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38 题号:61995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网络小说、网络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呈现巨大的市场生命力,正抢占传统文艺市场。

然而,相对于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是一个新概念,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仍未给出一个权威的统一清晰的界定,更别提系统科学的研究了。有学者从广义上归纳网络文艺的内涵,认为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因此只要具备一定互联网因素的文艺作品都可以称为网络文艺,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也有学者把网络文艺狭义地理解为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于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旨在强调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都为文艺,即文艺本质论;另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的补充,旨在强调网络文艺能够传达传统文艺之外的内容,丰富文艺的表现方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完全独立于传统文艺之外,旨在强调网络文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语言的多媒介因素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型文艺,与传统文艺有着天然的鸿沟。这些观点尽管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有失偏颇。因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既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网络文艺既不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也不仅仅是传统文艺的补充。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就像两个有交集的集合,既有藩篱也有突破,既交融又交汇。从本质看,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只是媒介载体不同而已,那些经历过无数前辈提炼和检验的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文艺。由于技术带来的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隐含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内在规律。但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文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很难完全厘清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和把握应采取辩证的、长远的眼光和态度:一方面肯定两者的天然联系,但又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一方面承认两者的本质区别,但又不能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一方面认识网络文艺的优势和潜质,但又要关注网络文艺的弊病。

同时也必须肯定的是,传统文艺仍然是主流文艺形态。传统文艺具有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传统文艺的精英文化带来高质量的文艺品质;而网络文艺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譬如网络文艺的科技色彩将消解其人文价值,商业化运作将导致审美导向缺失,表现形式多样将导致管控困难,审美需求通俗化将导致内容低俗问题凸显。因此可以判断,网络文艺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预判的那样将“取代”传统文艺的主体地位,至少在短时期不可能取代,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颠覆性改变乃至如少数学者担忧的毁灭性打击。

(摘自光明日报《网络文艺不会取代传统文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或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B.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各种网络文艺形式百花齐放,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生命力,已经抢占了传统文艺市场。
C.尽管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媒介载体不同,但适用于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也可适用于网络文艺。
D.传统文艺具备的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以及网络文艺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是传统文艺仍处于主体地位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较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属于新概念,因此业界和学界仍未给出权威清晰的界定,也未开始系统科学的研究。
B.对于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业界和学界目前存在着多种看法,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不能全面地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C.由于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所以带来了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符合新媒体时代文艺发展的规律。
D.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存在紧密联系,二者既交融又交汇,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网络文艺视作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或是传统文艺的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要完全厘清它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仍需时日。
B.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我们既要认识网络文艺的优势和潜质,又要关注网络文艺的弊病。
C.网络文艺不可能取代传统文艺的主体地位,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毁灭和打击。
D.网络文艺的科技色彩,商业化运作模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等特质本来是其作为新兴文艺形式的优势,但也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十几亿中国人再一次被远在里约的十几位中国姑娘和她们的教练感动。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以3:1战胜强大的塞尔维亚女排,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胜利,时隔12年再次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从落后、追平、焦灼到锁定胜局,这场冠军争夺战打得惊心动魄。对手塞尔维亚队在本届奥运会中展示出了绝佳的实力和超强的斗志,在小组赛中,她们就以3:0的大比分击败过中国女排,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国女排能够赢过他们。赛前个,殴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就坦言:“中国女排很难获胜,因为塞尔维亚的进攻非常强,我们很难防守得住。”

然而,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中国女排姑娘们并没有泄气,正如队长惠若琪赛前所说,我们就算有1%的希望也会尽100%的努力。

今天的决赛可谓一波三折,第一局,中国女排以19 :25落败,第二局、第三局,中国队以25 :17、25 :22连拿两场,局分变为2 :1。到了关键的第四局,女排姑娘显示出必胜的决心和信心,塞尔维亚队也毫不示弱,力争背水一战。双方比分交替上升,中国女排最终以25 :23锁定胜局。

回看中国女排的里约奥运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小组赛中,中国队被分到了“死亡之组”,首战以2 :3输给了荷兰队,以二胜三负的成绩排名小组第四,艰难出线。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女排遭遇了上届冠军、东道主巴西队。巴西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中国队的每一次发球,全场都发出振聋发聩的噓声和口哨,每一次巴西队得手却是震天响的欢呼和掌声。然而,尽管巴西观众呐喊愈加强烈,尽管巴西女排依然扣杀凌厉,尽管中国女排先输一局,尽管现场已经有记者写出0 :3中国女排完败的标题。但他们越嘘我们,我们越要打好球,狠狠地打。最终,中国女排以3 :2赢得比赛,华丽逆袭。

在半决赛中,中国队又遭遇荷兰队。北京时间8月19日上午,凭借顽强的斗志和关键时刻的出色发挥,中国女排以3:1力擒荷兰女排,时隔12年、第4次闯入奥运决赛。

忍得住,耐得住,坚持到最后,顽强拼搏,不屈不挠,为国争光,中国女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女排精神。

有人戏称,里约奥运会上女排获得的这枚金牌,似手比别的金牌个头儿都大。这有一定道理,因为这枚金牌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的神奇崛起,到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的“五连冠”的巅峰,中国女排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而女排的拼搏精神也成为激励国人的最强音。虽然后来中国女排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根植于这支队伍的拼搏精神的基因却始终存在。这次奥运会,在小组赛中,女排就遭遇开门黑,之后无论是对阵巴西,还是再次对阵荷兰,每一场比赛都是惊心动魄,常常是在比分落分的情况下一分一分追,最后成功实现逆转。

中国女排令人感动,这是一种绵延了35年的感动。从1981年中因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起,“团结奋斗,顽强耕搏,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就一直深植于这支光荣集体,并曾经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中国女排这股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倔劲儿,这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劲儿,这种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韧劲儿,不仅成为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里约奥运会上女排的这牧金牌,之所以引起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共鸣,就在于这牧金牌十蕴含的含金量,实在是太高了!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又何止是在赛场!这同样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致敬,中国女排!致敬,女排精神!

(选自《焦点访谈12016年8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二:

本报里约8月21日电(特派记者钱晞)从2013年执教中国女排至今,在3年多的时间里,郎平带领女排走出低谷,重回世界之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郎平如此神奇呢?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如是点评:“郎平从选拔运动员到培养队伍,一直到获得奥运会金牌,我觉得她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蔡振华看来,伦敦奥运会打完后,女排重新调整,没有几个人能用。如今,女排每个人都能用,从第一场到最后决赛,所有运动员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贡献。

蔡振华印象最深的是郎平的临场指挥能力。“女排赢球,依靠的是团队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郎平的用人,她把每个球员的作用都发挥到了极致,使每个队员的特点都发挥了出来,做到了有勇有谋。”

一位北内人士指出,郎平之所以能驭得成功,在于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

郎平曾是世界第一主攻手,退役之后到国外学习、生活多年,在中国、美国、意大利、土耳其等多国球队执教过,是我国最具有国际视野的排球教练,长期在一线执教的经历,让郎平很好地把握了当今世界排球发展的趋势。教练团队她中外组合,队员选拔她提出了“大国家队”的概念,积累后备力量,在短期内培养了朱婷、袁心玥、张常宁等世界顶级的明星运动员。

(选自搜狐网,2016年8月22日,有删改)

材料三:

在昨晚“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中国女排被“感动中国”纽委会特别致敬。直接的原因就是在里约料会上,女排在逆境中奋起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确,在小组赛仅列第四的情况下,八强战面对几乎没有获胜机会的东道主,中国女排终于将心里憋的一口气打了出来。

说郎平是这支女排的精神支柱,一点儿都不为过。赛场上的她,有着大师级别的指挥艺术;赛场下的她,又如同母亲一般关心着这些年轻姑娘们。2013年,郎平临危受命,接手处于低谷中的女排,一年之后便在世锦赛拿下亚军,之后的世界杯和奥运会,又取得了两连冠。郎平用她的坚持,感动中国。

女排的姑娘们用自己最为顽强的意志力为女排做出了贡献。惠若琪为了重返赛场,做了两次心脏手术,甚至在生死之间徘徊;魏秋月和徐云丽两位老将,更是熬过了漫长的身体康复期;杨方旭在里约奥运小组赛后再度受伤,但她依然在之后的比赛中带伤作战。最后站上领奖台时,杨方旭艰难地跨上领奖台,让人不禁感叹,这群姑娘真是把命都豁出去了,而这份咬紧牙关、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人敬佩。

自20世纪80年代女排夺得五连冠后,“女排”这支队伍就已经不仅仅是女排了,她代表了全国人民的一种情怀,“女排精神”经历这么多年后,依然能够鼓舞许多人。里约奥运会后,随着中国女排的夺冠,对于“中国女排”这支队伍的情怀也被重新激发。老女排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被一代代女排队员继承,而这种精神,这种继承,足以感动中国。

(选自新浪体育网,2017年2月9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女排的里约奥运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小组赛、半决赛困难重重,决赛可谓一波三折,每一场比赛都惊心动魄。
B.特派记者钱晞认为,郎平之所以带女排重回世界之巅,在于她在选拔运动员和培养队伍方面创造了奇迹,极善用人,让所有运动员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C.材料三概括了中国女排被“感动中国”组委会特别致敬的四个原因:女排在逆境中的奋起;郎平的坚持;女排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力;赛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D.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曾经深刻影响了整整-代中国人,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自20世纪80年代女排夺得五连冠到重回巅峰,也曾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低谷。因为郎平的回归,女排才得以再次登上最高的领奖台。
B.在小组赛中,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坦言,中国女排很难获胜。劲敌塞尔威亚队以3:0的大比分击败中国女排,展示了绝佳的实力和超强的斗志。
C.在3年多时间里,女排在郎平的带领下走出低谷,先后夺得世界杯和里约奥运会的冠军,展示出了无与伦比的实力。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女棑重回世界之巅的事件,都认为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是郎平执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E.三则材料来源不一,但都发表了对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的不同看法,都注重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3.结合三则材料,请概括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口的原因。
2017-10-24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C.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B.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D.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2018-03-17更新 | 1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突了中原民族席政而坐的习惯。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约。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壁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 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繁荣,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包容性。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行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在农耕文化在影响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从而形成了长城地带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
B.从胡服、旗袍、马褂,到五谷杂粮和磨面方法,从胡床、骡子、汗血宝马,到琵琶胡琴和歌舞杂技,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
C.在相互打交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长城地带的“民族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在保有自己风俗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文化特征。
D.两千多年来,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长城内的农业民族在长城地带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在较早时期就发展了农耕文化,还有着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体系,在向长城地带各
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也推动了他们的文明进程。
B.在魏晋以前,中原人都是席地而坐,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直到魏晋时期大批北 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胡人的生活习惯,才改变了这种情况。
C.游牧民族主导中原后,总是希望统一中国,这样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农业民族相融合,这也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D.长城地带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起源地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彼此 交流,相互促进,在思想文化中已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根源于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沿者长城一带向中原汇聚。
B.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不仅在长城地带汇聚各民族乃至世界的艺术精品,也使中原的文化艺术例如戏剧、词、曲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C.各民族的融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繁荣,但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 族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化有一个过程,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度。
D.长城修建以来,在它的内外各民族就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交流,因此长城不仅是农耕 和游牧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04-06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