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50765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项题。

扁担三传奇

英轩

黑七的爪牙嚷道:“闪开闪开。”

人群自动让出一条缝。黑七走进场子,只见地上摆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小布袋,里面装着各色药材。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汉子手中拿条扁担,正口若悬河的说着什么。见了黑七,便放下扁担,双手抱拳,打了个拱。黑七像是没看见,绕着场子走了一圈,然后定定地看着那汉子,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扁担三?”  

那汉子说:“不敢,都是江湖人的戏谑之言。”

黑七弯腰拿起扁担看了看,那是一条用南竹板子做的扁担,三尺多长,两分多厚。又撑在地上压了压。说:“你这扁担能治病?”

扁担三说:“祖传的手艺,治些皮毛,见笑见笑。”

黑七又问:“你到这里扯场子,可知这是谁的地盘?”

扁担三抱拳说:“在下初来乍到,未曾登门拜访,还望海涵。”

“都三月了,还初来?”

扁担三还未答话,黑七又说:“闲话少扯。我今天先见识见识你的手艺,治得好呢,自然有赏,否则,立马给我滚蛋!”

黑七说完,在场外的爪牙便扶进一个弯腰曲背的汉子来。那汉子似乎很痛苦,双手撑住腰,口中不住的呻吟。黑七对扁担三说:“这是我兄弟,前些时候闪了腰,你看着整治吧。”

扁担三给那汉子简单查看了一下,问:“怕不怕挨扁担?”

那汉子说:“我这腰怕是吃不消。”

黑七说:“别给老子下软蛋!”

扁担三拿起扁担,绕着那人走了一圈,说:“你不挨三扁担,那弯腰屈膝的毛病怕是好不了。”说着就举起扁担说,“我可真打了。”

那汉子拱着脊背,侧过头来答道:“你打。”  

扁担三的扁担并没有打下来,而是轻轻的落在那人的后背上。问:“是这儿痛还是哪儿痛?”

那人答:“整个腰都痛。”扁担三突然举起扁担打下,只听“啪”的一声响。扁担重重地打在那人的后腰上。他整个身体往下一闪,接着又拱了起来。扁担三问:“承受得住?”那人说:“还行。”扁担三又是一扁担。那人身体又是一闪,再次拱起。扁担三问:“能行吗?”那人说:“还好。”扁担三再次举起扁担,又是一声响。扁担三说:“站起来吧,好了。”那人站起来,扭了扭腰,脸上就露出了笑容,说:“稀奇,真好了。”扁担三撮了两副药,包好,递与那人说:“吃了这药,三天后准好。”

黑七在那汉子腰上拍了几下,问:“真不疼了?”那汉子说:“好多了。”

黑七这时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来,对扁担三说:“有请师傅。”说完,几个爪牙就去收扁担三的药摊。扁担三说:“你们这是干什么?”黑七说:“松本小队长的腰痛病犯了,烦请大师去医治。”扁担三说:“日本人?不去!”黑七鼻孔里哼了一声,说:“那可由不得你!”说完大步走出了场子。爪牙们押着扁担三跟在后边。

这松本可不是什么好东西,自从他来到这个据点,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那时是日本人的天下,只得忍气吞声。他的腰就是前些天下乡抢夺时扭伤的。虽然据点也有个军医,治了好几天,不但没有好转,疼痛反而加剧。早就听说扁担三的名号,所以今天他才派汉奸黑七来试试真伪

扁担三被带到镇西头的鬼子据点里。松本躺在床上,黑七点头哈腰的对松本说明情况。松本抬头把扁担三上下打量了个遍。说:“你的良民的,皇军大大的亲善……”还说了些什么,扁担三没听清。黑七一边给扁担三翻译,一边说:“识相点,治好了太君的腰痛,太君兴奋了,兴许封你个一官半职。不然你的路恐怕就走到尽头了。”

扁担三说:“我不稀罕当啥官,我只想操我的本行,治病卖药。”

黑七说:“那也行,太君的病好了,我立马放你走。”

扁担三拿起扁担对松本比画说:“要打三扁担。”

松本疑惑地望着黑七,黑七点点头。松本便弯下腰,弓着脊背。说时迟那时快,扁担三狠狠一扁担下去,打得松本呲牙咧嘴,口里大喊:“八格呀路。”黑七好一阵解释,松本才愿挨第二扁担。  

三扁担打完,扁担三示意松本站起来,松本还不大信,慢慢直起腰,“哟稀哟稀”地叫了起来。腰竟不痛了。扁担三又留下一些外敷内服之药,交给他使用方法,说:“三日后准好。”

黑七派人把扁担三送出了据点。

三日后。小镇全部戒严,各路口设了关卡,凡是跑摊卖药的一律抓捕。

可是没有扁担三的影子。

据传,松本小队长突然暴病身亡。经日本军医检查,松本五脏俱焚,经脉俱断。

(选自《绝妙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黑七在没有见识到扁担三的手艺之前,认为扁担三是江湖骗子,对他极不满意;而在验证他的手艺后,态度大变,很是尊重。
B.文中画波浪线所补叙的内容,既交代了扁担三对日本人的愤恨以及黑七想见识扁担三手艺的缘由,也用军医衬托出扁担三的传奇手艺。
C.同样是医治腰痛,扁担三的态度不一样,对“汉子”用扁担“重重地打”,而对松本小队长是“狠狠地打”,以致松本“暴病身亡”。
D.“黑七鼻孔里哼了一声,说:‘那可由不得你!’说完大步走出了场子”,形象地描绘出汉奸黑七欺压良民、不可一世的丑态。
E.小说咏朴实、诙谐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传奇的故事,赞美了像扁担三一样的中华优秀儿女,也鞭挞了黑七和松本一类的汉奸和入侵者。
2.小说中的扁担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安排黑七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芙蓉花,是大江南北常见的花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识。这种花一日三变,晨白午红夕紫,朝开暮落,故又名“三变花”。其花晚秋始开,虽饱经霜侵露凌,却依然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故又有“拒霜花”之美誉。在古代,凡美艳之花,诗人必咏之,画家必绘之,文人必赋予多种内涵。芙蓉花之美艳及风骨,自然深受文人墨客的青,故自唐代以来,描绘赞美芙蓉花的文艺作品曾出不穷。但须注意的是,古人所说的芙蓉,并不一定是指现在人们熟知的芙蓉花,因芙蓉本是荷花的别名,宋以前以芙蓉为名的作品,多指荷花,如,南宋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画中的花并非芙蓉花,而是荷花。

花的名称,相同者甚多,如,牡丹花,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芙蓉花的得名,是因其花皎若芙蓉(这里指荷花)出水,艳似菡展瓣,与荷花相似,便以荷花的别名为名。为了防止名称上的淆,人们根据其生长习性,在“芙蓉”二字之前加“水”字或“木”字,以示区别。荷花是水生植物,生于水上,故称“水芙蓉”;芙蓉花是木本植物,生于地上,故称“木芙蓉”或“地芙蓉”。而早在唐代,人们便称芙蓉花为“木芙蓉”。

菊花能傲霜,芙蓉花亦能拒霜。对芙蓉花不畏霜侵露凌的品格,历代文人赞不绝口。文人骚客从精神层面欣赏芙蓉花,百姓则更喜欢它的吉祥寓意。“芙蓉”与“夫荣”音,这种花与七簇桂花的组合,就有了“夫荣妻贵”的寓意。牡丹代表富贵,芙蓉与牡丹的组合,便成为“荣华富贵”的象征。而芙蓉花与白鹭的组合,便意味着“一路荣华”。这些组合,在各种古代艺术品和工艺品上都是常见的题材。加上芙蓉花天生丽质,美艳绝纶,一日花色三变,所以古人常以芙蓉花比喻仪态万方的美女。如,古人有诗曰:

以芙蓉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始见于宋代,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北宋画家赵昌的《花卉四段图卷》,分别画了折枝海棠、栀子、芙蓉、梅花。不过,有学者从其画风、字迹分析,怀疑是当时高手所仿。但可以肯定的是,赵昌曾画过芙蓉花,因苏轼曾写诗提及此事,但赵昌画的是水边芙蓉,而不是折枝芙蓉。

元、明、清时期,擅画芙蓉花的画家不是太多。近代以来,以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作品水平最高,他们对芙蓉花的傲霜精神尤为欣赏。


材料二: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他们的作品的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材料三: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举个例说,李璨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所以,“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lài)曾出不穷B.菡(dàn)皎若芙蓉
C.淆(hǔn)文人骚客D.音(xié)美艳绝纶
2.如果将下列诗句填到材料一第三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B.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C.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莲池尽,独伴霜菊槁。
D.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所说的芙蓉一直都是指荷花。
B.唐代的人们称芙蓉花为“木芙蓉”。
C.百姓只是喜欢芙蓉的吉祥寓意。
D.赵昌所画的芙蓉花是水边芙蓉,其诗可为证。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的意境与格调没有超过宋代的院体花鸟画。
B.明代中期,文人花鸟画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宋代的院体画大不相同。
C.“吴门四家”花鸟画先借鉴了前代大师的成果,后发展出了鲜明的个性。
D.画家们借梅兰竹石等表现自己狂怪奇崛的姿态和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并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创作的花鸟画作品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并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C.徐渭的花鸟画成就最高,尤其在大写意托物言志方面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
D.画家们或选择借鉴山水画的笔法、书法的笔法,或大胆尝试使用新材料。
6.根据材料三,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中国画中的“意境”带给人美感体验的一项是
A.万籁无声B.赏心悦目C.超凡脱俗D.美不胜收
7.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意在让欣赏者既领略画作的外部形象之美又满足其精神追求。
B.王国维读“菡萏香销翠叶残”后而生感慨,是因为该词句非常华美。
C.中国画中的“古意”重在用超现实的意象和美感来营造“意境”。
D.中国画无论画什么一定有人的诗意情怀、气韵格调蕴含在其中。
8.简要罗列出上述三则材料中所谈到的中国文人和画家的格调或情怀。
2018-01-29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买画

余显斌

那时,程豫已致仕。所谓的致仕,就是退休,离开官场,归隐田园。

他雇了一只船,一路白帆飘飘,回到老家高坝。

他的家在高坝街的那一边,进了门楼,一个四合院,一排砖墙瓦房,十分朴素。但是,不大的院子,却洁净雅致,种着菊花,还有别的花儿。每天早晨起来,程老爷子喝罢茶,会走到院子里,这株花前站站,那株花前停停,心里,清闲得如吹过花叶的风,如对面山上的白云。

多年官场生活,已让他心生厌倦。只有在老家,在这个古镇上,他才感到心地清净,浑身舒爽。当然,早饭后,一人品茶看书,十分舒适。有时也会拄着拐杖,到处走走,看看山,看看水,和故旧交谈。

这天,他出外访友,两人正品茶间,仆人匆匆赶来,俯身对他耳语几句。他一惊,抬起头道:“怎么,少爷与人争吵?”

仆人没说话,只是点点头。

他站起来,对老友抱拳道:“家里有事,改日再来请教。”说完,在老朋友的相送下,走了。表面上,他一脸淡定,心中却很生气,自己的儿子一直很懂礼的,今天这是怎么了,竟然与人争吵,太不像话了。

走过小桥,走过镇街,前面就是自己的家,里面传来争吵声。

他疾步走进去,看见儿子正拉着一个布衣书生,不许离开。

他冷着脸,对儿子道:“放手!”

儿子见了他,忙松开手,告诉他,这个书生是一个骗子。原来,不久前,程家少爷在街上经过,看见一个卖画的书生,声称自己有八大山人名画一幅,名《枯木小鸟图》。程少爷一听大喜,忙让看看。那书生打开包袱,拿出一轴,徐徐打开,纸张古旧,一看就是古物。再看画面,翰墨流畅,烟云满纸,一只鸟,站在一根枯木上,白眼看天,如同铁铸。程少爷大喜,知道自己父亲特爱八大山人的画,于是,当即答应以五百两银票卖下。

书生勉强答应,说不是老母生病,无钱买药,绝不会如此低价出售。

一切谈妥,程少爷伸手入兜,哎呀一声,告诉对方,自己没有带钱,让他改天来拿,分文不少。

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

他拿了画,一个人暗暗在书房里细看,谁知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八大山人画鸟,鸟眼为方形,而画中鸟眼却是弧形。因此,今天,书生来拿钱时,程少爷一把抓住他,大骂骗子,准备送往官府治罪。

程豫听了儿子的解释,拿过了画,仔细看了,对程少爷道:“无知!”

程少爷一惊,问道:“爹,怎么?”

程豫小心卷了画,装入木匣,告诉程少爷,此画乃真品无疑,怎能是假。程少爷听了,忙指出鸟眼存在的破绽。程豫哼了一声,解释道:“八大山人画鸟多为方形鸟眼,但兴致来时,偶尔也画弧形鸟眼。”说完,程豫吩咐,将五百两银票送给书生。看书生一身单衫,寒颤颤的,他又走近房内,亲自包了一包自己半旧的衣服送上。

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

看书生走远了,程豫转身,将画递给儿子道:“烧了,以免此画以后骗了别人。”

程少爷一惊,问道:“为什么?”

程豫轻声说:“这画是赝品。”

程少爷望着自己的爹,大惑不解。

程豫长叹,告诉儿子,这人是读书人,又有这样深的绘画功底,仿造赝品,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能帮一把,为什么不帮一把呢?

程少爷听了,轻轻点点头道:“爹,我明白了。”

程豫长叹一声,望着书生远去的方向。

书生拿了银子和那包衣服回家,打开包袱,里面有一张纸,上写:君之丹青已上层楼,假以时日,定为大家,赠银五百,以助君成功。

书生读罢,红了眼圈,久久无言。

多年后,丰阳出现一个画家,提笔濡墨,满纸云烟,俨然已成画坛名家。这人,就是那个书生。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谈妥价钱后,程少爷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便让那书生改天来拿,书生爽快答应,可知书生涉世未深,轻信别人。
B.“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其中“低了头”只是一处闲笔,只是单纯的表现书生内心的情感。
C.一直很懂事的儿子竟然会与人吵架,这个情节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能够激发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
D.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波澜起伏;作者通过大量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程豫这一人物形象,给人以启示。
2.“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3.程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7-05-05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谋子的老陕情

雷抒雁

①我敢说,再换一百个人,也没有人会为奥运会的开幕式选择击缶开场。天啊,2008尊缶,2008位英俊威武的后生,敲着些鼓不是鼓,钟不是钟,鼎不是鼎的大家伙,嘭嘭有声,每击一下,如同触了电门,便有白色激光闪烁,瞬间又消失在暗夜。在那击打声伴奏下,沉沉的一片苍然之声,吟诵的是两千多年前圣人的古训,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九万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包括各国政要,达官贵人,早被那缤纷的焰火燃得心潮澎湃,如痴如醉;更有这广场上阵势宏大,神秘古奥的中华古老文化的演绎,宛如进了龙王爷的水晶宫,双耳双目都忙不过来了,谁还顾得去追问那两千多人敲打的是何物,为何要敲打这奇特物件。

③缶为何物?莫说外国人不懂,中国人大约懂的也不多,自然也就很少有人知道这“缶”与陕西有何渊源。

④不信,你看我手机上这条短信,陕西一位作家朋友发来的,质问:“老谋子怎么不弄段秦腔?”我心想,击缶刚过,又要听秦腔,奥运会终归不是陕西办的吧!

⑤不过,就这“缶”咱得挖根儿说道说道。

⑥何为缶,最早,也就是瓦盆瓦罐!

⑦据说陕西人吃饱饭爱敲碗,打着点儿唱些乱弹。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说到缶,认为“秦人击之以节歌”。所谓“节歌”就是按拍击节,伴以唱歌。

⑧《汉书》里记过一个倒霉鬼叫杨恽,此人是司马迁的外孙,当官不顺,被罢官失爵。但他赋闲在家,心仍不甘,给朋友写信,说起自己的生活:“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古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饭后击缶唱歌,当然不是罪,但有人密告汉宣帝,说这杨恽心怀不满,近日的日食出现,是他干的。结果糊涂的皇帝便把这位爱击缶的狂徒给腰斩了。

⑨《史记》中的名篇写赵惠文王和秦昭王的渑池之会,秦王逼赵王为其鼓瑟,并让秦御史记了下来。蔺相如以为这有辱赵国国体,就对秦王说:“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缶以相乐。”秦王不干,蔺相如便说:“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秦王无奈,“为一击缶”。赵御史立即写入史书:“秦王为赵击缶也。”

⑩看看,这击缶果真是秦人喜好的玩意儿。不说百姓,即便帝王贵胄,也时时一击为乐。

⑪缶是什么样子?说法不一,样式也不一。从甲骨文字形看是上有盖子、下为可以盛酒浆之类的器皿。多为陶器,后来也有铜器。

⑫其实,远古之时击缶之风也不只是秦人。庄周死了妻子,“鼓盆而歌”,也是击缶。齐景公每每酒宴之后,除冠解衣,击缶而歌。可见,齐人也爱这个调调。

⑬不过,人们总还是把击缶与秦人连在一起。这大概是和秦人粗犷率直、慷慨激昂的地域性格有关。瑟,是弦乐,雅致,需专门训练才可以鼓;缶,是瓦器,酒酣耳热,随手拿起筷子就可以敲打伴歌。

⑭陕西人好用打击器乐。不久前,一群民间艺人自拉自唱秦腔,名曰《老腔》,既有领唱,又有合声。唱到最狂时,那位口叼旱烟袋的老农,竖起木凳,手执一方形木块,使劲按节击打,那种狠劲,直打得木屑四飞,木块碎裂,赢得惊雷一般经久的掌声。听得台下的观众,散了场心还怦怦直跳。

⑮老谋子把缶造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器物,用以广场表演,我看有几个好处。一是古朴。几千年前的器物,配以《论语》古话,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二是单纯。击缶是为了击节伴歌。缶音单纯,不比鼓声,嗡嗡回响,震人耳膜,夺人歌音。试想,此夜,有2008面大鼓擂响,岂不声震屋瓦,一如惊涛裂岸;值此热汗挥之不绝之际,谁还坐得住!三是吉庆。这是缶的文化内涵。《易》曰:“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可见只是呜哇乱叫,无缶伴奏,会让人生出恶感。击缶被赋予了吉祥的文化含义,大约是开幕式用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艺谋,陕西人氏,根在陕西,文脉也在那里。一部《秋菊打官司》,故事原为安徽传奇,被他移植到陕西,赋以陕西文化色彩,为电影增了不少光彩。这一回,用的是“缶”。我想这大概只是取了一个概念,不必为之较真。不管怎么说,从此人们知道击缶是什么。陕西文化,又一次帮了老谋子。

(选自2008年8月24日《今晚报》,有删改)

1.文中“缶”的读音为___;第⑨段中提到《史记》中的名篇为____
2.第⑧段和第⑨段举《汉书》和《史记》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
3.第②段“宛如进了龙王爷的水晶宫”一句中“水晶宫”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对“缶”的介绍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最早的缶其实就是瓦盆瓦罐,多为陶器,后来也有铜器。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击缶开场,表达了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
C.人们总是把击缶与秦人连在一起主要是和秦地的独特地域性有关。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缶被赋予了古朴、单纯和吉祥的文化含义。
5.纵观全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选择击缶开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0-08-19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