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69105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汨罗江之祭

李元洛

①在中国的河流中,汨罗江远算不上波高浪阔源远流长,但却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圣水。它温柔而温暖的臂弯,曾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不过,一位在下游,今日的汨罗县境,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如今的平江县域,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还有偶然在坟头点燃的几炷清香。

②大历五年秋冬之际,也就是公元770年秋冬之际,杜甫出峡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后,从长沙出发,准备顺湘江而下洞庭,然后入长江而至汉水,转道襄阳回归河南故里。然而,他其时年近花甲,早已病体支离,舟入朔风凛冽的洞庭,病重的他只得转道前往湘阴与巴陵途中的昌江县城,去投亲靠友。今日的平江,唐时称昌江,在汨罗江的上游。但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巨星即告陨落,他年幼的儿子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杜墓。如果你远道前来,不仅可以一瞻遗迹,而且风行水上山间,鸟过田头陌上,还会向你叙述许多有关杜甫的传说。

③我居杜甫曾经流寓过的长沙,虽然离平江地不远,而且心向往之,但人事倥偬,竟然直到最后的一个秋冬交割之日,才得以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才和我昔日的学生余三定、朱平珍夫妇以及也曾是学生的段华偕行。去今日江平江大桥乡小田村天井 湖,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

④车出平江县城,驰过汨罗江大桥,往南行二十余里,拐上一条泥泞曲折的乡间小道,颠颠簸簸,终于看到山丘间有一溜白色的粉墙,那就是光绪十年重修的“杜公祠”。祠门额上有一方青石,刻有“诗圣遗阡”字样。祠前有一方可供停车的大坪,据说那就是“天井湖”干涸后填成。“杜公祠”如果是书名,白色粉墙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之内有些什么精彩文章呢?三张大门关闭已久,大约平日也少人问津,我们是不速之客,杜甫也早已长眠不起,蓬门今日当然也不会再为君而开,我们只得从旁侧围墙已经坍塌拆毁的缺口进去。杜公祠为砖木结构的两进一天井结构,几间敞旧的房舍现在已改为小学的教室,桌持破旧,秋冬之日光线更是暗淡,窗户没有玻璃,糊窗纸早已破碎,秋风与朔风于其间畅通无阻。

⑤祠堂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栋建于多年前的房舍,现在也改为三间教室。门楣石匾上刻有“铁瓶诗社”四字。诗社不知成立于何许年?诗社而名“铁瓶”,不知瓶内有藏什么纶音妙旨?为什么“瓶”而谓“铁”呢?但铁定无疑的却是,建社的人与诗有缘,并欲继承发扬老杜的流风余韵。我甚至忽发痴想:有诗灵作伴,得天独厚,现在不起眼的莘莘学子之中,将来会不会有人一登诗坛而咤叱风云呢?正遐思远想之时,管理基墓园的老人已被请来,他领我们走到诗社下侧围墙的一扇小门边,打开那把资历不浅犹有古风的铜锁。小门吱呀一声推开,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⑥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我不由想起杜甫生前身后的凄凉。忠厚谦逊的他,于前辈、同辈和晚辈的诗作,他奉致了许多景慕、褒扬与提携之辞。本身有至高成就却胸怀宽广,厚以待人,然而他当年不仅命运多舛,没有进入主流社会获得一官半职,时人也缺少慧眼,未能识珠。世上许多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常常得不到认识和赏识,有如明珠暗投于尘封的角落,好似良骥局促于偏远的一隅,有的人还屡遭厄运,抱憾甚至抱恨终生。

⑦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如此评价和叹息李白,不知他对自己是否也有这种预感?杜甫和李白一样有千秋万岁之名,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李白的故里与墓地我还无缘瞻拜,但河南巩县现为巩义市的杜甫故居,却依然湫隘寒伧,杜甫墓园也只是封土一堆,青碑一块。而平江杜墓呢?60年代初期,墓顶和墓围的红色麻石,东边的附碑及碑柱,均被挖掘一空去兴修水利,好像一栋屋宇被揭瓦掀顶破门拆墙,远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惨淡得多了,然而那是为农村水利事业做贡献,杜甫该不会有多少怨言的。不料“文革”期间,他也被大张挞伐,一个位高名重的学者一反昔常,对曾经极力赞颂的诗人横加批判,红卫兵挖开封土堆的东前角,据说取出石制油灯两盏,霉烂古书手稿一堆,在“兵荒马乱”之中,这些遗物都已下落不明,无从查找,而闻讯前来的文物工作者考证东墓室的质地与结构,断定为唐代墓葬,(学术界考证杜甫冢,有好几种观点)这,大约是那些“破四旧”者所始料不及的功绩吧?磨难仍然接踵而来,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的盗墓贼,不久前竟然也在诗人头上动土,将杜墓打了一个大洞,时值年关,守墓的老人过了几天才发觉,虽然报了案,公安局也来人调查,但到底盗走了一些什么,众说纷纭。盗墓贼是绝不会读杜甫的,杜甫从来不是大官也非大款,儿子无力将他的遗骸安葬故里,孙子也是穷困的平民百姓,山河修阻,烽火遍地,40年后到底将祖父的灵柩迁回河南没有,至今仍是疑案。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贫如洗,有什么好盗的呢?

⑧于是,在汨罗江的上游,在拜别小田村杜甫墓之际,在惟有江声似旧时的千古江涛声里,我轻声吟诵北宋初年徐屯田《过杜工部坟》一诗,权当专程来的我们的心祭:

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

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江之祭”这个标题容易让人以为是要祭悼伟大诗人屈原,读到正文才发现是写杜甫。这种心理错位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能给人以某种震撼。
B.杜公祠的荒僻、破旧,杜甫墓的冷清、萧条,让读者看到了一代诗圣身后的寂寞。这和诗人“穷年忧黎元”的博大心怀相对照,令人无限叹息。
C.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划线的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那些破坏杜甫墓的人的深恶痛绝。
D.作者满怀悲愤地说到杜甫墓至今依然还在遭受各种无耻无知的破坏,表达了自己对国人文化素养不高和文化精神断层的忧思。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段划线句子的含意。
3.文章结尾引用了徐屯田的《过杜工部》一诗作结,有什么作用?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胶女的手

马淑敏

参观教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天堂、地狱间唤醒心中的憧憬和敬畏。惊叹画师对圣母玛利亚一双手细致入微的描绘,那双圆润丰满、纤细的手或托着耶稣或双手祈祷释放出强大的爱和饱满的祥和。

无独有偶,在中国飞天壁画的传奇中,画师着重的同样是一双手。这些娇嫩、肥美的凝脂舞蹈着便将人类的语言凝固在岁月间。

然而仔细观赏飞天的手指,仿佛源于同一个女人,长度适中、细腻绵软,想必画师在绘画时不自觉地将世间尤物所有的美都倾注在这一根根玉指间,企图用它的温柔唤起人对美的幻想。若不是壁画太高,墙壁太远,空气太冷,我很想过去抚摸一下她的根根仙指,细细体味她千年不变的亘古温度。

在中国,观世音更像一位佑护民众平凡、伟大传奇女人,她不改的青春、美丽、端庄、慈祥在一代代人心中被崇敬。

她端坐在博物馆、寻常人家或庙宇堂上,也不管是在堂皇大殿还是犄角旮旯,她的微笑从未少过一分。即使身体被打成碎片,随着垃圾一道掩埋在深深的地下,她也笑着住在敬仰她的人心里。观世音玉指轻弹,弹出的不仅仅是善良幸福,也弹出人间最珍贵的息息繁衍。

山东,我姥姥的年代,人人心中都住着这样一位万能的观世音。姥姥家的房子外面是砖,里面是四处掉土的墙壁,这不妨碍她卧室的箱子上住着一位观音,她光洁明亮的手又白又细,和姥姥的一样漂亮。可是,她很悠闲,每天只管握着姥姥让我们给她寻来的新鲜柳枝。

姥姥的手却日日忙碌。深夜醒来姥姥还在油灯下做舅舅、大小姨们的棉衣,当然,我更盼望姥姥细长的手指挑出面团做一锅好吃的泥鳅饼子。姥姥临睡前总和观音娘娘聊天,有时说天气影响收成了,请她帮忙风调雨顺;有时说家里没钱了,请她让鸡多下几只蛋;就算出个门,姥姥都要去问问她。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回答姥姥的,但一定给过答案,因为姥姥煮出的第一碗饺子永远由她来品尝。

童年中什么都不做的观世音和什么都做的姥姥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这个疑惑没有答案。姥姥离开我们后,观世音被母亲收藏,她用层层红布裹好放进柜子前,我第一次摸了摸她的手指,冰凉,远不如姥姥的暖心。

在姥姥认定的观世音的世界里,手的表情是富饶,是惩罚,也是慈善。千手观音的手就是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手语,风电雷动的惊诧,温柔似水的浪漫。

从那时开始,认识一个人,我不由自主地去看他的手。手是一种性格,一种表情,能泄露出一个人生活最显著的痕迹。

中国女人的手一直都忙碌着,千年不变。从狩猎、剥皮、烧烤到纺织、计算机,无论在高庭深院儿还是写字楼都无一例外。

生活中修饰过的手指便成了类似项链的装饰品,这样的饰物自然是不能洗碗、揉面的,我欣赏这样的手,如一幅画儿美得惊心,但这样的美只能远远的观赏;我尊崇另一种美,那种美始终与手的功能相关,与生活的朴实紧密,即使时代变幻、科技飞跃,她们却从未更改,2000年来一如既往,那就是我的故乡东阿也是阿胶之乡的擦胶女的手。

阿胶女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擦胶女是简单中的简单,简单到单调,简单到千年重复一个动作,不变。

我断定,世间熬出的第一锅阿胶一定无人去擦,因为阿胶从饱腹到滋补足足论证了千年。在东阿家家垂柳、户户熬胶的生产工艺被世人窥到并被模仿后千年已过。擦胶女从阿胶被人带出东阿地域开始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擦胶劳作。细软的布,纤巧的手指,在女人虔诚的祷告中一块块阿胶被慰心的体温暖得晶莹剔透。擦抹是消毒功能与美观结合还是为了娇娘杨玉环的盛赞不得已的行为已不得而知,能够知道的是,从阿胶被贮存开始,就有了阿胶女擦胶的活计。

吃阿胶的太多,知道阿胶如何熬制的太少,阿胶女更是一个被省略掉的细节。东阿的阿胶女吹着黄河凌冽的寒风,一手擦着胶,一手织着布,桑木材释放的热量让阿胶女的心平静安宁,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直到今天。

握住阿胶女的手,各个细腻洁白,和姥姥的观音娘娘不同的是,她们的手有来自悠远历史的温度。

阿胶女没有化妆品,职业不允许她们有丝毫妆容,我想她们中一些爱美的一定心有委屈,但做了阿胶女阿胶补偿给她们的却是最天然、自然、纯净的补养;阿胶内服滋补,阿胶女却在抚摸一块块阿胶中通过皮肤渗透得以细润的滋养,不经意的渲染让她们的手各个肤若凝脂。

失去了雕琢的机会,得到的是通过劳动自然吸收的阿胶精华。一双手一个人生,东阿阿胶女的手托起的不仅仅是女性世界的健康美丽,还有自己厚重、丰美的人生和尊严。

阿胶女的手同圣母玛利亚的相比更具博爱,与观世音的相比更富责任。敬畏生命中最质朴、简单、原始的生存方式,信仰一双手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也许远比祷告和烧香更朴素坚定也更强大。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姥姥勤劳而又慈祥,她对“我们”以及“舅舅、大小姨们”的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好品质,这与本文主旨一致。
B.“手是一种性格一种表情,能泄露出个人生活最显著的痕迹”这句话是说,作者认为可以从一个人的手看出其经历。
C.文章后半部分对阿胶女的劳动场景进行了较为翔实的描写,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阿胶女辛勤劳动的赞美。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却耐人寻味,尤其是对圣母玛利亚、飞天、观音的手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引人深思。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标题为“阿胶女的手”,作者却用大量篇幅写了其他的手,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2019-04-14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毒舌男”叔本华

叔本华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绕不过三件事:一,创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二,诋毁女人;三,骂黑格尔。叔本华将对母亲的厌恶之情很不理智地上升到对天下所有女人的厌恶,在一次和女邻居的争吵中,他粗暴地将对方推倒,导致邻居致伤致残,法院判他给女邻居支付一辈子的生活费,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老妇死,重负释。”

叔本华非常讨厌黑格尔,叔本华到柏林大学当老师时,黑格尔正在柏林大学如日中天,他的哲学课不仅座位上坐满了人,过道上还站满了人。为了和黑格尔分庭抗礼,顺便证明下自己,叔本华很自负地将自己的课程排在和黑格尔同一时间段。于是乎,这样的场景就出现了:上课时隔壁黑格尔班上门庭若市门都快被挤坏了,这边叔本华班上冷冷清清两三个学生。叔本华彻彻底底沦为了黑格尔的手下败将。从此后,叔本华骂黑格尔就骂上了瘾。

叔本华30岁就写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写完后,他出门旅了个游,内心焦灼不安地等待着大家的赞美或是批评,可悲剧的是,竟然没人搭理他,他的书完全卖不出。其实,我知道有很多人喜欢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观,主要是他们太闲了,日子太平淡于是就有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可以去抱怨生活。除此之外,大家喜欢叔本华,是因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哲学书里没有康德学究式地概念,黑格尔的嗨涩文笔,斯宾诺莎的高深几何学方法,它风格清晣明了,偶尔还有个小幽默,全文都紧凑地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人生就是斗争,就是一部悲剧的苦难史!”

叔本华指出世界就是意志,所以它充满着痛苦和狰狞。意志即是欲望,欲望总是沟壑难填。欲望永远不能满足,意志永远是饥渴的意志。对于人生,痛苦就是基本刺激,而快乐无非是痛苦的暂时中断,如果你此刻没有被痛苦所包围,那很快无聊就会侵入。

如果你的痛苦比别人多,不是因为你感情丰富没事干悲天悯人,是因为你比别人聪明。草履虫不怎么痛苦,是因为它的感官系统还有待进化,而聪明人总是见多识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记忆力强,对感受的痛苦比一般人多,所以,天才其实最痛苦!

既然人生就是意志,意志就是斗争,意志就是痛苦,那如何消解痛苦,摆脱意志呢?叔本华提出了两条道路:一,通过艺术审美来暂时遗忘痛苦;二,通过理论和行动彻底摆脱痛苦。

尽管尼采和叔本华都认为人生就是悲剧,但二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样,叔本华付诸消灭意志,尼采付诸强化意志。

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就提倡理性,黑格尔将理性主义推向了极致。在讲究理性主义的西方哲学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甫一出场,根本得不到任何重视。然而,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人们的价值观幻灭了,理性主义灰飞烟灭,绝望和忧郁的唯意志论闪亮登场,叔本华在黑格尔死后不久,渐渐开始走红起来。

通过学习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斗争史,我们可以轻松的得出一个结论:想当大师,一定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充分条件是有一定的学问;必要条件是要活得长。

尽管叔本华的一生落落寡合神经敏感乖戾暴躁爱吵爱跳,不招人待见,可他在我心里,其实就是一个小孩,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一辈子缺的都是: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超高声望,叔本华十分不服气。他将自己的课程排在和黑格尔同一时间段,力图来与对方分庭抗礼,这说明叔本华很自信,甚至可以说自负。
B.作者在论说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时以草履虫来形象地阐述最低等的生命能感受到很小程度的痛苦,一个人越是有智慧,他的痛苦就越多。
C.已经30岁的叔本华创作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后出门旅游,内心焦灼不安地等待世人的赞美,而且他尖酸刻薄,争强好胜,从中可以看出叔本华本质上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
D.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而“唯意志论”的被世人认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密不可分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恰当的两项是
A.尼采和叔本华都认为人生就是悲剧,尼采通过强化意志来解决问题,而叔本华主张通过逃避来消解痛苦,摆脱意志。
B.本文作者从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斗争史中得出一个结论,想当大师必须要有学问且要活得长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有学问且寿命长就可以成为大师。
C.叔本华在女邻居死后,他说了那句著名的“老妇死,重负释”,说明了叔本华的自私和冷酷。
D.叔本华非常讨厌黑格尔,甚至骂黑格尔上瘾,原因是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地位如日中天无法打败。
E.张爱玲名言:“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可以形象化地阐释叔本华“唯意志论”中的一个观点“意志即欲望”。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叔本华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特点和内容。
2018-02-10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