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阿城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3 题号:62905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底

阿城

后半夜,人来叫,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

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

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了,呼地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没有一颗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

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四面望,都说,哪儿呢?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

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一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

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疙冷。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水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

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的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

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

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问,拿火烤烤吧?

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

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地一下,都回过头去。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光着的腿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语,心跳得咚咚的,互相都听得见,都不说。

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

都是鱼。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这句充满地方色彩的话,既巧妙交代了这群人要去打鱼的事情,又表现出他们兴奋的心情。
B.文章注重描写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感受,“哆嗦”的星星,“红炭”似的朝阳,就绝妙地写出了人们在打鱼境遇中的特殊感受和情绪。
C.文章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善于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叙写了一群人半夜前往草原大湖网鱼的神奇过程,以短句为主要言说方式,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文章中网鱼的人群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文章是怎样叙述网鱼的一群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阿城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大山

阿成

从贵阳机场到贞丰,约200多公里的路。这一路上,山就一直没有断过,说连绵起伏,说绵延而不绝,说峰峦叠嶂,都不足以形容贵州澎湃的十万大山之辽阔,之深邃。车子上路之后,已是黄昏时分。或许是因了天色渐晚,或许是在高速公路行驶之故,山与山牵连不断,久观不免有些单调。这奇形怪状又普普通通的山哟,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孪生兄妹似的,一直伴随着我们前行的路。偶尔,会在山沟沟里发现几幢造型简单的民房,并不多,少的仅是孤零零的一幢,向晚的天色里均亮着灯。看着这孤零零闪烁的灯光,你完全猜想不到,这山沟沟里的人家在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

我们常说经风雨,见世面。凡几十年来,我走南闯北,甚至漫游欧美,天下的风景揽入怀中的不可谓不多,然而,却未见这身旁的山哟,竟是如此的不知疲倦,如此的不离不弃,簇拥着你一路前行,好像你进入了一个玄之又玄的神话世界,被困在无法挣脱的迷宫里永远也走不出去了。

这——就是父辈们常说的大三线

当年的备战备荒,是为了国家安全计,从全国各地,从天南地北,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到这里来支边。他们不仅单是军工产业一域的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哇,农业、林业、商业、轻工业、学校、医院等等,几乎是一座中型城市构成的样子。这所谓的大三线,既是隐蔽在深山里的利剑,也是深藏于大山之中的一座现代化城市。我们的父辈及同龄的青年人,远离了大中城市,远离了繁华的街市,告别了他们梦魂萦绕的故乡和亲朋故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并开始了极其艰苦的,又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的新生活。从此,他们在这里工作、成家,繁衍生息,直到垂垂暮年,或已从这里离开这个世界了。

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政策,支边的人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工作或养老,还可以带上他们的子女一同回到他们的原籍去生活。是啊,他们是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回乡之路。然而,这些曾在梦中多次归乡而泪洒枕巾的人哟,一年,顶多两年,又回来了。坐标旋转了180度,他们发现这十万大山才是养育他们的家园,这里才是见证他们生命历程和奋斗历程的乡愁。

的确,土地的神奇,在于她创造了无数个生命的奇迹,并种下了永不磨灭的友情。这既是命,更是缘分。王安石的小妾曾经有一行著名的诗句,我心安处是故乡。心安,既是对初涉山海人们的一种考验,更是一种磨炼。冬去春来,日夜伴随。情生恋,物生情,这一颗颗躁动的心哟,才在山风的抚摸下渐次地安静了下来。

在黔地, 总有这样一个话题,移民的后代相聚的时候,总会询问对方,你是支边的后代吗?你的老家是哪里的?这样的话题并不是寒暄,而是别一种友谊的出发点,亦是情感的认同。的确,支边人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说的都是地道的贵州话了,他们喜欢吃当地的饮食,喜欢吃糯米饭,喜欢这里的风情,这一切已经构成了他们新的幸福之源。年轻的时候我曾来过贵州。那时候我还不到二十岁,那无穷无尽的盘山道哟,对我这个不胜山路的人简直是一种酷刑。而今,我又一次来到了贵州。如此成行与其说是朋友的邀请,莫如说是埋藏在心中多年的一个惦念吧。

车子一直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昔日的盘山道已成为一种新的惦念被历史珍藏起来了。看着这两侧延绵不断的山影,看着这几乎无法穷尽的大山们,我想到了贵州诗人李发模在遵崇高速公路通车时写过的一句诗:撒一把鸟羽,让大山飞翔起来。此刻,车速已是每小时100公里,感觉这山呦,真的飞翔起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没有正面叙述支边人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场景,而是通过支边人离开自己的故乡,日渐融入当地,最终扎根大山来表现他们的献身精神。
B.文中多次使用语气词“哟”字,饱含着作者内心深情的倾诉与告白,使得句式富有节奏,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这样的写法增加了作品感染力。
C.文中提及的“新的幸福之源”是支边人后代对大山的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既是上一代支边人幸福的延伸,更是支边后代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D.作者对“大山”既有充沛的情意,又有丰富的想象,再加上诗句的点缀,为原本普普通通、单调重复的大山绘就了诗情画意的浪漫,引人遐想。
2.本文时间、空间跨度大,安排颇具匠心,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末段中“感觉这山呦,真的飞翔起来了”蕴含的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03-14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琴

阿城

(1)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2)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3)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4)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5)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6)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7)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8)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9)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10)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11)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12)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这以后,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13)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14)文革开始的那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15)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16)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17)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锛:木工用的一种工具,用时向下向内用力砍,称“锛子”,这里用作动词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技巧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用多种手法介绍煞大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写出如何煞大锯,并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突出干这种活儿的不易,笔力举重如轻。
B.老侯一眼就认出干部模样的人拿来的那把提琴是神父的,这表明老侯之前修提琴时观察仔细,所以印象深刻;他没有吭声,可见他为人谨慎。
C.小说语言口语化,但画面感强烈。如“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一句就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忍俊不禁。
D.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身份地位不相同,性格品质也不相同,但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都受到时代的影响。
2.作者多次写到老侯和提琴之间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3.阿城曾强调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这种“平静”的理解。
2021-06-06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王(节选)

阿城

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七年。

一天,支书唤我:队里可还苦得?我点点头。支书又说:你是个人才。我吓了一跳,以为在调理我,就笑着说:支书开玩笑。有什么我能干的活,只管派吧。

分场调你去学校教书,明天报到。我家老三你认得,你在学校,扯他一把。递过一张纸来,下面有个大红油戳,证明不是假的。

第二天一早到学校,招呼的人说:我们昨天发了通知,正好缺老师上课,一个老师调走了,要有人补他的课。我们查了查,整个分场知青里只剩下你上过高中。我这才明白原由,就说:高中我才上过一年;这书,也没教过,怕误人子弟呢。

上午收拾停当,下午便开始教书。我看看课表,心里一颤:教初三?我高中才念了一年,如何能教?

蓬头垢面的娃子聚坐在一起,数十只眼睛亮亮地瞪着。前排的娃子极小,似乎不是上初三的年龄;后排的却已长出胡须。

我清一清喉咙,说:翻到第四页。学生们无反应。我问:书呢?拿出来。学生们吵起来,说没有书。我生气说:不带书,上的哪样学?一个瘦瘦的小姑娘害怕地说:没有书。每次上课,都是老师把课文抄在黑板上,教多少,抄多少。我呆了,想一想,说;抄吧。

课文抄完,学生叫:还有字认不得呢!我说:好嘛。上来划,于学生们拥在黑板前,七手八脚划了一大片字。一黑板的课文,竟有三分之二认不得的宇。我笑了,说:你们是怎么念到初三的?后排的一个学生说:我划的三个字,是以前没有教过的。我可以给你找出证明来。

你说你能证明哪些是真正的生字,怎么证明呢?

每天抄的课文,凡是生字,我都另写在纸上。说丢取出一个本子,递给我。我翻看,姓名是王福,密密麻麻写满了独个的字,便问:好。有多少字呢?王福说:算上今天的一共三千四百五十一个。

课后,我想:课本既然是全国统一的,那怎么教也应该有个标准。比如说吧,一篇文章,段落大意是什么?主题思想又是什么?这语文不比数学,应该有个规定才踏实。

我认定识字为本,依了王福的本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实。语文课自然有作文,初时学生的作文如同天书,常常要猜字,中间又多是时尚的语句,令人瞌睡。渐渐怀疑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一堂课上,我要求:字,写不好看没关系,但一定要清楚,一笔一划。作文不能再抄社论,别写些‘红旗飘扬,战鼓震天’,你们见过几面红旗?分场那一只破鼓,哪里会震天?把这些都去掉。没用!清清楚楚地写一件事,比如,写上学,那你就写:几点起来,干些什么,怎么到学校——有学生叫起来:以前的老师说那是流水账!我说:能把流水账写清楚就不错。咱们现在就拿出纸笔来,写一篇流水账。就写——就写上学吧。

教室里静了许久,王福忽然抬起头来,我看那纸上,一字一句写道:

我家没有表,我起来了,我穿起衣服,我洗脸,我吃了饭,我拿了书包,我没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雾,我到学校,我坐下,上课。

我不觉笑起来。

还有谁写完了?又有一个学生交了过来,上面写道:

上学,走,到学校教室,我上学走。

我说:王福写得好。第一,没有错字,清楚。第二,有内容。我念念。念完了,学生们笑起来。我说:不要笑。‘我’是多了。讲了一个‘我’,人家明白了,就不必再有‘我’。逗号太多,一逗到底,不过这是以后纠正的事。我又念了第二篇,学生们又笑起来。我说:可笑吧?不过这篇起码写了一个‘走’字。我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就这样,慢慢就会写得多而且清楚,总比抄些东西好。

课文于是不再教,终日只是选各种事情来写。半月之后,有时怀疑起来,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

后来王福交了一篇作文,我不由吃了一惊。他写道: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我呆了很久,慢慢看外面,地面热得有些颤动。我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多的东西么?

一日,总场教育科的吴干事来学校。

你教到第几课了?

课在上,但课文没教。

为什么?

我想一想,终于说:没有用。

总场的意思,是叫你再锻炼一下。分场的意思呢,是叫你自己找一个生产队,如果你不愿意回你原来的生产队……

我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教舍,门内黑黑的,想,先回队上去吧,便顶了太阳离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支书给“我”调岗文件时,嘱托关照他家老三,这显现出生产队中的人情世故。
B.分场调“我”去教书,一方面是师资不够,另一方面是“我”的学历水平合适。
C.学生竟不认识新抄课文中三分之二的文字,反映出前一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足。
D.王福精准统计出“三千四百五十一个”汉字的细节,表现出其好学上进、踏实刻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吓了一跳”“心里一颤”的心理描写,都表现出“我”面对新工作时的不安。
B.“我”对学生写作所提的要求和不教课文的考虑,都基于对特殊学情的考量。
C.小说对小姑娘、吴干事等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他们都在情节发展上有作用。
D.作者语言简洁明快,句短刚健,同时善用地方语言,如“调理”“扯他一把”。
3.王福的作文《我的父亲》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知青·教育·时代;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寻根文学。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2023-09-09更新 | 2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