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72622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具有写形、象形之历史传统。虽然文人画重写意简笔,但仍有写实工笔的意蕴存在于中国画的形式和精神之中,否则,中国画会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手法,而西方之古典写实方法在中国也会水土不服。无论是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教学与创作体系,还是周昌谷、方增先等人的新渐派人物画,都较为成功地将西方写实因素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推动中国画的现当代革新发展。如果中国画本身没有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韵染等方法,这种结合就没有基础,这种革新也就不会成功。

中国美学精神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先秦至汉魏美学,将诗歌、音乐和书法都看成是心灵意志和情感的表达。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虽然主形和重形,但是心志论和情感论美学精神对于绘画仍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理论上主要表现在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观照”,及南朝宗炳的“畅神"和谢赫的“气韵生动”等观念中,顾恺之、宗炳、谢赫都是著名画家,他们在强调写形、象形的同时,还注意到写形状物的精神表达,即更高的精神与心志内容的要求,就是要“写神”、“传神”,还要“畅神”,借以达到最高的美学标准“气韵生动”。

对“意”的表达也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苏轼进一步发展了士大夫画观即文人画观,强调以画达意,以诗适情,而到元代倪瓒,更鲜明地提出“聊以写胸中逸气”。此外在创作中,唐代王维提出水墨为最上。五代董源、巨然,到宋代文同、苏轼、米芾,再到元四家、吴门四家、清四王,水墨写意成为主要表现方法,写意自然成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中国画家和理论家辩证把握了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既强调写形,也强调传神;既强调写实,也强调表意。用南朝姚最《续画品》中的话叫“心师造化”。由于中国文人水墨画有写意特征,所以在20世纪初,当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被引入到中国时,林风眠等人开辟中西结合的另一道路,即将中国写意笔墨同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相结合,创造现代形态的新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象物写形及水墨写意的双面特征,既辩证地解决了创作中的主客体精神哲学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画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使中国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20世纪初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之中,中国画既能够吸纳西方古典写实和素描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水墨人物画,又能够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语言特征,创造新的现代艺术。

(摘编自陈池瑜《中国画的本质,写形兼写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没有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手法,与中国画的写实历史传统有关。
B.只要做到了以形“写神”、“传神”,以及“畅神”,就能够达到最高的美学标准“气韵生动”。
C.张彦远创立了文人画观,苏轼发展了文人画观,明元代倪瓒,这种观念表达得更加鲜明。
D.林风眠等人将中国画的写实和写意与西方现代主义结合,创造现代形态的新的中国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分析中国画写实和写意的传统入手,层层深入,论述中国画写形兼写意的本质。
B.文章在论述中国画的写意传统时,区分了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画家,论证条理清晰。
C.文章将中国画与西方的写实主义和西方现代艺术进行比较,突出中国画独有的特点。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重视论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如以徐悲鸿等名家为例,引用文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悲鸿等人能推动中国画的现当代革新,与中国画的写实传统和白描等方法有密切关系。
B.东晋顾恺之,以及南朝宗炳、谢赫的一些绘画观念,受到了心志论和情感论美学精神的影响。
C.王维、董源、米芾等画家在创作中重视水墨写意,促使写意成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D.因为中国画能将外来绘画因素融入创新中,所以中国画具有写形与写意两种内在特征。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换茬

刘正权

春酒还没吃完,春分就开始刨园子了。

园子里其实没啥可刨的,除了不包心的白菜就是菠菜,小青菜也有,不过都像纽扣似的扣在地上,春寒刚过,还没来得及舒展叶片。

春分是对那畦老韭菜动上了心思,二贵跟在春分身后,不情不愿的。二贵说:“春捂秋冻,园子的菜刚缓过劲儿,还得在土里再捂捂才好!”春分白一眼二贵,就没好话还嘴了:“是你自己想捂酒杯子才对吧?”春捂秋冻是说气候和穿着上的事呢,跟园田无关。

春分把锹递给二贵,说:“你把韭菜给全挖出来,我把根分一分,去掉老根老系,选那壮实的,芽旺的,重新排!”

“排”是“栽”的意思,韭菜根小,得一丛一丛排一起,挤着长,那长相才欢实。

二贵还是不想动锹,就扯由头说:“小刚来电话了!”二贵知道春分最惦记小刚,年前一听说他打工不回家过年,连腊货都少备了一半。

春分这回却没把宝贝儿子的电话当宝,只淡淡“嗯”了一声,接着说:“哪天他不来一回电话?”二贵只好怏怏下了锹,气不顺使劲就大,一锹翻起一大丛韭菜根来。春分弯下腰,拎起那丛韭菜,用铲子敲散土,把韭菜一根一根理开,剪去根须,往一边放,准备待会排。

二贵撇了下嘴说:“好端端地长土里,非得挖出来再排进去,当是移栽油菜,能增产啊!”

春分不吭气,她知道二贵有情绪,男人的德行得顺了毛摸,惹急了免不了鸡飞狗跳的。

二贵又嘟哝:“小刚说,去年形势就不怎么好,那个厂今年怕待不下去了!”

春分说:“是吗?换个厂也好。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儿子想换新环境跟这韭菜地换茬不也一样吗?”一茬一茬剪得齐齐整整的韭菜根带着芽就在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话中重新排进了土。

小刚的电话又来了。这次是打给春分的,小刚说:“娘,我联系了个新厂。新厂离市区远,我不想在厂里往,条件差!”

春分冷了口气说:“那你回来住吧,家里条件不差,有爹有娘侍候着!”小刚没了声音,挂了电话,小刚听出娘是话里有话。二贵说:“你咋这样跟孩子说话呢?”春分说:“出门在外就要吃得苦,不然啥能耐也不会长!”

二贵还要说话,春分说:“你忘了去年那畦萝卜啊!”二贵就想起来了,去年入秋时,他把一车鸡粪全撒到那畦萝卜地里,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

“莫非你也想儿子出去几年成个空心萝卜回来?”春分又白了一眼二贵,二贵悻悻地闭了嘴。

反正春酒是没得吃了,二贵干脆一甩外套,说:“做就做个够,顺手把那行葱也给分了吧!”二贵知道眼下分葱还早了点,故意拿话挤对春分。

哪知春分一拍手,说:“我正想说呢,这几天听了天气预报,说一周内温度回升,分葱正是时候呢!”

二贵懊恼地拍了一下脑门,咋睁着眼往枪口上撞呢。二贵毕竟不是懒人,一旦干顺了手,就觉得眼里的活都该干。当春分还在排葱时,二贵抽空回了趟家。春分以为二贵口渴了回去喝茶,没曾想二贵却从屋里拎了水桶和瓢来,他是给韭菜浇定根水呢。

二贵三两瓢就把韭菜地浇了,又气喘吁吁拎了桶要浇刚分好的葱。

春分手一伸:“别添乱,这葱不能浇的!”

二贵很奇怪:“咋啦,韭菜能浇,葱不能浇?”

春分说:“那韭菜是老根,水分少,老根扎进新土,得定根,让芽吸收水分往上长,这葱就不一样。”

“这葱就不一样啊?”二贵没想到,种个菜还那么多学问。

“葱白里水分多,你就是挖起来放一边剪掉叶,过三五天它也会从里面长出新叶的!”春分说。二贵一想也是的,放久了的蒜啊葱啊还真是这么回事,能从里面长出新叶。

“还有一宗你不晓得,”春分停了一下又说,“这刚分的葱得等上面的叶给太阳晒破叶管,新叶才能钻出来,有时候,环境恶劣点也未必是坏事。”

“万物有万物的活法呢!”二贵感叹说。

“所以啊!”春分意味深长看一眼二贵,“我先前才会那样给小刚说话。”

二贵放下水桶,憨憨地笑,说:“我咋就没想到刚才你是给小刚换茬呢!”

“你啊,吃春酒吃昏了头,只晓得换酒的茬,哪记得换人的茬!”

春分说完扛起锹,大步跨过那畦菜地。

一阵风吹过,新排的韭菜和葱苗舒伸开来,一片新绿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贵以“春捂秋冻”作为自己不愿刨园子的借口,而春分则以“你自己想捂酒杯子”奚落二贵,使他无言以对,只得跟着春分去干活。
B.小说的语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男人的德行得顺了毛摸”“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等。
C.小说对小刚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刻画出了一个见异思迁、不肯吃苦的年轻人形象,对母亲春分这个人物的塑造起到了衬托作用。
D.小说标题“换茬”意蕴丰富:既指给庄稼地换茬,“地不换茬不长”,又指给人换茬,支持小刚换新环境,并让小刚吃苦以免成为“空心萝卜”。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春分的形象特点。
3.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019-06-21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就是蒿类植物。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种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四年后,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关于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委员会认为,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到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正如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了耐药性,使得如何发明青蒿素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这是我国开展“523”项目背后的残酷事实。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实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中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这为成功发现青蒿素打下了基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她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B.屠呦呦吃苦耐劳、竭尽心力。她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
C.屠呦呦实事求是,维护权益。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D.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3.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而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2020-04-15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山水,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辛弃疾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在古代,人们触目所及,都是自然的美,与山水共情,把自我寄寓其中,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虫灾、早涝、瘟疫等也是史不绝书,“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这段著名诗句,就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大自然从消极方面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灾害性的压迫与伤害。当人类的力量尚未达到足以抗衡大自然所带来的困境,自身生命时刻受到严重威胁时,美丽动人的“绿水青山”,不照样是“枉自多”吗?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观。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凭借科学技术的现代革命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魔鬼似的奔涌,而且导致人对大自然态度的深刻变化。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征服,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打开了无尽的宝藏。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避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尽管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它却体制性地忽略了自然承受能力的限度。这种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是“金山银山”的堆积,另一方面则是绿水青山的消遁,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金山银山”的背后是剩水残山,甚至是恶水穷山,毒水污山,最终不得不失去赖以栖息的家园,人类在强调自然是可以随意开采和占有的“金山银山”时,同自然界的关系便不再是和谐共生,而是相互异化。

在当代,我们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折,当我们从工业文明带来的消极的、可怖的后果中猛然惊醒之时,保护自然、修复生态就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我们不但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还要实现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的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和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其本质在于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其现实表现则是既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金山银山”的物质保障;又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以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

(选自光明日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2018年6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文明时代,虽然人们与自然之间关系密切,但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联系。
B.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屈服于大自然的命运有可能发生变化。
C.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一味追求金山银山,导致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发生深刻变化,绿水青山逐渐消遁。
D.当下,我们应当吸取工业文明时代对待绿水青山的教训,力保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结构上是分总关系,三个分论点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不同时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
B.第一段引用辛弃疾的诗词,说明在农业文明时代,自然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
C.第二段运用正反事例对比论证,强调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不同,带来的后果也不一样。
D.文章第三段引用十九大报告中的原话,告诉我们我国已经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亲近自然,自然为我们提供生存环境,但是自然灾害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B.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又打破了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
C.不能把绿水青山看成可以开采或占有的“金山银山”,否则,人类与自然界便不再和谐共生。
D.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所以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2019-05-10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