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23801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激活拒绝令一事,让自主创新的议题备受关注。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也让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如果说芯片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世界的硬件神经中枢,操作系统则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作为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十分重要。有了操作系统,冰冷的机器才有生命,人们才有机会赋予其更多功能。长期倡导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倪光南院士做过比喻,操作系统就好像地基,应用程序就好像地基上的房子。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小到一台电脑、大到一个网络的开关键,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所有的用户信息和操作行为。因此,操作系统事关信息技术竞争力,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Windows系统一样供广大用户使用,是我国科技人员的夙愿。经过刻苦攻关,我们取得了包括银河麒麟、普华操作系统等在内的一部分成果。不过,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超乎想象。以Windows系统为例,有人甚至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来形容其研发工程之庞大。而且,Windows还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每一次升级也耗费了不少成本。

然而,一款操作系统的成功,蕴藏着巨大价值。它能构建起一个包括硬件开发者、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在内的上下游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围绕操作系统形成生态圈。同时,这也为后来者构筑了壁垒:即使研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也很难再去改变既有格局。正如有人说的,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否则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奋力自主创新、实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当年王选院士立足创新前沿,自主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铅字印刷行业,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回溯改革开放40年,正因唱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我们才创造出网络大国、科技大国的气象,也才拥有了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进发的底气。今天,我们亟须开启新一轮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浪潮,让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不再有卡脖子的隐忧。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余建斌《开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浪潮》,《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让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B.操作系统是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它能让冰冷的机器有“生命”。
C.芯片是计算机的硬件“神经中枢”,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
D.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用户的所有信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兴事件”引出“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话题,然后从研发的重要性、难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二段通过倪光南的比喻,阐明了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C.第三段采用喻证法,指出Windows系统研发工程庞大,升级需要耗费许多成本,论证了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很大。
D.文章结尾深化中心强调我国要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持之以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我国科技人员一直想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供广大用户使用,经过刻苦攻关,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
B.一款成功的操作系统能构建起一个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后来者很难改变既有格局,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
C.回溯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之所以成为网络大国和科技强国,是因为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D.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必须解决在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文学的“粥化”
①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进行创作的。
②敦氏兄弟这两句诗,“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举家食粥,也许有诗人的夸张,有酒可赊,说明还不到断顿的程度。但曹雪芹晚年的艰难,是确凿无疑的。
③喝粥的人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真让我们吃干饭的人羡煞愧煞。
④于是我相信,粥与文学或许有些因缘。郑板桥在山东做官的时候,给他家人写信,就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可见他是对粥比较了解的文人。苏东坡在《大风留金山两日》写过“半夜不眠听粥鼓”,描写了寺庙里的和尚,是怎样等待着天亮以后的这顿粥的。因为和尚没有晚餐这一说,连做梦也惦着那碗热烫的稀粥。
⑤食粥,可分主动与被动两类。主动食粥者多半系快活之人,为使食物更滋润地进入肚子,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考虑到肠胃的消化能力实际需要,才喝粥的。这时候,粥是辅助食品,不唱主角。一旦粥挑了大梁,那就成了被动食粥,非喝不可,不喝不行,粥稀得可以照见人影,喝的人通常就不快活,或很不快活了。所以,饥饿只能产生现实主义,如曹雪芹,而吃饱了以后的作家,如当下你我之辈混迹于文坛者,只能写出打呃文学,大概也不是什么妄言。
⑥虽然粥和饭成分相同,但形式颇异,一为流体,一为非流体,区别在于水和米的比例上。由此可见粥的最大特点就是水分比较多,而干物质比较少。粥可以填满胃部,但不耐久,两泡尿一撒,就饥肠辘辘了。在文学范畴里,凡兑水太多,言之无物者;凡米粒甚寡,内容空洞者;凡文字游戏,华而不实者;凡思想浅薄,识见鄙陋者;凡前车后辙,老调重弹者;凡鸡零狗碎,茶杯风波者;凡无病呻吟,感情廉价者;凡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者……[1]这些当代文坛屡见不鲜的现象,大概都可称之为文学的“粥化”危机。
⑦社会需要货真价实的精神食粮,读者需要结结实实的文学营养,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
⑧但是,不幸的是,在当下物质第一的世界里,那些自以为是永垂青史的大师级作家,那些自以为是千古绝唱的了不起作品,之所以愈来愈不堪入目,愈来愈被人不以为然,就是由于他愈来愈多地兑进太多的水,而愈来愈少地放进米粒。若是减去那些大家看腻了的老套路、变换不出新花样的性描写、令人恶心的陈词滥调,和大家都能猜想到的情节、故事、结局,就实在没什么干货了。文学出现了“粥化”现象,十之八九,是由于作家的那块地里,打不出几粒粮食的缘故。[2]
⑨如今,把煮粥的办法运用到文学上来,几乎成为作家的手段:本是短篇,硬拉扯成为中篇;本是中篇,拼命兑水,扩充膨胀,以长篇面貌出现。一部作品叫好以后,跟着拷贝出若干同类项的复制品,影视剧取得成功以后,立马一鸡两吃,长篇小说跟着上市。在经济效益上,也许能有可观的收入,但读起来,就很不舒服了。因为往粥里掺的是水,至少不硌牙;可是往小说里掺的东西,味同嚼蜡,那就令人反胃了。说不定还会混入一点三聚氰胺,那可就害人了。
⑩“粥”字若没有其中的“米”字,就是“弱”。因此,弱化的作家,写出粥化的文学,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让读者喝这样光灌大肚的粥,实在是有愧于掏钱买书的读者。其实,文学作品,有多少米,做多少饭,绝不拼命兑水,属于职业道德。《红楼梦》里有一回说到给贾母开饭,竟无法多出一碗来给别人吃,于是从贾母嘴里,便说了那句“可着头做帽子”的成语——这对作家来讲,倒是至理名言。
(有删减)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2.文章第⑥段和第⑧段两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概括。
3.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当下文学“粥化”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

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懂。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

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

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

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

⑥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这样的争论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后定然会以争论者们相互交恶,彼此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告终。

   

图1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

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

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

⑩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者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如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者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选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素养良好的公众的舆论会影响公共说理的方式,避免双方越说越僵。
B.论辩式说理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导致了越说越僵的极端结局。
C.图尔敏论证模式和形式逻辑论证是两种不同的说理方式,前者注重听众,后者重视自身说理结构。
D.在公共说理中,说理结果的输赢不成为衡量说理成功与否的标准。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尔敏模式中,说理一方要做好被对方质疑的准备,同时也可以质疑诘问对方,以此说服第三方。
B.第6段中,中苏两党论战的例子可以用“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现状采取打动学生的说理策略,学生深受鼓舞”这一例子来替代。
C.第9段中,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改善微博等平台的叫骂、网暴等不良风气需要提高微博用户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根据文意,以下情况最符合良好“公共说理”特征的是(     
A.网络上争论双方各自利用炒作造谣博得公众同情,以图获得舆论支持。
B.《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批评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几个方面—一解释,并结合现实和历史典故阐述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C.鲁大海来周家要求周朴园答应工人条件,痛骂周朴园恶行,结果被周朴园命令仆人拉下去。
D.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4.若将以下段落插入原文中,穿插在哪两段之间最恰当?为什么?

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在充满分歧的政治世界中,公民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各方不愿或无法放弃各自的利益,仍然会无法说服对方。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


穿插在:________
a.④和⑤段之间       b.⑥和⑦段之间       c.⑦和⑧段之间       d.⑧和⑨段之间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一一比对“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的六个要素,对下列言论进行评析。

在《圣经》中,龙被描述为撒旦、魔鬼的化身,是邪恶暴力的象征,中国人崇拜“龙”,背后必定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2023-10-23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以“经”为境界导引。何为“经”?“经”是作为常道而言的,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古代称合乎常道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为经书,有“六经”“五经”之说。首先,传统文论以“经”为学术经验与学术资源,促发、促进了自身的生成。传统文论的第一批话语来源于“经”,如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本是“典乐”“教胄子”的一个环节,符合“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总体目标。在传统文论中,经学的“诗言志”实现了转换,成为诗的性质的明确表达,故朱自清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正是有着这样的切换或转化,立足于经学的美刺、观风与观志、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三不朽、修辞立其诚等等,传统文论才能以此为核心形成自己的范畴体系、话语体系,体现了对“道”的追求的积极意义。

其次,传统文论以“经”为文体起源,“文”的载体——文体——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尚书》中作为语言行为动作的“谟、训、诰、誓、命”成为文体的早期命名。故传统文论有文体“源于五经”之说。

以“经”的话语论“文”,转化是关键,有时是直接切换,有时运用“断章取义”的方法,把它们从经学系统中抽绎、抽象出来,于是成为学术的公共话语。传统文论从经学中截取命题,并不拘泥于原义,而是创造性地解读,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开放性,实现了某一时代的“当代化”。经学的学术经验给予传统文论的榜样作用,或在精神方面,或在制度方面,或在形式方面,毕竟经学是传统学问的领导学科,经学批评的方法被传统文论袭用,是可以想见的。

经学典籍是因孔子的删述而生成的,孔子以删述整理前代典籍而建立了经学,这种删述整理其实是一种“批评”,是经学成熟的标志。诸经又在批评进程中突出了“道”的具体意义,批评显示了经学的特点,批评的作用在于令经学深入人心并能够被准确接受。传统文论的批评意识就是比照经学批评的影响而形成的。

孔子早有作品批评的实践,对经学典籍的批评,本身就成为传统文论的第一批成果,既是经学批评,也是文学批评。比照经学批评的实践,由先秦时期多为观念的提出,发展到对作家、作品、文体等的具体评述,如王充论文人、论辞赋、论夸张等的作品《论衡》,已完全是文学批评了。

汉代文论是所谓“言以经立”,“经”最能体现“道”,传统文论以“道”为导引,要求自身所做的一切都是对“道”的追求,以此奠定了实现更高视野、更高境界的基础。虽然“文以明道”或有“重道轻文”之嫌,但强调文章对“道”的追求,提倡文学应该有宏大视野,进行宏大叙事,关注时代精神,“文章者经国之大业”意也在此。而且,传统文论在实施具体的文学评论及论述具体的文学问题时,也常常喜欢追寻文学的终极存在原因与终极价值,期望以此作为对文学终极之“道”的解释。传统文论追根究底的魅力在于以一种穷尽性的研究态势,让人感到其问题的答案是普遍的、永恒的、最终的、全面的,于是增强了说服力。传统文论对文学作品之家国情怀的褒扬、民生疾苦的关切、阳刚正义的鼓动等,都体现了对“道”的追求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胡大雷《传统文论的境界》)

材料二:

20世纪初,王国维撰《人间词话》标榜“境界”(“意境”)。他称,“词以境界为最上”“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王国维将其所倡“境界”和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放在一个层面上,探论诗词本体,包含了两个误解。其一,严羽固然主张作诗要从兴趣出发,推崇“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但严羽论诗并不以“兴趣”为本,而是以“气象”为本。他称,“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王国维忽视严羽的气象论且否定其兴趣说,是误解而做的针对。其二,王国维以“境界”指称诗词作品整体。所谓“有写境,有造境”“有有我之境,有无的针对。其二,王国维以“境界”指称诗词作品整体。所谓“有写境,有造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即从诗词作品整体做判断。与“境界”不同,“神韵”不是对诗词整体做判断,而是指诗词内在的,亦即形而上的美学特质和感染力。王国维以“境界”否定或取代“神韵”,也是误解而做的针对。

20世纪初,王国维基于误解而对“兴趣”和“神韵”排斥,并且标榜“境界”(“意境”)为诗词之本,开启了后世学者对“境界”(“意境”)的过度推崇。百年来的中国诗学研究,在将“境界”(“意境”)作为诗学本体加以核心化,并以之为囊括中国诗学理论的最高范畴作体系化建构的同时,极大限度地忽视并排斥了风骨、气象和神韵三个更为根本且更具传统意蕴的诗学范畴的研究。在经历曲折之后,我们应当依据尊重历史的原则,重新探讨中国诗学本体。中国诗学本体,不是一个静态的完成之物,而是一个历史运动之物。从风骨奠基,经气象深化,到神韵定型,这是中国诗学本体建构的文脉深厚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肖鹰《从风骨到神韵:再探中国诗学之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论是由合乎常道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经”导引而生成的,传统文论的第一批话语也来源于此。
B.传统文论有文体“源于五经”之说,其从经学中截取命题,并创造性地解读,使这些命题实现了某一时代的“当代化”。
C.传统文论在进行文学评论时,喜欢追寻文学的终极存在原因与终极价值,因而其答案也是永恒的、最终的。
D.王国维认为“文学之工与不工”要看意境的有无及其深浅,这个排斥了风骨、气象和神韵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认为经学的“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因为“诗言志”明确表达了诗的性质。
B.以“经”的话语论“文”,转化是关键;而经学的学术经验给予传统文论多方面的榜样作用。
C.孔子对经学典籍的批评还主要是经学批评,而王充有具体评述的《论衡》已完全是文学批评。
D.王国维倡导“境界”并标榜其为诗词之本,而否定“兴趣”“神韵”,这是因误解而做的针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B.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论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C.曹雪芹自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D.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材料二为什么认为中国诗学本体要重新探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中感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陆游对诸葛亮的《出师表》评价很高。请结合相关诗文和材料一,简要分析陆游推崇《出师表》的原因。
2022-12-12更新 | 1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