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75524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道统”“治统”的话中可见一斑。
B.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C.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可以说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D.历代帝王注重的不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而是其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诠释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B.文章第三段分析指出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和“新治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C.文章逐层递进地分析论证了“道统”“治统”是阻碍中国现代转型的原因。
D.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真正终结了 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两者均是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共享单车经济社会影响报告》(简称《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在2017年为全社会带来2213亿元的经济社会影响,拉动就业39万人次,拉动信息消费新增长101亿元。

《报告》指出,2017年共享单车节约汽油141万吨,相当于2017年全国汽油产量的1%,节约能源使用成本124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22万吨,减少PM2.5排放量322万吨,共节约大气污染治理成本16亿元。

共享单车在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方西也颇具成效。2017年,共享单车共减少4亿小时拥堵时同,相当于24万人一年的工作量;节约161亿元拥堵成本;接近18个水立方的建设费用;带动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传统产业222亿元。

交通运输部表示,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当然也需要规范。针对共享单车押金的进一步监管,交通部已经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开展了调研,制定了初步的政策文件,也征求了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和部分城市管理部门的意见,不久将会按照程序发布和落实。

(摘编自2018年2月8日《北京晨报》)

共享出行服务模式对比

共享单车专车/快车拼车/顺风车分时租赁
使用场景短途出行中/长途中/长途中/长途
使用习惯公交、地铁站往返办公楼、居住地通勤、商务通勤通勤、用车需求
价位0.5元起高档/平价平价/便宜昂贵
服务

--

服务优、乘车环境好一般--
归还方式合理区域内灵活停放定点归还
用户规模超过2000万人8000万—1亿人8000万—1亿人50万—100万人
特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应用场景广泛、主流移动出行模式用户覆盖较低

材料二:

2017年,共享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峰。除了共享单车之外,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新兴项目也都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注意,并接连获得融资。ZHO共享纸巾就是其中一家存活下来,而且发展非常不错的企业之一。从生活小物“纸巾”切入的ZHO共享纸巾平台于2017年8月21日对外宣布完成500万元首轮融资。接下来的几个月里,ZHO共享纸巾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与中顺洁柔、中国移动达成战略合作,铺设的共享智能设备也从全国的150多个城市发展到300个城市,设备将近6万台,每天出纸量达到200万包。

ZHO共享纸巾从技术上不断探索、升级,扫码搜索、智能推送、竞价排名、精准匹配等功能纷纷上线,通过系列技术升级,既方便了市民使用共享机的行为习惯,让有需求的人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也让企业用少量投入就可以获得大量潜在客户、有效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这也为ZHO共享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2018年2月8日新华网)

材料三:

从2017年6月至今,短短8个月的时间,加上此次倒闭的1号单车,已经有7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可谓“前赴后继”。诚如当初的网约车大战,在共享经济热潮中,为了生存下去,除了能够有雄厚的资金的支撑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活跃用户,从而成为下一轮融资的谈资以及未来盈利的基准。当下的大多数共享企业都在赔本赚吆喝,用着投资人的钱在争夺用户,在市场上发声。不过,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不合理的操作运营,在2017年下半年,数十家投身共享经济的企业宣布倒闭停止运营,尤其是共享单车,更是成为了倒闭潮中的重灾区,还引发了用户对于共享产物的信任危机。

(摘编自2018年2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1.下列关于共享经济相关情况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在2017年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淘汰整合的过程,出现了倒闭潮。
B.共享单车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活力,其自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C.共享单车价位低、停放灵活,已成为城市交通生态的重要一环。
D.共享单车作为新兴业态,它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大于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大量列举权威数据有较强真实性,材料二只举了一个成功样本,缺乏可信度。
B.共享单车倒闭潮的出现恰恰说明政府对这一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还不够。
C.如果投身共享经济的企业大量倒闭,就可能引发人们对其他共享经济产物的质疑。
D.共享经济只有不断进行技术探索、模式创新才能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稳定的市场增长点。
E.专车、快车、拼车、顺风车等非共享出行服务因应用场景广泛,已成为主流移动出行模式。
3.共享单车的发展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8-03-07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定要留个天井

明前茶

①建筑设计师王澍应邀替洞桥文村的村民做乡村老屋改造时,明确提出来:要我改造可以,房子需要留一个天井,最小十平米就够。屋主要签字保证,以后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在天井上方加盖屋顶,把天井搞成家里的杂物间。

②眼巴巴等着改建的农民很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杭州城里一个平方的地价都在10万元以上了,浙江乡下的宅基地也越来越金贵,空出十平米的正方天井不用,从上到下将少三个小房间,无论是自住还是改建成乡村客栈,都是多么不合算的事。

③然而王澍坚持要这么做。甚至为了说服固执的村民,他跟当地乡镇政府反复协商,希望天井的面积可以不算在宅基地里,以取得屋主的支持。

④天井为什么这么重要?王澍一个字也没有提。他只是说,改造之后,这是一个望天之眼,你们自然会喜欢坐在那里。

⑤他估量得没错。这是一个下接地气、上达天光云影的空间。天井多用小青砖密实铺地,青砖的缝隙里,□□□□□□□□□□□□□□□□□□□□□□□□。祖母会掐下金银花的花蕾,给小孩子泡花茶解暑。

⑥天井是晾晒的地方,是全家人架好小饭桌吃晚饭的地方,是泼水乘凉,分享故事与冰西瓜的地方,是小孩子躲猫猫的地方,是验证一个大家庭开枝散叶又彼此紧密联络的地方。

⑦在一个人人紧盯手机屏幕的“宅”时代,如果没有天井,无论是投宿的旅人,还是忙于待客的乡民,几乎没有谁会从屋里出来,与其他人聊天喝酒的。每个人都活得形单影只,就像一座关门闭窗很久的老房子,黑黝黝地散发出霉气。幸而有天井招呼我们:开窗看看今晚的月光吧,你闻得见此刻种在天井里的晚饭花,发出了如此泼辣的香气吗?

⑧朝向天井的窗悄然推开了,你会惊讶地发现,月光照临天井后,也是一寸寸挪移的。一过夜里 点,月光突然不再像霜雪一样单薄寡冷,它有了湿润之气,有了融融暖意。它投下的所有暗影,假山、树冠、竹梢、水缸,似乎深藏着心事与秘密,深浓无比,闪闪发光。

⑨露水下来了,在这样的诱惑场景下,还没有睡去的人,向素昧平生的旅伴,说起那些自以为像沉船一样永不见天日的秘密。

⑩此时,月亮如偌大的铜镜一样照临天井,它好像照耀着全世界,又好像只莅临这方天井,照拂着天井中尚未睡去的两三个人。

1.结合下面的两幅天井的图片,根据你的想象,在第五段空格处补写一段描写式的文字。做到前后文意连贯,描写有声、有色、有味,不少于70字。

2.作者认为“天井”在我们生活中是一个富有意味的场所。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这意味。
3.赏析第八段中划线的句子。
4.建筑师王澍认为改造之后,“天井”会是一个“望天之眼”,老舍先生在散文《想北平》中认为北平之所以好,是“它处处有空儿”。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悟。
2019-11-18更新 | 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一部中华文化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如积土为山,汇河成海。在中华文化史上,不同时代各有特色和高峰,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各个时代都有各自作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和传世经典文本。至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代表自己时代性的文化珍品。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无创造性,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源远,还要流长;不仅要根深,还要叶茂;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能否保存,能否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摘编自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非物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它多角度体现了中华智慧的全面、丰富。
B.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集中体现了思想家的智慧和上天启示于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化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而是有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
D.北非、西亚等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启示人们: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只会导致国运衰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两个角度,阐释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中心。
B.第二段阐释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关注现实与当下。
C.第三段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证等论证方法,阐释了中华文化具有超越“小我”的特性。
D.作者第四段指出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独有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
B.传统中华文化是人的文化,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世俗情怀,无关来世。
C.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想发挥泽被后人的作用,离不开后人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D.一个国家仅有文化遗产,不能创造与时代相符的当代文化,也不会有自信的文化底气。
2018-02-09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