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604458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哎呀斑鸠

冯世则

(1)暮春时节,紫藤花谢了。晚饭桌上,女儿说,紫藤架顶飞来一对斑鸠,正在那里咕咕地絮窝。饭后,女儿领着我轻手轻脚地去架下仰面观看,老眼昏花,终于看不明白。随后的日子里断断续续听说,它们在那里产卵、抱窝,从春到夏养大了一窝咕咕的鸠雏。

(2)有了如此可喜的房客,超出一向的奢望,忽然想起名叫乔伊斯•基尔默的美国人的诗:“一棵树啊,她也许会在长夏,戴一窝旅鸫,妆扮她的鬓发。”我们的紫藤架如今居然也有了如此的盛装,真是高兴事。

(3)三月里,紫藤开始吐芽舒蔓。到五月,已经枝繁叶茂,疯长起来。柔韧的藤蔓带着浅绿色的嫩芽争先恐后攀上L形的藤架,再覆盖上屋顶,就成了绿色的巨幔。枝柯交错,层层叠叠,竟有一二尺厚。阳光撒不下来,目光也透不上去。一对斑鸠就落户在这一片深深浅浅、明暗掩映的绿色藤萝丛中。我跟着女儿去到紫藤架下,她指指点点,我仰头这看那看,但见深绿浅绿迷离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最多无非有一团绿色特别浓郁而发黑罢,但我确实知道那儿真有一对斑鸠安居。稍后,每逢清晨或黄昏气温适宜时,我夹着笔记本去紫藤架下写字,偶或听见它们的咕咕啼声,有时还听见扇动翅翼的声音。女儿说,是鸠爸鸠妈在轮流外出觅食,喂养它们的鸠儿鸠女。

(4)城里的儿童天然一桩不利之处,是未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斑鸠却是我童年所知不多的鸟儿中的一种。小学国文课上,先生曾细解《卫风•氓》里的两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什么“无食”?先生解释说,桑葚糖分高,甜,尤其是盛夏烂熟的桑葚,斑鸠特别贪吃。它们不知道夏日炎炎,地表湿热,高糖分的桑葚掉到地上就会发酵成酒,斑鸠个子小,“饮少辄醉”,不用吃多少就会像醉鬼一样东倒西歪,遭到捕食。“桑树林,那地方你们去过的,就有人去捕捉斑鸠……”

(5)“逮它们干嘛?”

(6)“杀肉吃。”

(7)“哎呀﹣﹣”好几个同学齐齐惊呼。

(8)先生举眼看看我们,接着说:“‘哎呀’说对了。‘于嗟’就是‘哎呀’的意思:‘哎

呀鸠呀,别去吃桑葚了!’可惜,斑鸠听不懂诗人的劝告,还是会去吃桑葚的,它们饥饿,而且它们不知道人也会像它们那样忍饥挨饿,会像它们那样熬不住饥饿,更不懂得人有机心……”

(9)为酩酊的斑鸠叹息和担忧,是童年时期的事,相去已经太遥远。至于诗经记录的那一声长叹,就更早。而今的世道可不同了,还会有人捕捉酩酊的斑鸠么?

(10)有啊!而且同样地意外而残酷,尽管华北没有发酵的桑葚,鸠也并不酩酊。

(11)秋日一天,我出门走不多远,便望见左侧列道树丛中异常的律动。心中一动,赶紧快步上前。是一张粘鸟的丝网张在那里,一只斑鸠已然落网,正在拼命挣扎,羽毛凌乱,不复常态。我上前一步,左手轻轻托起了它,想用右手帮它解脱,但那网丝如此之细,秋阳之下这一段闪闪发光,那一段却全然无形,我根本看不见。也就在这一瞬间,它婴儿高烧似的体温和急如鼓点的心跳都传到我手上,还有它的眼睛,惊恐而且绝望。它没有向我求救,它只是奋力挣扎,但它显然已经开始脱力……

(12)怎么办?

(13)忽然有了主意,我朝小区门卫室小跑:当值的保安应当能够解决问题﹣﹣这些河北汉子都是当地人,各自的一亩三分耕地和宅基地都让给了开发商,成了无地农民,住进了开发商给他们修建的七层楼房,少数几个幸运儿还当上了保安,在小区值班看门。张网粘鸟只能是他们干的事。

(14)当值的保安从远处看着我小跑过来,此前大约也已看见了我想要解脱小鸟而未果,明白我的来意。“那网……”我气喘吁吁,一时还说不清楚,他就笑着接口了,“是我粘着玩的。”笑容带三分羞涩,三分尴尬。

(15)“放了罢,行么?”

(16)他点点头,随即快步过去,我跟在后面,他背朝我,我看不见他的动作,也赶不上他的脚步。等我走到跟前,斑鸠已经握在他手里,举手向空一掷。

(17)请求保安释放斑鸠,是十月间的事。秋天已经来了,冬天还会远么?果然,现在已经是严冬。紫藤不常绿,一岁一枯荣,冬天里的枯枝败叶不再能提供庇护,即使一切平安,我们的小小的房客一家子也该迁居了。而即使下一个春天如期而至,藤萝再次转绿,它们还敢再来这里营巢、与我们结邻么,既然遭遇了今秋那样的凶险?

(18)恐怕不会了。

(19)但也未必。“南山有鸟,北山张罗”,如今张着罗网的岂止北山?不来,又往哪里去?

(20)于嗟鸠兮,于嗟人兮!

(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诗人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7)段中“齐齐惊呼”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4.请探究文章结尾“于嗟人兮!”的情感意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近日举行的最新一届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 CES)上,中国科技公司成为夺人眼球的主角。在约4500家参展厂商中,超过1/4来自中国。CES几乎成为中国科技公司的主场。

近来,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有目共睹。作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今年的CES向世界传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讯号或许就是,中国正在走近全球科技舞台中央,成为“科技感”越来越强的最前排“选手”。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科技创新爆发期,一系列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开花结果,成绩斐然,一次又一次成为外媒争相报道的主角。“令人震撼。”奥地利《维也纳报》这样评价中国科技近年来的表现。该报直言,抱怨中国产品质量糟糕、创新意识不足的时代早已过去。为此,该报甚至有些担忧地表示,,西方国家可能被中国甩在身后,现在是时候直面中国科技带来的震惊了。

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随者到领跑者,中国科技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仰慕学者、赞扬其科技成果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得益于尊重科学、学者以及所有受过教育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因中国政府的鼓励而更为浓厚。

                                                (摘编自《中国科技阔步发展令人震撼正走近全球舞台中央》)

材料二: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今,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转型,对创新动力的渴求前所未有。而创新动力核心的科技进步,主要依靠科学家群体的努力,依靠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时代呼唤科学家精神!

“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管是做科研、做教授,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把工夫用足。”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薛其坤认为,科学发现没有第二,需要争分夺秒,没有退路。

为寻找一种由原子铺成、厚度仅为一根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的“薄膜材料”,从2008年起,薛其坤及其团队进行了上千次试验。

几乎所有认识薛其坤院士的人都知道他“7-11”的生活轨迹: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数十年如一日。在薛其坤看来,他最缺少的就是时间。“每天8个小时分析实验数据、看实验结果,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

“做研究就像上山摘樱桃。你假设山上有樱桃,但并不意味着实际上真有樱桃。上山的过程中,每一步会经历什么,你能发现什么,完全是不确定的。薛其坤打了个比方。他说,有时候阶段性的发现很奇妙,就像读侦探小说,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结局是什么,它会吸引你不停走下去。

                                          (摘编自《重塑科学家精神:挺起创新型国家的脊梁》)

材料三:

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8月8日7时29分在京逝世,享年101岁。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菌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

柯俊博士毕业后,取得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他向挽留他的外国朋友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铜在英美的作用。”

但现在,不少人更关注的却是各种花边新闻。而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曾被誉为世界级“一代宗师”的柯俊院士逝世却鲜为人知,热度几乎为零。一篇《娱乐圈又一对低调情侣疑分手》,评论几分钟就过了1000条。同一新闻平台,8月9日发出《“贝茵体先生”柯俊逝世,走完百年钢铁人生》,十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 ! 8月15日发出《为柯俊先生献花,道一声:   “柯老,您一路走好”》,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 ! 8月20日发出《沉痛悼念材料大师,柯俊院士》,几天过去,评论量为0 !

                                                        (摘编自《世界级一代宗师去世但网络热度几近为零》)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为一则新闻报道,按照新闻事件、新闻背景、新闻评论的顺序逐一展开。
B.新时代,中国进入科技发展爆发期,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领航者。
C.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材料二正是一个例证。
D.从国家层面的一系列论述可以预测,中国将成为一个前景可期的科技强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全力付出,加上社会各界对科学的高度关注,使中国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B.科学家做科学研究,往往是先大胆假设,不管是否成功,而证明假设的每一步实践都充满了未知。
C.柯俊放弃了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毅然回到中国,是因为中国更需要他,他要为祖国同胞服务。
D.如今不少人对为国家做出贡献、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科学家漠不关心,只知道关注花边新闻,让人唏嘘不已。
3.作为一位中国科学家,薛其坤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18-06-28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左传的“闲笔”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而缺少诙谐幽默的。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不苟言笑,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史学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关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有鲜明的表现。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   《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童庆炳说:“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童庆炳等《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成公十六年在鄢陵之战,晋国将领栾缄看到楚国子重的战旗,便想起出使楚国时向子重介绍过晋国军队“好以暇(所谓‘暇’,杜预注谓‘闲暇’,这种‘暇’在战场上就是一种神闲气定从容不迫的精神气象)”的特点。为了证明晋国军人战场上悠闲从容的品格,栾缄竟然在激烈战斗中向楚国主将子重献上一壶酒,子重竞也一饮而尽,然后两国继续投入战斗,“旦而战,见星未已。”栾缄所言非虚,晋国军人确实喜欢在战斗中摆出一副悠闲自在与众不同的气度与凤范。宣公十二年晋楚郄之战,晋国军队逃命途中,战车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楚国军队竞教导其卸掉车板,轻装逃命。晋人此时仍然有心思开玩笑:“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成公二年齐晋章之战中,晋国将领韩厥已经追赶上齐顷公,而其并不急于俘获齐国国君,而是从容地“奉觞加璧以进”,言辞温雅,谦敬有加。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晋国将领邵至几次与楚共王相遇,邵至不是求战却脱下铠甲,疾走如风,表示对敌国国君的尊敬。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作者:傅道彬,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5日13版,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庄严肃穆的,比较注重内在心灵表现,缺少诙谐幽默。
B.尧、舜、皋陶等这些早期历史叙事中的形象其语言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训话,一言九鼎。
C.与《尚书》《春秋》相比,   《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等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审美转向。
D.“闲笔”不闲,既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又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艺术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叙事的特点切入,着重谈《左传》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B.文章举例《尚书》等史著,证明早期历史叙事表现出以崇高为主,少幽默的美学风格。
C.文章引用童庆炳对“闲笔”的诠释,从理论上给《左传》“闲笔”的主要功能定调。
D.文章共列举鄢陵之战、邲之战等三场战役的例子,论证春秋人对优悠闲暇从容不追的喜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春秋》谨严”体现了上古史学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给人一种肃穆紧张之感。
B.如果《左传》没有运用“闲笔”,就没有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C.叙事在紧张处使用“闲笔”可以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富有艺术趣味。
D.齐晋章之战中,韩厥追赶上齐顷公却并不急于俘获他,而是“奉觞加璧以进”想羞辱他。
2018-02-01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团圆饭

江岸

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回到了黄泥湾。那时候东方天际还未露出鱼肚白,四周一片漆黑。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引起村庄零乱的狗吠。老婆田玉花提前收到他发来的短信,悄悄地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给他开了门,没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和一双儿女。

王宏生背着一个干瘪的背包,怀抱一个六七岁的女娃。女娃被紧紧地裹在他的黑呢大衣里,闭着眼睛,小嘴半开半合,犹自打着细微的鼾声。

田玉花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夸张地咧成了一个水瓢。

王宏生轻轻地嘘了一声,顺手关了客厅的灯。

他们家的小楼是几年前盖的,总共两层半。一、二层住人,上面半层阁楼没有装修,搬进来之后,堆放一些杂物。田玉花早把阁楼清理过了,铺的盖的都已准备停当。两口子蹑手蹑脚地钻进了阁楼。王宏生把怀里的女娃安顿好,转身一把抱住了田玉花,没头没脑地亲她。

天蒙蒙亮的时候,田玉花慢慢从阁楼里拱出来,轻轻关上阁楼的门。她溜到一楼,发现爹已经起来,在客厅里摆弄鞭炮。田玉花这才听到了村庄各处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刚才居然一直没注意。大年三十早晨放一挂鞭炮,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习俗。

山里人在中午吃全家团圆的年饭。吃罢早饭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饭。王家人忙年饭,却一直不得消停,老有人上门打扰。田玉花和爹娘只好停下手中的活计,应酬一番。

宏生哥回来了吗?

宏生兄弟在家吗?

俺找俺宏生叔……

前来打听王宏生的,全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他们在家里喝杯茶,抽棵烟,又纷纷落寞地走了。

这些人都是王宏生近年带到城里打工的老邻旧居。他到城里工地打工,学会了粉刷的手艺,后来就带出一个工程队,承包楼房内粉和外粉的活计。进了腊月,活儿干完了,王宏生让他们先回一步,拍着胸脯承诺,过年前兑现工钱。这几天,他们天天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马上要过年了,可宏生怎么还没影儿呢?

每送走一位来客,田玉花总是快速躲进厨房,也不知是被油烟薰着了还是被寒风呛着了,她的眼角总往外涌泪花。她不忍看爹娘脸上焦虑的神色,不忍听两个孩子扒在门框上翘望爸爸时发出的叹息,总是赶紧揉揉眼睛,去锅灶上忙碌。

中午十一点左右,村庄里又响起了此伏彼起的鞭炮声。放过鞭炮之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年饭了!

哈哈哈,钱到帐了,终于到帐了……王宏生旋风般从阁楼上冲下来。在他的身后,随即响起一个脆生生的哭喊声,我要爸爸,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王宏生的笑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回荡在隆隆的鞭炮声中。

娘显然吓傻了,两个孩子却狂喜地冲他跑过来。

王宏生顾不得和爹娘解释,更顾不得和儿女亲热,一个接一个打电话:

双喜,赶紧过来;

拴柱,到我家来一趟;

冬生,我在家等你……

大家纷纷赶到,将王家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王宏生拿出一张银行卡,喜滋滋地说,我刚刚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咱们的工钱到帐了!你们一起去镇上银行,把各自的工钱转走!

一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银行卡,欢天喜地地说,走啊,到镇上转钱去啊。一群人跟着他,走出了王家大院。年轻人扭回头说,宏生哥,中午和大伯少喝点酒,晚上到我家,咱哥几个一起喝。

大家都走了,王家大院猛地安静下来。

爹放鞭炮的时候,娘从阁楼上抱下来一个兀自啼哭的女娃。

这个女娃是谁?爹狐疑地问。

她是我们老板的女儿,叫甜甜。王宏生说着,从娘怀里接过女娃,哄着女娃说,甜甜乖,甜甜不哭,甜甜是叔叔家的小客人,咱们一起过年好不好?叔叔马上给你爸爸打电话,咱们吃完年饭,你爸爸妈妈就会来接甜甜的。

王宏生打通电话,让甜甜和爸爸妈妈说了几句话,甜甜才不哭了

田玉花麻利得像一阵风,把早就准备好了的年饭端上了饭桌。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一年一度团圆的年饭。王宏生刚端起酒杯,忽然听到呜哇呜哇的警车声在村口响起,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将酒洒到了桌子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年三十的团年饭为主要场景,以时间为顺序,采取倒叙的方式,主要叙述了故事主人公王宏生作为农民工的包工头,为自己和乡亲索要工钱的故事。
B.小说的开头描写到黄泥湾凌乱的狗吠,既突出村庄的宁静,也暗示了村庄宁静的生活将被打破,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形象。
C.小说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群像,爹妈的焦虑、乡亲的落寞、妻子的温顺和善解人意以及一对儿女的叹息狂喜,无一不从侧面表现了小说沉甸甸的主题。
D.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充满了乡土气息,作者运用全知视角,在冷静客观的笔调之中,蕴含了作者对农民工深沉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沉痛的思考。
2.小说的空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是指作者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物的活动在某一阶段暂时中断,在这一时段中,人物从读者的视线中消失。请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说说作者留下了主要人物王宏生那些“空白”。
3.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吃团年饭被抓,对此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17-05-05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