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7 题号:77655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乙丙

凌鼎年

公司在东北有一笔应收款没有收回来,已拖了一年多。为此,老板耿耿于怀,但派出去收款的人都铩羽而归,无功而返。

这次,公司新招聘了甲乙丙三位搞销售的员工。按老板的打算,其中一名将出任销售部经理但任命谁合适呢?老板准备试用一下,考验一下。老板想到了那笔应收款,问甲乙丙:“你们哪位愿意跑一趟东北,把这笔应收款收回?”老板并不隐瞒这笔应收款难收,很坦率地说,“这笔应收款已拖了一年多,要收回,不是那么容易的。能完成就去,不能完成也没有关系,这不是你们的本职工作。”

甲想:“我是来应聘做销售经理的,又不是来干追债收款的。各人有各人的分工,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嘛,扬长避短,老板不懂吗?”就没有吭声。

乙想:“如今谁都明白欠债的是大爷,讨债的是孙子,杨白劳比黄世仁厉害,我何苦去趟这浑水呢?收回了,还好说;收不回,不是让老板小看,让同事笑话吗?“权衡利弊,乙没有接。

丙见甲乙都不接,又见老板有点尴尬,就毛遂自荐:“我接!我试试。我不敢保证要得回来,但我会尽力。”

老板说:“那好,我会让财务部把相关资料给你,你熟悉一下,三天后出发。”

三天后,老板又把甲乙丙三位叫去,说:“现在有个紧急情况,公司的一批货积压在科索沃,如果不把这批货提出来,销出去,公司的损失就大了。考虑到你们三位都懂英语,看看谁能去一趟科索沃,为公司挽回损失?”

甲想:“我是来应聘做销售经理的,但不能为了份工作把小命丢了吧。科索沃现在什么状况?子弹满天飞,随时有爆炸,绑架、暗杀司空见惯。不行,不行,太危险了。”

甲依然不吭声。

乙想:“甲都不去,我逞什么能?冒着被绑架、被砍头的危险去为公司卖命,不值!算了,还是让丙去吧。”

丙原本做好了去东北收款的准备,现在老板说科索沃的事情更紧急,甲乙又不去,心想那就我去吧,为老板分忧,本来就是员工的职责。丙说:“我先去科索沃,不过我还是那句老话,我不敢保证百分之百圆满完成任务,但我有十分力,不会出九分。”

老板很满意。

就在出发的前一天,老板突然说:“谢天谢地,不用去了,在中国外交部的交涉下,已解决了科索沃货物的积压问题。”

丙说:“科索沃不去了,那我还是去东北收应收款。”

老板说:“也不用了,刚得到新消息,拖欠款项的老板因与“被双规”的大老虎有牵连,已进去了,这笔应收款看来只能通过法律手段来收回了。”

甲乙直叹丙这小子命好,两次给老板留下好印象,充当了英雄,充当了好汉,但两次都有惊无险。甲乙甚至怀疑是不是老板故意借此考验他们,让丙占了大便宜。他俩都很懊悔没有看出来,是早知如此,完全可以好好表现一番。

不久,老板又把甲乙丙叫去开会,说公司准备在欧洲、大洋洲、非洲选择一处设立一个办事处,负责推销产品,要求三人就自己认为最应该拓展的地区写出一份可行性报告来。

甲脑子很活,他想:“老板要拓展业务,如果我写出了欧洲办事处的可行性报告,那不意味着可能派我去欧洲?欧洲是个好地方,不能错过。”甲搜集资料,挖空心思写出了可行性报告。

乙觉得机会来了,他比较了三个洲,欧洲好是好,但那是欧美的势力范围,中国产品要想打进去,难度极大。大洋洲的新西兰与澳大利亚虽然没有欧洲的历史底蕴,但适合人居住,如今中国人不少,这是推销中国产品的基础,如果能去新西兰或澳大利亚都是美差。于是,乙写出了在大洋洲设办事处的可行性报告。

丙把欧洲、大洋洲、非洲的情况都摸了一下,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去非洲设办事处,推广公司产品是最有可能最有发展前景的。丙认认真真地写出了可行性报告,强调了在非洲拓展业务比在欧洲、大洋洲更有利的几条理由。

老板仔细研究了甲乙丙的三份可行性报告,认为甲乙的可行性报告没有完全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丙的报告最实在最有可操作性。经过公司高层的反复论证,最后公司任命丙为驻非洲办事处的主任,派甲与乙作为他的手下,同往非洲,配合丙工作。

甲乙知道后,都喃喃自语:“又让丙这小子占了便宜!”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7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老板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选拔人才的方式巧妙而有效,他通过两次考验,一次考核,最后选择丙担任销售经理。
B.老板在仔细研究了甲、乙、丙三位的可行性报告之后,认为甲、乙的可行性报告完全没有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因此否决了甲乙提出的可行性报告。
C.心理描写是本文的特色,作者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描写了甲、乙、丙三人的心理,间接揭示了甲、乙、丙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
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始终将甲、乙和丙放在同一处境中做对比,这样描写使得丙和甲、乙高下立判,也为人物的遭遇做了铺垫。
2.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请结合小说中的甲乙丙的成败,简要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生致力传国学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他很小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对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诵,南怀瑾半是有趣半是懵懂地学着。私塾学习奠定了他传统学问的基础。

南怀瑾的父亲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儿子学行一致、知行合一。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志存高远,正是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同样的品格。

年少时,南怀瑾曾思索读书为何。与祖母的一段对话,意外地改变了他“读书为官”的初衷。一天,他坐在祖母床边读《三国志》,祖母突然放下手中针线活,说:“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做官哪!”正看书看得心潮澎湃的南怀瑾惊诧万分,问:“那我读书干什么呀?”祖母回答说:“一代做官九代牛。”祖母的这句话,后来常被南怀瑾在课堂上引用,告诫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他“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

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研究儒、释、道经典,皆有建树。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但他最为著名,传播最广的著作当数《论语别裁》。

早在1975年4月,南怀瑾就开始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探索。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南怀瑾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他一直试图还原孔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说,那些强调纲常伦理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意涂抹的偶像。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在台湾掀起了《论语》热。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怀瑾漂泊四方,一直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而奔走呼号。回到香港后,他开始着力推广儿童读经运动。读诵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的基本经典。南怀瑾亲自为读经运动选编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这一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推广,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

2000年,南怀瑾又在太湖边亲手创办了太湖大学堂,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主张。

此生致力传国学,在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有人称其是“伪国学大师”,也有人说《论语别裁》根本就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对此,台湾学者薛仁明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二。“他将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不受学术规范所缚,也不受学术流派所限,更不管枝节末微的是非与对错;他行文论事,总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书可风动西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于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闳肆、难以方物;不知者,便难免有‘随便说说’‘野狐禅’之讥了。”

“从学术视角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大师。但是从坚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先生的社会影响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砖南怀瑾的贡献感佩不已。他还说起了南怀瑾和北大国学研究院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楼宇烈曾经两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南怀瑾非常关心北大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议北大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表示自己可以出资支持。 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前身。此后,南怀瑾如言,为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予以支持。

南怀瑾之子南一鹏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这就是他讲学的风格,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3日第11版)

【相关链接】

①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后来,他又在台湾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台湾周刊--忧国忧民的儒道学者南怀瑾》)

②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朱晓剑《知行合一南怀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南怀瑾先生自幼家庭要求严格。在父亲和祖母的影响下,他很早就树立起了“不问禄位问功德”的远大理想。
B.南怀瑾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可以与时俱进、解决现实问题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时时创新,不能简单复古。
C.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但对其国学大师的地位是一致认可的。
D.本文介绍了南怀瑾先生传播传统文化的做法,展现了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国学传播者形象。
2.南怀瑾先生“此生致力传国学”,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3.作为一位学者,南怀瑾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2020-03-15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中的鸟巢(节选)

雪小禅

我真喜欢那些风中的鸟巢。

在冬天的荒野里,在肃杀的寒风里,我看到那些枯枝上的鸟巢,挂在树梢上,看着岌岌可危,无限孤单,但又具有饱满的坚挺的力量。

它在风中,在一片枯黄的冬天的树梢上,独自承担风给它的力量。我喜欢那鸟巢的样子,圆圆的,有毛刺,不规则,在茂盛的夏季和秋天,鸟儿们一点一点衔来树枝,然后和着唾液一根根地搭着——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那些风中的鸟巢,多么疏离,每隔几十米就会突兀地出现一个鸟巢,黑黑的,远远看去,很孤单。

可是,我喜欢那孤单。

那是应该有的孤独样子——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好像偌大的冬天只有它了。在空旷的冬天,我路过那些鸟巢,路过那些孤单——好像我也是一只风中的鸟巢,游走在这冬天的寂寞里。

这鸟巢像印度女歌手Koaly的歌,足够寂寞,也足够打动人。我在听她的歌的时候,常常想起那些风中的鸟巢。我在那些歌声中游走着,凉凉的,薄薄的,感受这风中的冷和凄然。但真的很好——那些风游走在销骨的寂寞里,和那些鸟巢一样吧?我坐在车里,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不,不冷。那些鸟巢在寒风中偶尔抖动,但不会掉下来。它们高高在上,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这样的寂寞其实销骨,但又别有风情——似大雪天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我把车里的空调开得很大,热气扑到脸上,Koaly的声音很空灵,似一条小蛇游进我心里。她带着印度特有的神秘和巫气,带着一些前世的味道,款款而来。声音是紫色的,略带忧郁,又一声声让人心醉。在关键的地方,一下能击中你,动弹不得。可真好。

它和鸟巢相辅相成,都孤单得很饱满,恰如其分。

有一个人说,“无论睡在哪里,我都睡在夜里。”这句话让我想起风中的鸟巢。无论睡在哪里,它们都睡在风里。

想想吧,睡在风里。像一个人的名字,是的,林风眠。他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他说,就是小鸟在风中睡着了。他说的风,是春风。

但鸟巢是睡在冬天的风里,更有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有些孤芳自赏吗?有!有些文艺吗?当然也有!可这文艺不是装的,不是小情小调,是刻骨的!是带有腐蚀性的!它侵略了我的灵魂。

它们就应该在时间之外,在冬天之外。

我只喜欢那些冬天的鸟巢。它们和春天夏天秋天的鸟巢不一样,春天的鸟巢还单薄,夏天的太狂躁了,秋天的稍显俗气的热闹,只有冬天的鸟巢,显得这样的饱满又这样诱人。那种诱人,是鸦片似的诱,越孤单,越寂寞,越寂寞,越诱惑。

如果你没有绝世的容貌,那么,你有绝世的姿态也是好的。这样想的时候,我打开一包雪茄烟,我不是抽烟的女子,但喜欢这孤独傲世的雪茄烟,它和冬天的鸟巢如此相配。我点燃一支雪茄,试图加速这孤单的速度。在这冬天,在这空旷的田野里,其实,我是试图做一只冬天的鸟巢。

我身边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是我,刻意减去那些不必要——我才知道生活中不必要原来这样多!它们占据着我太多私人空间,霸占着我的精神硬盘,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只想做这样一只风中的鸟巢。

不沟通,不逢迎。冬天的旷野里减去了很多东西,就剩下这一个小小的鸟巢。把自己放在里面,独自、很独自地发呆——我忽然很羡慕那些风中的鸟巢,它任凭世间如何繁华,一个人在那冬天的树梢上高高地挂着,寂寞都寂寞得这样风华绝代!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风中的鸟巢,为什么要写到印度女歌手 Koaly的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散文在写作方面有许多特色,请就其中两点加以分析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与石头的厮磨(节选)

梁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远久而又亲切。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又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②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怀抱一块冰冷的石头。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

③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入石三分”,那石面石纹里就都浸透着人文的痕迹。而人以文化心理刻石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这都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泰山后面有一道沟,竟将一部《金刚经》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个字有桌面那么大,这沟就因此名“经石峪”。但也有的是为了宣扬其他。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的一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

 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这幅石地图用横竖线组成5631个方格,每格合百里,比例为1:420万,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个地理名称。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它刻于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现在长江大坝已经蓄水,有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石长1600米,1100年来竟刻存了163段,三万余字的记录,还有飞鱼的图案。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头呢,更是记录着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石虽无言,文化有声。记得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学书法的范本。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许多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书法无关。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就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⑦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但真正是一块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去进藏学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造不出这样的杰作。

⑧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

1.第②段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2.概括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文化心理”的具体内容?
3.分析第⑦段中作者对石头的说法前后不一致但不矛盾的原因
4.从全文看,“人与石头的厮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用生活的实例,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写人与石头的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写出了人“以石记史、以石为文”的心理原因。
B.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积淀下来,可以让后人得到文化信息。
C.石头本身没有可以表达人类的永恒,但历史上的一些平常、无心的举动,却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张黑女碑》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D.文章以“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结尾,既绾结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结构严谨。
6.文章以“人与石头的厮磨”为标题匠心,联系全文,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2019-11-08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