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科学精神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1-02-24 2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冲突与困惑。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了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的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2018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③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④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摘编自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是持续的。
B.当前人们生活中的冲突与困惑,都是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起的。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通过科技手段把严肃的面孔转化为动态的影像的文化产品。
D.我国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只能依赖进口,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时,由表及里,重在分析问题并能联系当前现实。
B.文章前两段主要论述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正面论证;第③段是反面论证。
C.文章举例典型,论证有力,如第①段举三个不同时代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D.文章第③段先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存在很多不足,然后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可以支持文化发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得到提升。
B.当前,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已发生改变,一些流行文化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已完全不同。
C.使用现代科技焕发历史文化的生机,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样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D.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虽成就巨大,但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措施。
2021-02-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科学精神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激活拒绝令一事,让自主创新的议题备受关注。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也让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如果说芯片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世界的硬件神经中枢,操作系统则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作为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十分重要。有了操作系统,冰冷的机器才有生命,人们才有机会赋予其更多功能。长期倡导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倪光南院士做过比喻,操作系统就好像地基,应用程序就好像地基上的房子。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小到一台电脑、大到一个网络的开关键,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所有的用户信息和操作行为。因此,操作系统事关信息技术竞争力,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Windows系统一样供广大用户使用,是我国科技人员的夙愿。经过刻苦攻关,我们取得了包括银河麒麟、普华操作系统等在内的一部分成果。不过,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超乎想象。以Windows系统为例,有人甚至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来形容其研发工程之庞大。而且,Windows还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每一次升级也耗费了不少成本。

然而,一款操作系统的成功,蕴藏着巨大价值。它能构建起一个包括硬件开发者、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在内的上下游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围绕操作系统形成生态圈。同时,这也为后来者构筑了壁垒:即使研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也很难再去改变既有格局。正如有人说的,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否则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奋力自主创新、实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当年王选院士立足创新前沿,自主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铅字印刷行业,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回溯改革开放40年,正因唱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我们才创造出网络大国、科技大国的气象,也才拥有了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进发的底气。今天,我们亟须开启新一轮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浪潮,让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不再有卡脖子的隐忧。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余建斌《开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浪潮》,《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让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B.操作系统是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它能让冰冷的机器有“生命”。
C.芯片是计算机的硬件“神经中枢”,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
D.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用户的所有信息。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兴事件”引出“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话题,然后从研发的重要性、难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二段通过倪光南的比喻,阐明了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C.第三段采用喻证法,指出Windows系统研发工程庞大,升级需要耗费许多成本,论证了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很大。
D.文章结尾深化中心强调我国要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持之以恒。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我国科技人员一直想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供广大用户使用,经过刻苦攻关,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
B.一款成功的操作系统能构建起一个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后来者很难改变既有格局,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
C.回溯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之所以成为网络大国和科技强国,是因为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D.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必须解决在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阮雪榆祖籍广东中山,出生在上海静安寺路一幢幽静的别墅内,时值日军侵占我国山海关,山海关又名榆关,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关耻辱之意。

阮雪榆高一时转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这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站,著名的教育家、时任南洋模范中学教师的赵宪初教授他三角课程,赵老师的严格教风使阮雪榆终身受益。1950年,阮雪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大学期间,他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庄礼庭教授。庄教授不仅在业务上对其严格要求,更在生活上、思想上对其关怀备至。阮雪榆一直心存感激,他说:我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都得益于庄礼庭教授的指导。

1959年,阮雪榆开始冷挤压技术方面的研究。趁热打铁是锻造的基本概念,但这种工艺费时费力,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质量难以提高。阮雪榆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他能反其道而行之,用趁冷打铁的冷锻技术(冷挤压技术),使产品加工不仅省时、省力、省料,而且质量也大大提高。阮雪榆凭借扎实的机械学、力学、材料学等基本知识,成功地在有色金属冷锻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冷挤压工艺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阮雪榆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为了《冷挤压技术》上的一个图案,他还被列为现行反革命。1969年,阮雪榆被列为控制使用对象后,才有机会继续研究冷挤压技术并使它应用于工业生产。尽管受到控制,阮雪榆还是不顾当时的恶劣环境,将这项新技术应用在轻工、机械、航空、兵器等生产上。

他与他的学生们先后在国内研究成功各种黑色金属、奥氏体不锈钢、合金钢、高温合金等材料的冷挤压和温热挤压工艺40余项,不仅大幅度节约了原材料,而且成十倍甚至数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冷挤压技术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由于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阮雪榆被国内同行专家推崇为中国的冷挤压技术之父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一旦认准了方向,下定决心,就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这是阮雪榆最大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当国内纷纷效法从事冷挤压技术时,阮雪榆就预见到模具技术在我国潜在的生命力,及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模具技术的开发上来。1983年,他在上海交大、二轻局和上海市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

阮雪榆紧紧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他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办所方针,根据工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将工作重心放在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课题上。建所的头四年,就在国内首创了冰箱压缩机曲轴的冷锻新工艺,洗衣机制动轴温锻新技术。使模具所成为一个学科较为齐全,梯队结构合理,始终占据国内塑性加工、模具技术发展制高点的科研、教学、生产的联合实体。

经过多年的探索,阮雪榆创建的研究所,不仅成为一个一流大学的科研开发基地、技术转移基地,还成为一个一流大学高科技的教学基地。学生可以用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从事学习、研究。

作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术专家,阮雪榆还拿出个人积蓄,帮助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的学习生涯。他的这番义举深深感动了全系学生和教职员工。同时他还在西安交通大学设立庄礼庭奖学金,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同时缅怀他的恩师庄礼庭教授。

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做常人不能做的事。这是阮雪榆的座右铭,正是凭着这种信心和毅力,阮雪榆不断探索和追求,实践着一次又一次更高的飞跃。

(摘编自《今天,告别我国的冷挤压技术之父》)

7.下列不属于阮雪榆成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取名“雪榆”,寄寓雪榆关耻辱之意。
B.一生遇到两位良师,赵宪初、庄礼庭。
C.有着扎实的机械学、力学、材料学等基本知识。
D.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往无前地走下去的勇气。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趁热打铁”工艺费时费力,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质量难以提高,阮雪榆创造的“趁冷打铁”的冷锻技术解决了以上难题。
B.阮雪榆在有色金属冷锻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因此他被国内同行专家推崇为中国的“冷挤压技术之父”。
C.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阮雪榆依然坚持继续研究冷挤压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轻工、航空等生产上。
D.阮雪榆一生创造了多个首次,如在国内首创冰箱压缩机曲轴的冷锻新工艺和洗衣机制动轴温锻新技术,他还是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9.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阮雪榆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021-02-2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科学精神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划破这个寂静的冬晨。来自世界各地的吕门弟子和东南大学师生代表等千余人,齐聚南京市殡仪馆,为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的吕志涛送行。

②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自发前来送行的人们排成一条长龙。2017年1月11日,常年疾病缠身的吕志涛永远合上了双眼,走完了80年的人生路。临走前,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一支钢笔,枕边几张散落的稿纸上,凌乱地记录着对学生论文的修改意见和对学科建设的一些随想。

③1965年,吕志涛研究生毕业,因品学兼优,当时系主任兼研究生导师徐百川建议他留校任教。

④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⑤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他把自己的半生光阴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将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人生得此恩师,足矣!孟少平跟随吕志涛35年,恩师诚朴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孟少平说,读研时他的某项课题国内外研究很少,参考资料难寻,花了很长时间只查找到一位俄罗斯学者的文章,通篇俄文,他实在看不懂,只能前去请教恩师。当时先生还在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本以为他只会告诉我文章的核心内容,没想到他却熬了两个通宵把论文翻译出来。回忆起当时拿到翻译的论文的情景,孟少平双目濡湿。如今,已身为博导的孟少平遇到难题时,还是会忍不住求助恩师,只是,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里再无那道熟悉的身影。

⑦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1989年意外骨折后,他因为放心不下学生,便把课堂搬到了家里。一米宽的过道里摆放着数十张小马扎,无法站立的吕志涛瘫坐在椅子上给学生上课,60厘米的小黑板总是写了再擦、擦了再写……

⑧数十年后,学生们回来探望恩师,还是会坐在小马扎上,静静凝视那块小黑板,细心地聆听恩师的教诲,一如当年。

先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书育人上了。宋业坛说,他投入恩师门下时,先生已年近80高龄。那段时间,吕志涛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行动日益艰难,但是为了及时指导学生,他仍然坚持每天去一次学院了解情况。

每次听到石板路上的‘笃、笃’声,我们就知道先生来了。想起昔日恩师的悉心指导,宋业坛泣不成声。

⑪躬耕于教,育万千桃李。如今,郑文忠、戴雅萍、冯健、曾滨等百余名吕门弟子分布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顶梁柱。

(摘编自郑晋鸣、李薇《吕志涛:科研工作也要文以载道》)

材料二:

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院士曾指出,中国高楼越建越多,超高层建筑大量在建,应当降温。

超高层建筑热为什么应当降温?吕志涛院士说,一是结构问题,上百层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二是建设成本太高。如上海金茂大厦,建设成本超过了50亿元,仅一天的营运成本就要100万元。三是没有节约用地。城市建筑需要节约用地,但超高层建筑必须考虑停车场、绿地等配套设施用地,实际上未起到节约用地的作用。四是难以应对消防等突发事件。因此,吕志涛院士提出,百层以上、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要尽量少建。他认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可多建设。因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能节约用地,能解决我国人多、住房用地紧张的矛盾,从技术上说也已比较成熟。

吕志涛院士还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搞大工程、大建筑要以实用、安全、经济、美观为原则,现在很多地方不适当地把美观放到了首位,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亟须引起社会重视。

(摘编自《专家呼吁:超高层建筑热应降温》)

10.下列对材料一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用整句,用叠音词,写景写声,渲染了悲痛哀悼的气氛。
B.记叙吕志涛留校任教的经历,用“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一笔带过,主要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C.第④段是过渡段,第⑦段中“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过渡句,它们使文段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D.第⑧段和第⑩段,分别在前面记叙吕志涛事迹的基础上,进行虚写,虚实结合,寄寓了深沉的情感。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志涛是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他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东南大学师生代表前来哀悼,还有许多人自发为他送行。
B.吕志涛把学生放在心中,尽力帮助学生;他曾瘫坐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年老病重时,还及时指导学生。
C.吕志涛认为,超高层建筑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建设成本太高,没有节约用地且难从应对消防等突发事件,因此要尽量少建。
D.吕志涛不赞同追求建筑美观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
12.以上两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基本倾向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2-2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科学精神
现代文阅读-群文阅读 | 适中(0.65)
13. 阅读以上文章,说说为推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链接1】

①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冲突与困惑。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了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的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2018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③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④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摘编自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链接2】

近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激活拒绝令一事,让自主创新的议题备受关注。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也让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如果说芯片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世界的硬件神经中枢,操作系统则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作为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十分重要。有了操作系统,冰冷的机器才有生命,人们才有机会赋予其更多功能。长期倡导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倪光南院士做过比喻,操作系统就好像地基,应用程序就好像地基上的房子。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小到一台电脑、大到一个网络的开关键,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所有的用户信息和操作行为。因此,操作系统事关信息技术竞争力,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Windows系统一样供广大用户使用,是我国科技人员的夙愿。经过刻苦攻关,我们取得了包括银河麒麟、普华操作系统等在内的一部分成果。不过,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超乎想象。以Windows系统为例,有人甚至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来形容其研发工程之庞大。而且,Windows还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每一次升级也耗费了不少成本。

然而,一款操作系统的成功,蕴藏着巨大价值。它能构建起一个包括硬件开发者、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在内的上下游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围绕操作系统形成生态圈。同时,这也为后来者构筑了壁垒:即使研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也很难再去改变既有格局。正如有人说的,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否则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奋力自主创新、实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当年王选院士立足创新前沿,自主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铅字印刷行业,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回溯改革开放40年,正因唱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我们才创造出网络大国、科技大国的气象,也才拥有了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进发的底气。今天,我们亟须开启新一轮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浪潮,让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不再有卡脖子的隐忧。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余建斌《开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浪潮》,《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链接3】

阮雪榆祖籍广东中山,出生在上海静安寺路一幢幽静的别墅内,时值日军侵占我国山海关,山海关又名榆关,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关耻辱之意。

阮雪榆高一时转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这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站,著名的教育家、时任南洋模范中学教师的赵宪初教授他三角课程,赵老师的严格教风使阮雪榆终身受益。1950年,阮雪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大学期间,他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庄礼庭教授。庄教授不仅在业务上对其严格要求,更在生活上、思想上对其关怀备至。阮雪榆一直心存感激,他说:“我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都得益于庄礼庭教授的指导。”

1959年,阮雪榆开始冷挤压技术方面的研究。“趁热打铁”是锻造的基本概念,但这种工艺费时费力,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质量难以提高。阮雪榆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他能反其道而行之,用“趁冷打铁”的冷锻技术(冷挤压技术),使产品加工不仅省时、省力、省料,而且质量也大大提高。阮雪榆凭借扎实的机械学、力学、材料学等基本知识,成功地在有色金属冷锻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冷挤压工艺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阮雪榆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为了《冷挤压技术》上的一个图案,他还被列为“现行反革命”。1969年,阮雪榆被列为“控制使用”对象后,才有机会继续研究冷挤压技术并使它应用于工业生产。尽管受到“控制”,阮雪榆还是不顾当时的恶劣环境,将这项新技术应用在轻工、机械、航空、兵器等生产上。

他与他的学生们先后在国内研究成功各种黑色金属、奥氏体不锈钢、合金钢、高温合金等材料的冷挤压和温热挤压工艺40余项,不仅大幅度节约了原材料,而且成十倍甚至数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冷挤压技术”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由于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阮雪榆被国内同行专家推崇为中国的“冷挤压技术之父”。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一旦认准了方向,下定决心,就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这是阮雪榆最大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当国内纷纷效法从事冷挤压技术时,阮雪榆就预见到模具技术在我国潜在的生命力,及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模具技术的开发上来。1983年,他在上海交大、二轻局和上海市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

阮雪榆紧紧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他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办所方针,根据工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将工作重心放在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课题上。建所的头四年,就在国内首创了冰箱压缩机曲轴的冷锻新工艺,洗衣机制动轴温锻新技术。使模具所成为一个学科较为齐全,梯队结构合理,始终占据国内塑性加工、模具技术发展制高点的科研、教学、生产的联合实体。

经过多年的探索,阮雪榆创建的研究所,不仅成为一个一流大学的科研开发基地、技术转移基地,还成为一个一流大学高科技的教学基地。学生可以用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从事学习、研究。

作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术专家,阮雪榆还拿出个人积蓄,帮助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的学习生涯。他的这番义举深深感动了全系学生和教职员工。同时他还在西安交通大学设立“庄礼庭奖学金”,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同时缅怀他的恩师庄礼庭教授。

“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做常人不能做的事。”这是阮雪榆的座右铭,正是凭着这种信心和毅力,阮雪榆不断探索和追求,实践着一次又一次更高的飞跃。

(摘编自《今天,告别我国的冷挤压技术之父》)


【链接4】

材料一:

①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划破这个寂静的冬晨。来自世界各地的吕门弟子和东南大学师生代表等千余人,齐聚南京市殡仪馆,为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的吕志涛送行。

②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自发前来送行的人们排成一条长龙。2017年1月11日,常年疾病缠身的吕志涛永远合上了双眼,走完了80年的人生路。临走前,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一支钢笔,枕边几张散落的稿纸上,凌乱地记录着对学生论文的修改意见和对学科建设的一些随想。

③1965年,吕志涛研究生毕业,因品学兼优,当时系主任兼研究生导师徐百川建议他留校任教。

④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⑤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他把自己的半生光阴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将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⑥“人生得此恩师,足矣!”孟少平跟随吕志涛35年,恩师诚朴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孟少平说,读研时他的某项课题国内外研究很少,参考资料难寻,花了很长时间只查找到一位俄罗斯学者的文章,通篇俄文,他实在看不懂,只能前去请教恩师。“当时先生还在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本以为他只会告诉我文章的核心内容,没想到他却熬了两个通宵把论文翻译出来。”回忆起当时拿到翻译的论文的情景,孟少平双目濡湿。如今,已身为博导的孟少平遇到难题时,还是会忍不住求助恩师,只是,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里再无那道熟悉的身影。

⑦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1989年意外骨折后,他因为放心不下学生,便把课堂搬到了家里。一米宽的过道里摆放着数十张小马扎,无法站立的吕志涛瘫坐在椅子上给学生上课,60厘米的小黑板总是写了再擦、擦了再写……

⑧数十年后,学生们回来探望恩师,还是会坐在小马扎上,静静凝视那块小黑板,细心地聆听恩师的教诲,一如当年。

⑨“先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书育人上了。”宋业坛说,他投入恩师门下时,先生已年近80高龄。那段时间,吕志涛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行动日益艰难,但是为了及时指导学生,他仍然坚持每天去一次学院了解情况。

⑩“每次听到石板路上的‘笃、笃’声,我们就知道先生来了。”想起昔日恩师的悉心指导,宋业坛泣不成声。

⑪躬耕于教,育万千桃李。如今,郑文忠、戴雅萍、冯健、曾滨等百余名吕门弟子分布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顶梁柱。

(摘编自郑晋鸣、李薇《吕志涛:科研工作也要“文以载道”》)

材料二:

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院士曾指出,中国高楼越建越多,超高层建筑大量在建,应当降温。

超高层建筑热为什么应当降温?吕志涛院士说,一是结构问题,上百层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二是建设成本太高。如上海金茂大厦,建设成本超过了50亿元,仅一天的营运成本就要100万元。三是没有节约用地。城市建筑需要节约用地,但超高层建筑必须考虑停车场、绿地等配套设施用地,实际上未起到节约用地的作用。四是难以应对消防等突发事件。因此,吕志涛院士提出,百层以上、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要尽量少建。他认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可多建设。因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能节约用地,能解决我国人多、住房用地紧张的矛盾,从技术上说也已比较成熟。

吕志涛院士还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搞大工程、大建筑要以实用、安全、经济、美观为原则,现在很多地方不适当地把美观放到了首位,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亟须引起社会重视。

(摘编自《专家呼吁:“超高层建筑热”应降温》)

2021-02-2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科学精神
现代文阅读-群文阅读 | 适中(0.65)
14. 前两题的材料都提到了科技创新的问题,对于“创新”你是怎么看待的?请写一段话,论述自己对“创新”的认识与理解。选用的论据必须包含阮雪榆的事例。不少于300字。
【链接1】

①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冲突与困惑。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了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的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2018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③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④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摘编自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链接2】

近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激活拒绝令一事,让自主创新的议题备受关注。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也让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如果说芯片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世界的硬件神经中枢,操作系统则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作为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十分重要。有了操作系统,冰冷的机器才有生命,人们才有机会赋予其更多功能。长期倡导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倪光南院士做过比喻,操作系统就好像地基,应用程序就好像地基上的房子。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小到一台电脑、大到一个网络的开关键,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所有的用户信息和操作行为。因此,操作系统事关信息技术竞争力,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Windows系统一样供广大用户使用,是我国科技人员的夙愿。经过刻苦攻关,我们取得了包括银河麒麟、普华操作系统等在内的一部分成果。不过,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超乎想象。以Windows系统为例,有人甚至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来形容其研发工程之庞大。而且,Windows还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每一次升级也耗费了不少成本。

然而,一款操作系统的成功,蕴藏着巨大价值。它能构建起一个包括硬件开发者、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在内的上下游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围绕操作系统形成生态圈。同时,这也为后来者构筑了壁垒:即使研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也很难再去改变既有格局。正如有人说的,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否则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奋力自主创新、实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当年王选院士立足创新前沿,自主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铅字印刷行业,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回溯改革开放40年,正因唱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我们才创造出网络大国、科技大国的气象,也才拥有了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进发的底气。今天,我们亟须开启新一轮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浪潮,让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不再有卡脖子的隐忧。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余建斌《开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浪潮》,《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2021-02-2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科学精神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6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6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7-90.65传记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实用类文本
10-120.65传记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13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群文阅读
14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探究内容,提出见解群文阅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