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3 题号:501880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栽

游睿

办公室里放着一盆盆栽,植株矮小,模样普通,常大年却异常珍惜,天天施肥浇水,一有空还端着这株植物仔细欣赏。但盆中的植物似乎并不领情,耷拉着枝叶一副有气没力的样子,宛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常大年为此忧心忡忡,特意到农业局去请教植物专家老严。老严一看这植物,当即说这么个破玩意儿你扔了算了。

常大年说,怎么能扔?这盆盆栽意义重大。我来找你,就是要救活它。

到底有什么意义,说了我就给你支招。老严说。

常大年看着盆栽,叹了口气,就给老严讲起了它的来历。

两年前,常大年到山区采访。那里海拔较高,土地贫瘠,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途中,常大年遇到了小光。当时小光读小学四年级,非常懂事,除了读书,还要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可从出生以来小光一直没见过自己的父母。常大年问小光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小光说就是希望您能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过一次年。常大年被感动了,专门策划了一期节目,千方百计让他们一家人相聚。当看到这家人阔别10年后温馨相聚的场面,常大年再次被感动了,于是在他的努力下,小光的父母在家乡镇上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一家人从此不用再分开。

常大年离开那里时,小光一家人都来送他。常大年问小光,你高兴么?小光点着头说高兴。

后来小光的爸爸非要送常大年一些土特产,常大年拒绝了,自己却挑了一株山上的植物,就是现在这盆盆栽。

常大年说,每次看到这株植物,都能让我倍感荣耀。你说,这株植物意义重大不?

老严说,重大,相当重大。不过,你要真心救这株植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盆子里装上它生长地的土。

常大年说,不就是原来的土壤么,这有何难?

常大年立即带着这盆盆栽直奔山区,找到了当初给小光父母提供工作的工厂。但厂区负责人告诉常大年,小光父母已离开了工厂。

又出去打工了吗?常大年无不担忧地问。

那倒没有,好像他们开了个小超市,就在学校旁边。

常大年顿时舒了口气,连忙驱车到镇上的学校门口的小超市。

小光的妈妈连忙热情地招待常大年坐。

常大年连忙说不客气,你们都还好吧?

都好着呢!小光妈说,不少好心人帮助我们,包括这个超市,也是好心人帮忙才开的。现在我们才意识到,孩子的未来多么重要,真得谢谢您。

常大年说,你们能这样看待孩子,我真的很欣慰。

小光妈说,我和他爸就是读书太少了,只能出去打工,可孩子不能再走我们一样的路。只是这孩子不懂事,成绩也不咋样,很伤脑筋。

常大年说,孩子小,不着急。对了,小光他人呢?

小光妈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说,他爸陪他去补习班了,这个点应该快回来了。

补习班?常大年当即一愣。

我们这么多年没管他,他基础太差,马上读初中了,不补怎么能跟上?

恰在这时,常大年看见小光耷拉着脑袋和他爸爸一前一后走了过来。两年不见,小光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了,高高的个子,反倒让他爸爸显得矮小了许多。

小光,常大年喊了声。

小光抬起头,眯了一下眼睛。小光爸爸瞪了他一眼说,叫人啊。小光才喊了一声常叔叔。

常大年心里一颤,但脸上还是热情地笑了。常大年端出自己的盆栽说,你还记得这个吗?小光,今天常叔叔可是找你帮忙来了。

小光瞥了一眼盆栽说,要我帮忙可以,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常大年有些意外。

小光又看了一眼他爸爸,趁他不注意才把常大年拉到了一边小声说,你走的时候我搭个顺风车呗。我想去城里打工!越远越好!

小光话音未落,常大年手中的盆栽却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顿时粉碎。

(选自2016年第10期《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移栽”意蕴丰富,一是指小说中盆栽花苗的移栽,二是指小说中小光的生活环境的改变。
B.老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既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起着衬托常大年的高大形象的作用。
C.小说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常大年的乐于助人,小光的认知变化。
D.小说结尾写常大年手中的盆栽落到地上,既写出了常大年的惊愕,也寓示着常大年对小光很失望,不会再帮小光了。
2.小说中写常大年对老严讲盆栽的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光先是请求常大年让他与家人团圆,后来却请求常大年带他逃离家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则由某歌星代言的护肤品广告引发了争议。这则广告是这样的:画面中污浊的空气卷起一团迷雾包围着著名歌手梁静茹,“我们恨化学!”梁静茹连喊三次,一把推开迷雾,终于拨云见日——法兰琳卡,十年专注自然护肤。广告中“我们恨化学”这样的表述,引发了北大老教授周公度先生的强烈不满,他发表声明,要状告播放此广告的CCTV8。此事一时引起包括观察者网、新华网等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网友对此的热议。而对此,法兰琳卡22日在其官方微博做出正面回应,以下是起回应全文

关于法兰琳卡广告创意的说明

近期,我公司在部分电视媒体所投放的创意广告引起了部分观众的困扰,有人认为广告创意中有关“我们恨化学”的描述,是对化学基础学科的妖魔化,是破坏化学教育。对给这部分观众带来的困扰,我们深表歉意。

化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不可能被任何人妖魔化的,我们无任何用意去妖魔化化学基础学科,对于长期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且卓有贡献的人们,我们也跟其他人一样,怀有深深的敬意;同时,我们也深知,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创造,难以规避化学现象。 

在广告中所提到的“我们恨化学”的创意,是针对于当下护肤品领域部分存在的过度使用石油化工化学成分,滥用化学药剂导致对人体肌肤产生危害的现象,表达出许多消费者的愤懑之情,广告播出后也引发了许多消费者的强烈共鸣。作为十年来一直致力自然护肤的法兰琳卡,从消费者的长期健康出发,甄选全球原生农场,所选用的植物原料,坚持在黄金季节进行手工采摘,最大限度减去多余化工添加,只保留真正安全有效成分,在自然护肤系列产品中做到了不含人工香料、不含人工色素、不含石油成分、不含苯甲酸酯类防腐剂、不含酒精、不含甲醛释放体、不含硅油。作为一家护肤品生产企业,我们要反对的是过度使用石油化工化学成分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也和所有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朋友一样,珍爱我们这颗赖以生存的地球,珍爱这里本应纯净的环境,珍爱这里本应健康和美丽的人类。

或许短短十几秒钟的广告时间,我们无法尽述我们的价值主张,我们的广告创意也不完美,情绪化的表达也许让一部分朋友无法完整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因此产生困扰和不安的反应,对此,我们再次表达我们的歉意。

也殷切地期望所有关注法兰琳卡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共同为创造一个健康、洁净、美丽的世界而努力。

(搜狐网《就广告用语争议,法兰琳卡作出回应》2015年11月23日)


材料二:

北京晚报:作为一名化学专家,您为什么会对一则广告这么认真? 

周公度:我认为这则广告是反科学的。我们现在许多人,对化学并不了解,甚至从中学教育以后,就不会再接触化学。所以对于化学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化学就是污染,就是有毒有害。这则广告利用了这种误区,不断地说“我们恨化学”,传达一种错误的信息,误导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我说它是反科学的,是破坏化学教育的,是一个坏的广告,并不是扣大帽子。

北京晚报:您的状告书为何要把中央电视台作为主要质疑对象?

周公度:从目前看,这个广告应该已经播放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是在中央电视台这种媒体上播放,那影响的可能就是十几亿人。作为一个官方的宣传机构,是不是也要对广告的内容有监督的责任?我觉得作为中央电视台,面对十三亿人口播放这样的广告是很不合适的。  我的信中也提到了,做文宣工作的人员要学一点化学科学知识,要起到把关的作用。至于企业为何要用这样的宣传手法,我觉得没有必要揣摩人家是不是“别有用心”,可以留给公众去评论。

北京晚报:这次事件之后,您希望公众对于化学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改变?

周公度:我希望这件事可以作为一个契机,向公众传达正确的化学理念。希望大家明白,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化学和化学品不是一个概念,更不能与有毒化学品画等号。人们的生活需要化学事业的发展,而且发展化学事业不等于污染,更好的发展化学事业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摘自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专访84岁北京大学教授周公度》2015年11月25日)


材料三:

从广告语言层面看,“我们恨化学”,不过是针对化妆品而言,有其特殊语境和针对性——“恨”的是不顾消费者健康安全、过多过滥地使用化学原料和化学工艺的现象,跟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概念没有多少关联,跟所谓的“破坏化学教育”更是八竿子打不着。换个角度看,反对化学方法的滥用、追求绿色纯天然,其实不也是正常化学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

(摘自2015年11月24日《科技日报》)


材料四:

从内心期待讲,人们喜欢的广告应该是一种艺术,应该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享受,有助于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当然,实际上这种艺术和道德的希望,并不一定能够付诸于行,退而求次之,人们接受的广告应该具有“消极自由”性,不能侵害社会的主流价值,不能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不能给社会带来不健康的联想。

对照这一广告伦理,“我们恨化学”显然是有问题的。在重要的媒体平台上,以一种洗脑的方式,病毒式传播“我们恨化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化学的恐惧感,甚至给一些未成年人不学习、不喜 欢化学,制造了新的理由和示范。这样的广告,不讲艺术享受和道德力量,从伦理上讲就不具有健康性。

(摘自2015年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该公司与周公度教授对广告“我们恨化学”中的“化学”的界定有何不同。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这一广告产生的社会影响,该公司与周公度教授的认识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周公度教授和《科技日报》针对“我们恨化学”这一广告事件,双方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分析。
4.请根据材料四谈一谈你对“广告伦理”的理解,你又是怎样看待“我们恨化学”这句广告语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2017-05-06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以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的文学讲稿《小说课》为底本的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2017年12月28日在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同步上线。毕飞宇将阅读《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包法利夫人》等13部中外文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该音频节目一共75期,价值129元,这也使其成为音频知识付费的最新话题。

近来,各种音频知识付费的产品不断涌现,似乎成了互联网产业的新爆点。但相应的,各种批评也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传播的只是二手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但也有人认为,这可能会成为知识传播的新途径,如毕飞宇,他便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用眼睛“看”来攫取知识已到极限,“该到了耳朵唱主角的时代了”。

材料二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现阶段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罗辑思维、蜻蜓FM等平台均已布局音频知识付费领域,同时还包括米果文化等在内的内容创作商,持续瞄准音频领域推出相关产品。米果文化于去年6月推出的付费音频节目《好好说话》,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超过16万的付费用户,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蜻蜓FM总裁钟文明曾公开表示,通过从相关维度测算,“2020年音频知识付费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000亿元,并将出现单个音频付费节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案例。”

材料三

听书当然有它独特的益处,但听书不能代替读书。有人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每有所得,就写在旁边,听书显然没有这个功能。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有感触了,可以停下来慢慢思考;听书虽然也能做到,但显然比较麻烦,翻来覆去地倒退、快进,也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从情感上看,读书的时候人更加理性更容易反思。而声音更感性,听书的时候更多是情绪的体验,同时也更容易被朗读者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甚至被讲解者的情绪所裹挟。这两种方式很难说哪一种更好,但听书终究代替不了阅读,听觉的感受也代替不了视觉的感受。

材料四

互联网时代,电子屏幕吸引了人们绝大多数的注意力,眼睛早已经不堪负累,相对来说,听书就比较好,不耽误做别的事情,既能陪伴人度过枯燥乏味的时光,又能给人愉悦的感受。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时间被割裂成一个个碎片,让每个人都拿出大块的时间去阅读,确实不太现实,听书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很多人承认,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模式。

在高校、研究机构中,其实有很多非常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但一直以来缺乏很好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知识经济,听书模式的流行,让他们可以通过讲课来传播自己的知识、思想,一堂课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听,那些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也更有用武之地了。

1.下列关于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音频知识付费产品,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的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对于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各种批评不绝于耳,有人认为其传播的只是二手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
C.各种音频知识付费的产品不断涌现,成为知识传播的新途径,“该到了耳朵唱主角的时代了”。
D.各种平台均已布局音频知识付费领域,持续瞄准音频领域推出相关产品均证明了音频知识付费蕴含的市场价值与潜在空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分析角度完全不同,材料一关注于个体事件,材料二则侧重于音频知识付费领域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趋势。
B.阅读时人更理性更容易主动思考,而听书的时候更感性,更侧重于情绪的体验,易被朗读者或讲解者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甚至裹挟。
C.材料三与材料四对于听书看法完全不同,材料三认为阅读比听书更好,而材料四却认为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D.在互联网时代,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让很多非常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找到了用武之地。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听书这一形式的优缺点。
2019-04-29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D.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D.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C.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2019-05-11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