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5 题号:637972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

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荼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描述了发生在火车上的一段故事,这里没有投缘只有投诉,有两人对中年妇女的不满,也有中年妇女对犯病老编辑的悉心照顾,耐人寻味。
B.第二段画线句子对老编辑穿着打扮的描写,刻画了老编辑的文人气质和书卷味道,旨在表现“我”对老编辑的欣赏之情。
C..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味,如第六段“扭扭捏捏”“猥猥琐琐”这两个词,直接鲜明地表现了“我”和老编辑对中年妇女的不满。
D.作品欲扬先抑,开篇极力写“我”和老编辑对中年妇女的嫌恶、猜疑,后文却写两人对她态度上的巨大变化,使叙述充满了波澜。
2.文中的中年妇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作品结尾说“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我”所悟出的道理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梭罗河畔

蔡怡

正在替父亲洗脸、梳头的印尼看护阿蒂迎着朝阳轻轻哼着歌。她矮小的身材、甜美的歌声,以及脸上柔和的线条,搭配父亲那满头银发与憨憨的笑容,刻画出一幅让我心醉的祖孙图。

她这旋律似曾听过,不就是早已翻译成中文的《梭罗河畔》吗?

“梭罗河畔,月色正朦胧,无论离你多远,总令人颠倒魂梦……” 印尼人一定是有音乐细胞和语言天分的,不然,为什么来台湾的看护只不过接受了短期训练,就个个都能讲上一口流利的中文?

记得第一天去中介公司,接来自东爪哇省的不到四十岁的阿蒂。我忧心忡忡地问中介人:“照顾失智的病人很费神,她会不会中途逃跑?” 中介人还未回答,阿蒂马上睁着她那双乌黑的大眼睛,抢先回答:“太太,我是来好好工作赚钱的,不会逃跑!” 她的中文四声虽不够标准,但已足够让我感受到她那颗认真、诚实的心。

失智的父亲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记得任何家人的电话号码,却常常想往外跑。我找出一本当年父亲、母亲去教会时常用的诗歌本,让父亲在家唱歌打发时间。

诗歌本里满满都是父亲当年的笔迹,但他已完全认不出自己的记号。而母亲已住进天国,我无人可问,只有猜想那打着三颗星号的《荣耀主》,八成是父亲当年很会唱的一首赞美诗。于是我就自己按着简谱练练看,没想到才唱几遍,呆坐在一旁的父亲便开始有反应了。他还记得曲调!我赶紧把歌本放在他眼前,让他看着歌词一起唱。

唱着唱着,正在厨房里忙碌的阿蒂,竟然也跟着哼起来,而且音调很准。我兴奋无比地跑进厨房:“阿蒂,你好神奇!听两遍就会唱,以后我不在家时,你可以陪爷爷唱啰!”

阿蒂微笑着,说:“太太,你要教我歌词,我会用印尼拼音拼出发音来。”

从此以后,经常在我急着要出门时,阿蒂会追出来问:“太太,你昨天和爷爷唱的新歌还没教我呢,待会儿我怎么陪爷爷唱?这样爷爷会很无聊噢!”

主人不在家,看护不是正好可以少做点事,轻松一下吗?她怎么还追出来讨工作?原本只是为工作赚钱的阿蒂,越来越真心关爱父亲了。我感动得抱着阿蒂说:“谢谢你,等我办完事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教你。”

诗歌唱多了,我开始回忆学生时代音乐课上的歌,猜想父亲应该都听过,总会有些印象。于是,我搬出《满江红》《苏武牧羊》这些好久都没人再唱的古调。没想到父亲的脑细胞虽然逐渐死亡,但在每天饭后一小时的反复练习下,居然也能朗朗上口,真是意外的收获。

只是看着皮肤黝黑的阿蒂,陪坐在父亲身旁,拿着她的笔记本,佶屈聱牙地唱:“喝印雪,鸡炖蛋……” 时,我总忍不住红着眼眶,激动地拿起照相机,捕捉我要恒久珍藏、让我不可忘恩的镜头。

最令我笑中带泪的是已分不清中国人、外国人的父亲,指着“时听胡笳,入耳心痛酸”几个汉字,诧异地问阿蒂:“你不是中国人吗?为什么都念不对?”

每天下午,阿蒂把睡醒午觉、吃过点心,坐在轮椅上嘴里哼个不停的父亲推出去兜风、晒太阳。每次回来,她总是把头抬得高高的,无限骄傲地说:“全公园的人都说我照顾的爷爷最干净、最漂亮、最会唱歌!”

不过,他俩每次出门不到十五分钟一定回家,因为阿蒂说:“爷爷不喜欢我和别人聊天,只要我注意着他。” 当所有的看护都在和同胞叙乡情时,阿蒂却为了父亲毫不考虑自己。

纵使阿蒂用心照顾,两年多后,父亲还是出现各种状况。如每到开饭时,他就开始找各种理由,如“我不饿”“我没钱”来逃避同桌吃饭。阿蒂很纳闷,也很焦虑,找我商量变换各种座位方式,到最后我才恍然大悟,父亲早已忘记怎么使用碗筷吃饭。他为了遮掩被喂食的尴尬,宁可不吃。

我思索了好久才想出办法,安排他个人的吃饭时间与独享菜单,如包子、馅饼、鳕鱼堡,让他可以像两三岁的小娃娃,直接用双手拿着,大口大口吃,这样他既可以享受美食,又不必担心形象。

和我一起躲在厨房观察的阿蒂,看着父亲吃得津津有味,纠结的心终于放下了。她脱口而出:“假如爷爷没有你这样的女儿,该怎么办呢?” 我拉着阿蒂的手,诚挚地说:“假如爸爸没有阿蒂,我才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处处有阿蒂帮忙的三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一天,我接到劳工主管部门有如晴天霹雳的通知,阿蒂的回国时间已到,而且永远不能再回台湾。

在照顾失智父亲的漫长岁月中,我是一条在惊涛骇浪中失去方向的小船,正在横渡暗无天日的茫茫大海。而阿蒂是我在挣扎中唯一协助我向前的灯塔,我怎能失去她?阿蒂走后,虽然有位新护工来代替,但她的态度大不相同。父亲不能接受,他天天躲在床上昏睡,逃避护工。

第二个星期,时空错乱的父亲以为阿蒂只是出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就坚持坐在客厅的轮椅上,不吃不喝,静静地等,一直等到夜幕低垂……到第三个星期的某一天,父亲忽然用尽全身力气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吓得我一个箭步上前搀住他。没想到,他力气大得惊人,拖着我往厨房移动。进了厨房后,他焦虑地东张西望,然后一瘸一拐地走到阿蒂曾住过的房间,望着那空荡荡的床,呆立良久……然后,他慢慢转过身来,像迷路的小孩,惶恐地拉着我的手,用完全不认识我的口气恳求:“小姐,你……你认识我的家人吗?求你送我回家!求你!”

我紧紧搂住父亲,任由眼泪不停地流淌,阿蒂那如天使般的歌声在耳边回响。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印尼看护阿蒂迎着朝阳轻轻哼着歌开头,既是为了引出下文阿蒂在日常用歌声对失智父亲的用心陪伴,又与结尾“阿蒂那如天使般的歌声在耳边回响”相照应。
B.父亲早已忘记怎么使用碗筷吃饭,以各种理由来逃避同桌吃饭,我想出办法,安排他个人的吃饭时间与独享菜单,体现了我的耐心、细心与孝心。
C.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为读者刻画了一位尽心尽职的印尼看护阿蒂的形象。
D.他慢慢转过身来,像迷路的小孩,惶恐地拉着我的手,用完全不认识我的口气恳求:“小姐,你……你认识我的家人吗?求你送我回家!求你!”是为了说明父亲失智相当严重,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女儿了。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以“梭罗河畔”为题,有什么妙处?
2019-05-23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用毕生精力建设国家

2015年3月23日凌晨3时18分,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不幸病逝,享年92岁。

对于这位现代新加坡国父的逝世,生活在新加坡的人颇感悲痛;没有李光耀,就不会有今天繁荣安定的新加坡,这是新加坡人和国际社会的共识。李光耀的离世,是当代世界一颗政治巨星的陨落。

李光耀是一位具备坚定政治决心和远大眼光,为国家与人民扶危定倾、扭转乾坤并享誉全球的华裔政治家。在短短的30多年里,他带领一个殖民地国家跻身世界一流国家行列。即使那些与他政见不同者,也认同他是一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领导人。

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最让人称道的特点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特别是政府部门和民事服务的反贪腐立场十分坚定,毫不妥协。自1954年创党开始,人民行动党就对人民郑重承诺,至今依然坚持,严格监督;自1959年执政以来,数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完善反贪腐制度,并时常警示官员不得贪污受贿,违者将依法严惩:无论涉贪者身份大小、地位高低,一概依法追究,毫无例外。

政府办事必须按照合理的制度,并且提供明确规范的条例让全民遵守,没有任何“灰色地带”让任何人有机可乘。因此,人民对政府办事方式有信心,知道没有任何例外可让人“钻空子”。这种制度不容许任何人以贿赂的手段,从有权势的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特殊的照顾,并让人民了解到成功得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目的。

由此,政治清廉成为新加坡的一个政治符号,而厉行反贪腐政策者正是疾“贪”如仇的李光耀,他就是廉政的标杆。他认为,反贪腐政策能成功,领导人以身作则最为关键。他曾说:“无论你为人民做了多少好事,如果你假公济私,为自己和家庭敛财,你就已经堕落了。所以,伟大的领袖是那些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他们从不滥用权势以自肥。只要最高领导人洁身自爱,就能铲除制度上的贪腐。”这里的“领导人”,不仅指最高领导人,也指所有公私机构的领导人。

2012年,在贪污调查局成立60周年的献词中,李光耀回忆说,当贪污情况在东亚和南亚近乎泛滥时,新加坡政府在1959年执政时就决定不会同流合污。政府加强了肃贪的法律,授予贪污调查局更大的权力。“经过这些年,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反贪腐框架。领导人的清廉必须是无可置疑的。领导层必须秉持和部长及下属同样高标准的诚信,因为我们不容忍贪腐行径。”

现在,反贪腐已经成为新加坡社会的共识,人民都抱着零容忍的态度对待任何人、任何形式的贪腐行为。此风气的形成,应归功于李光耀不懈的努力和铁腕的反贪腐政策。

新加坡人对政府廉政保持高度信心,就连反对党和异见者也无异议,这也是执政党“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许多国家,没有管理政府经验的候选人在大选中获胜后,很快便担任总统、总理和部长之职,扛起治国重任。有些人在优秀公务员的协助下,逐步学习、实践为政之道,为国为民谋利益;而有些则违法乱纪,祸国殃民。

历经艰难困苦、引领新加坡日益发展壮大的李光耀,不愿意看到国家执政者面对同样的情况。因此,他认为,领导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物色继任者,未雨绸缪,尽早栽培称职的接班人。他不认为,单靠经济增长就能使人民行动党连续执政50多年。这或许有帮助,却不是决定性条件。为了继续获得人民的支持,执政党必须拥有其他政党无法提供的高素质领导和治理能力。因此,每一次大选时,人民行动党都能引进品格好、能力强、忠诚度高的年轻人,使党保持充沛的活力,与时俱进,对局势的改变反应灵敏,克服突如其来的难关,领导国家安稳前进。

1990年11月18日,李光耀在人民行动党中央执委会上讲话时说:“我的最大成就,便是确保政权顺利地转移给新一代的领袖。”所以,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有计划地推行政治领导层的自我更新和提拔、栽培政治接班人,务使政治权力能在和平情况下顺利移交给足以托付重任的下一代领导人。

执政时间长达31年的李光耀在1990年11月主动卸下总理职务,由时任第一副总理的吴作栋接任。李光耀在身强体壮、思维敏锐、在国内外声誉如日中天之时功成身退,在任期未满前自愿让出至高权柄,这在世界政坛上并不多见。一位政治领袖主动放弃至高无上的权位,确实需要超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襟。

2006年6月,李光耀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说:“领导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引进有才干、有献身精神、诚实、凡事为国家不为己的人才。假如都这么做,他们就可以带领国家攀上新的台阶。”

李光耀的引退,为新加坡执政者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即领袖人物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1)李光耀,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1954年李光耀参与创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从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国成立到1990年11月,李光耀一直担任新加坡总理,卸任后留在内阁担任内阁资政,继续为新加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

(2)作为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不仅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他还强烈推广了几项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正是由于他在指导公众行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获得了199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是一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领导人,这只是拥戴他的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B.李光耀总理为国家与人民扶危定倾,扭转乾坤,带领新加坡跻身世界一流国家行列,备受新加坡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C.人民行动党政府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反贪腐立场十分坚定,新加坡人民对政府廉政保持了高度的信任,反对党和异见者也无异议,这是执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
D.李光耀在任期未满前引退,确保政权顺利地移交给新一代的领袖,卸任后继续为新加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体现了他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品质。
E.李光耀执政期间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等不文明行为的运动,强烈推广微笑、礼貌待人等文明行为,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和罚款标准。
2.李光耀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李光耀得到新加坡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尊重与高度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为一篇带有政治色彩的传记作品,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2017-06-16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海府海爷的介绍。
B.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
C.小说通过年轻母子到祠堂祭祖时走正门,孩子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的刻画彰显了小说主题。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海爷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3.简要概括海爷的形象特点。
2018-01-11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