。他的眼角不时地扫向书室之外,窥测方向,以求一逞。他匣中的宝剑时时作鸣,要扬眉出鞘。在纷争的七国之中,他也早瞅准了远在西北的秦,那是一颗杲杲跃起的天狼星,将要吞食崤山以东死到临头还吵吵嚷嚷、睚眦相向的六国昏蛋。那里有能让李斯由厕中鼠变为仓中鼠的鼻如黄蜂,胸如鸷鸟,声如豺狼,眼睛细长,吓跑了大梁人尉缭却让李斯心向往之的秦王嬴政。

——摘编自鲍鹏山《李斯:斯人斯鼠》

材料二:

崇拜李斯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说:陷害毒杀韩非是李斯一生中的污点,但是,瑕不掩瑜,李斯仍然不愧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伟大人物的胸怀与抱负吧。李斯学成后辞别自己的老师荀子,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困穷。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对人最大的辱骂就是卑贱,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穷困。处在卑贱的地位,生活在穷困之中,而批评社会,鄙夷利益,这不是作士人的心胸。)这一段是李斯对自己人生志向的总结,他的人生动力就是追求高贵的地位、奢华的享受。

秦始皇死前写信给公子扶苏,要他把兵权交给大将蒙恬,并让扶苏前来丧葬,继承大统。但是,赵高向李斯陈说了厉害,告诉他:扶苏、蒙恬一旦得志,你就没戏啦。于是,他与赵高一起封锁秦始皇的死讯,伪造遗诏,谋害扶苏、蒙恬,扶持二世胡亥当上了皇帝。这是秦朝灭亡的开始,而李斯作为丞相,在其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假如李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选择坚定地站在扶苏一边,历史又将呈现怎样的风景,李斯的人生走向又将如何,殊难预料。

赵高、李斯纵容胡亥骄奢淫逸、压榨百姓、迫害大臣,导致普天下人对他们怨愤不已,六国旧族与陈胜、吴广纷纷起义,逼近首都咸阳。二世质问李斯,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爵禄地位,运用超人的辩才,教导胡亥:作皇帝不能为天下服务,而要让天下为你服务。为人服务的人是下贱人,被人服务的人才是尊贵的人。怎样才能让天下人都为你服务呢?你要对所有人严加监视,用酷刑惩罚他们。他举了一个例子。把灰土洒在道路上本来是很小的过错,但是商鞅对这个人施了残酷的肉刑。百姓看见这样小的过错都要受到那样残酷的刑法,因此就会俯首帖耳为你服务了。听了李斯的劝告,胡亥变本加厉,把对人民敲诈勒索多的官吏称之为“明”,把使用酷刑杀人多的官吏称之为“忠”。朝野怨声载道,义军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李斯的智慧仅仅为了保证自己飞黄腾达,而秦朝的江山天下不是他真正关心的。

——摘编自《从李斯的人格看百年来国人的观念》

材料三: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齐国国相晏婴被称为晏子类似,兼具道德才干两方面优长的苏秦、张仪也常被称为苏子、张子。
B.李斯受控于他皮袍下的那个“小”字,“皮袍”借代高官厚禄,与“布衣”相对,随着李斯地位的渐次高升,他的“小”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
C.李斯以一己之聪明来对付万千世相及其不可穷尽的变化,以有限应付无限,这种处世方式是最差最危险的。
D.材料一中关于秦王嬴政的外貌描写意在表明嬴政具识人慧眼,有雄才大略,能纵横捭阖。秦王嬴政的这些特质如磁石般吸引着渴望功成名就的李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富有远见,受到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的崇拜,他力排众议,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了地方利益集团威胁中央的问题。
B.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向秦王表示忠心,可实际上,他的忠心之语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巧伪之言,他的实际行为与此并不吻合。
C.贾谊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秦二世胡亥“仁义不施”,与时任丞相李斯德不配位、纵容教唆有很大关系。
D.李斯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又是社会悲剧。在当时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下,类似于李斯的悲剧难以避免。
3.下列理论最接近李斯政治主张的一项是(     
A.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B.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由诸侯出。
4.材料一和材料二评述李斯的人生,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举例说明。
5.钱理群教授说,中国的某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认知,概括李斯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哪些共同之处。
2023-06-25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