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陈忠实(1942-2016)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58 题号:83487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 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好在班 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 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他随之让我等一 等,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班主任对我说:“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 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 开一张休学证书。”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 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 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 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 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钱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 虑:“我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

她放下夹在指缝间的木制长杆蘸水笔,合上一本很厚很长的登记簿,站起来说:“你等等,我就来。”我就坐在一张椅子上等待,总是止不住她出去干什么的猜想。过了一阵儿她回来了,情绪有些亢奋也有点激动,一坐到她的椅子上就说:“我去找校长了……”我明白了她的去处,似乎验证了我刚才的几种猜想中的一种,心里也怦然动了一下。她没有谈她找校长说了什么,也没有说校长给她说了什么。她现在双手扶在桌沿上低垂着眼,久久不说一句话。她轻轻舒了一口气,扬起头来时我就发现,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温柔妩媚的气色渐渐回归到眼角和眉宇里来了,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又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带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我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这个最简单的推理,而在校长班主任和她中间,她恰好是最不应该产生这种心情的。她是教务处的一位年轻职员,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在黑板上写一些诸如打扫卫生的通知之类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 说过话,甚至至今也记不住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 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 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浆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她 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我把那张硬质纸印制的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闭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整齐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迅即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里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后来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多少次这种 酸水倒流的事,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第一次疏通的倒流的酸水的渠道肯定狭窄,承受不下那么多的酸水,因而还是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出来,模糊了双眼,顺手就用袖头揩掉了。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咧……” 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眼睫毛上滑落下来,掉在脸鼻之间的谷地上,缓缓流过一段就 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一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几近四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 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 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这句话中,亢奋的含义是指极度兴奋,“她”竭力与校长陈情,为不让“我”休学而做努力。
B.“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其中“疏通”能够表明因休学而产生的自卑痛苦、对未来前途担忧等压抑的情绪因得到理解和安慰而释放。
C.文中画线的句子中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充分具体的体现主要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D.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女教员希望“我”一定要准时回来复学,体现了女教员对我的真切关心和期待。
2.文章第2段写到班主任和校长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阐释“晶莹的泪珠”的多重含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我的秦腔记忆(节选)

陈忠实

在我最久远的童年记忆里顶快活的事,当数跟着父亲到原上原下的村庄去看戏。

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可以断定是上学以前的事。我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可以断定不过五六岁或六七岁,再大他就扛架不起了。我坐在父亲的肩头,在自己都感觉腰腿很不自在的时候,就溜下来,到场外去逛一圈。及至上学念书的寒暑假里,我仍然跟着父亲去看戏,不过不好意思坐父亲的肩膀了。

同样记不得跟父亲在原上原下看过多少场戏了,却可以断定我那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看的戏种叫秦腔。知道秦腔这个剧种称谓,应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离开家乡进西安城念中学以后,我13岁。看了那么多戏,却不知道自己所看的戏是秦腔,似乎于情于理说不通。其实很正常,包括父亲在内的家乡人只说看戏,没有谁会标出剧种秦腔。原上原下固定建筑的戏楼和临时搭建的戏台,只演秦腔,没有秦腔之外的任何一个剧种能登台亮彩,看戏就是看秦腔,戏只有一种秦腔,自然也就不需要累赘地标明剧种了。这种地域性的集体无意识就留给我一个空白,在不知晓秦腔剧种的时候,已经接受秦腔独有的旋律的熏陶了,而且注定终生都难能取代的顽固心理。

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也是穿过一个冬天开缝露絮的黑色棉袄棉裤,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忙罢会”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幢幢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我在这里接受音乐的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板胡是秦腔音乐独有的个性化乐器,二胡永远都是作为板胡的柔软性配乐,恰如夫妻。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镑和小铜镑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激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无麦克风设备),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得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武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还有一次难泯的记忆。这是“四人帮”倒台不久的事。西安城里那些专业秦腔剧团大约还在观望揣摩文艺政策能放宽到何种程度的时候,关中那些县管的也属专业的秦腔剧团破门一拥而出了,几乎是一种潮涌之势。他们先在本县演出,又到西安城里城外的工厂演出,几乎全是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西安郊区的农民赶到周边县城或工厂去看戏,骑自行车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我陪着妻子赶过20里外的戏场子。我的父亲和村里那几个老戏友又搭帮结伙去看戏了。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文化大革命”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民间语言表达总是比我生动比我准确:“这是拿关中话唱京剧哩嘛!”还有“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经济状况初得改善,便买了电视机,不料竟收不到任何节目,行家说我居住的原坡根下的位置,正好是电视信号传递的阴影区域。我不甘心把电视机当收音机用,又破费买了放像机,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像带,不仅我把包括已经谢世的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看了个够,我的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常常要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才能满足越拥越多的乡党。我后来又买了录音机和秦腔名角经典唱段的磁带,这不仅更方便,重要的是那些经典唱段百听不厌。大约在我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得累了需要歇缓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我看过、听过不少秦腔名家的演出剧目和唱段,却算不得铁杆戏迷。不说那些追着秦腔名角倾心倾情胜过待爹娘的戏迷,即使像父亲入迷的那样程度,我也自觉不及。我比父亲活得好多了,有机会看那些名家的演出,那些蜚声省内外的老名家和跃上秦腔舞台的耀眼新星,我都有机缘欣赏过他们的独禀的风采。然而,在我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

这腔儿无疑最适合秦人的襟怀展示。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有删改)

随我一起读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其中的关键字词应该是眼睛的“波光”与“情感”。

本文题目中“记忆”一词,犹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文题中的“再别”,犹如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题中的“消逝”,演奏着作者情感的主旋律。

“记忆”贯穿全文:

“我已记不得……我记着一个细节……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这是记忆中的叙述。“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这是记忆中的感受。

这是记忆的“起点”——对“秦腔”的初知。

“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这是记忆的“继续”——对“秦腔”的启蒙。

“还有一次难泯的记忆……民间语言表达总是比我生动比我准确:‘这是拿关中话唱京剧哩嘛!’还有‘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经济状况初得改善……听一段两段,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非听戏不行了”。

这是记忆的“终点”——对“秦腔”的认知、热爱。

本文作为回忆性文章,行文紧紧围绕着“记忆”两字,有详有略,有描写有记叙,有介绍说明,有阐发议论。

作者调用了多种手法写“记忆”,尤其是记叙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议论,如“点睛”之笔,给读者以启发。

如:“这种地域性的集体无意识就留给我一个空白……而且注定终生都难能取代的顽固心理。”又如:“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

作者在调用多种手法写“记忆”后,又再现了行文时的“联想”与“想象”。

文章第7段中“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幅图景”,成了文章中“记忆”的最后定格:“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似乎是在描述场景,又似乎是在描绘作者自己。

这就是“秦人”,这就是“秦腔”,这就是“我”。

文章结尾三段,独句成段,融入了抒情、议论,总结全文,写出了作者对秦腔的深刻感悟。


读思结合
1.根据文意,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的点拨,使作者逐渐找到欣赏戏曲的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B.作者认为,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少了点什么,让人觉得不过瘾。
C.文中写听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D.作者创作《白鹿原》的灵感,由秦腔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似有秦腔风韵。
2.如何理解文章第5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
3.结合全文内容,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谈谈你对“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不超过100字)
2021-02-22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好山好水里领受沉重

陈忠实

到云南,就为着看那里的好山好水。

对于一直生活在中国北方又偏于西部的我,看彩云之南的好山好水,几乎是为求得某种心理补偿。近年间,竟有机缘先后四次去了云南,确实可以说是饱尝了好山好水,也得到好山好水对人心理的滋润。然而,那好山好水的色彩终究架不住时间的消磨,渐渐远逝而淡隐,却是腾冲县里倚山而建的“国殇墓园”,久久撑立在心头,不仅难以淡忘,反而必须以我的文字来致一个深躬礼了。

这是四年前我第一次去云南,一到腾冲,就踏进了“国殇墓园”的大门,感受到一种凛凛然森森然的沉重和威压。这是滇西一座草木葱茏四季常绿的山。在这座山的山坡的襟怀里,长眠着八九千名中国士兵的魂灵。从山根到山顶,从右坡到左坡,按照原来的军事编制,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直到师一级,阵亡了的士兵和阵亡了的军官依序排列。每块小小的石碑下都埋葬着一个士兵或军官的尸体,石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生前的军职。整个这座青山,就是一个用尸体铸建的军阵。他们战死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完整和威势。

这场战事发生在1944年。为了收复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两年的腾冲,中国士兵战死了八九千人。中国士兵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他们不是赶走而是全歼了日本占领军。所谓全歼,就是一个不剩,干净彻底予以消灭;就是除了少数日寇士兵被活捉当俘虏,其余所有践踏过滇西这座美丽山城的鬼子,一个也没能活着逃出去。人数为六千,包括侵略和占领腾冲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藏重康美大佐。这应该是占领大半个中国八年之久的日寇最彻底的一场败仗,彻底到一败涂地一个不剩。

我踏着石阶从山脚往山顶走,两边是望不透的土冢和墓碑。我辨认着那些被风雨侵蚀过几十年的一块块碑石上的士兵或军官的名字,抚一抚墓堆上枯了又生的野草,最切近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尊严和一个民族的尊严,最切近地感受到为着自己也为着民族的尊严而捐躯的这一片中国士兵的呼吸。我在小学课本上就知道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从此成为我永远都感到扬眉吐气的一个关。我后来读过几本抗日题材的小说,看过更多同类题材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游击队长李向阳小兵张嘎,让我反复享受民族英雄抗击侵略者的痛快淋漓。还有令我久久难以释怀的惨烈悲壮的台儿庄。我的案头现在正摊开着一部《立马中条》的长篇纪实书稿。这是一支由号称“冷娃”的关中青年为主组成的军团,我深深地陷入浓厚的乡土情结缠绕着的民族大义之中,每一座山头的争夺令我揪心,每一个关中子弟的阵亡令我闭气……我走在倚山为墓青山作碑的墓园中间的山道上,许久都不想说话,也不去想象那场战争的过程,心头只响亮着歼灭这个汉语词汇。这肯定是十四年抗战无以数计的大小战役里,唯一可以使用歼灭这个词汇来概括结果的一场大战。我当然也感受到这个词汇对于侵略者和被侵略的人民永远都无法含糊的情感记忆。

墓园门口的右墙根下,有一个石块垒成的圆筒状的冢堆,下边埋葬着三个日本兵的死尸,其中一个是侵占腾冲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藏重康美大佐。石块上标刻着两个字:倭冢。在我们被外强侵略欺凌的史记上,日本侵略军先是被卑称为倭寇,即个子矮小的匪贼;抗日战争改称为鬼子,比倭寇更为鄙视更为不屑也更通俗化。这个冢堆里的大鬼子藏重康美大佐和两个不知名姓的小鬼子,作为践踏蹂躏腾冲的六千个被消灭的大小鬼子的代表,是向青山上长眠的中国将士跪伏认罪的一个象征。我很自然联想到岳飞墓前跪地的秦桧,千百年来不知承接了几百吨游人的唾沫儿。然而,我和同来拜谒的十余位作家朋友,谁也没有兴趣向倭冢吐出口水。整个人类正义的“唾沫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铺天盖地地倾覆到所有鬼子的脸上了。

我也记住了一位名叫张问德的老人。日寇从缅甸一路打过来占领了腾冲,当任的一位钟姓县长携着家眷逃之夭夭,不知踪影。张问德老人是卸任赋闲的前任县长,时年62岁,于危难之中拍案而起,重新披挂上任,被百姓称呼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县长,领导腾冲民众,周旋在群山之中,游击办公兼游击指挥,整整两年,直到全歼日寇收复腾冲。张问德可谓文武全才,曾经是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大元帅青年时代的老师,亦可谓名师出高徒。面对日寇占领军的劝降,张问德有一纸《致岛田书》传世,展示在墓园陈列馆的台阶上。且不说文采,单是那义正词严的凛然与决绝,如山岳巍峨,似江河咆哮,竖起处于危难之中一个不屈民族不可摧折的脊梁。我在诵读这篇文采激越的文字时,依然发生血液涌流的加速和心脏的猛跳。在滇西一隅的腾冲县正任和卸任的两个县长身上,截然分明着什么叫软骨头什么是硬骨头。

我对同行的朋友说,人的骨头的软硬,看来不是以年龄所能论定的。

文本二:


岛田阁下:

诚如阁下来书所言,腾冲士循民良,风俗醇厚,实西南第一乐园、大足有为之乡。然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露尸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栋;骡马遗失达三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遮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者为阁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被送往密支那将充当炮灰。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类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诅咒,而更能对遭受痛苦之人民予以衷心之同情。

……对于阁下所将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可能与必要。然余为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能以伸张,则余所能供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生活之痛苦,而自漂泊之地返回故乡,于断井颓垣之上,重建其乐园……

苟腾冲依然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

(选自《致岛田书》,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反复使用“彻底”“一个不剩”来诠释“全歼”,在突出这场战役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于能够“全歼”敌人的痛快与自豪。
B.文本一在描写“倭冢”之时,花费笔墨对“倭寇”“鬼子”这两个称呼进行诠释,表达出作者对侵略者不屑、鄙视以及愤恨、谴责等情感态度。
C.作者从张问德老人身上感受到了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不屈抗争的精神力量,盛赞他为“硬骨头”“抗战县长”,揭示“国殇墓园”承载的意义。
D.文本二用具体的数据反映了腾冲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下饱受的苦难,从中展现出张问德老人的文采、义正词严的决绝以及大义凛然的气节。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使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写云南的好山好水带给作者的心理滋润,却架不住时间的消磨,用反衬的手法表达对“国殇墓园”的难以忘怀。
B.文本一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结构全文,穿插作者的回忆和思考,打破时空的限制,多方位地展现“国殇墓园”给予人的精神滋养。
C.文本一使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展现腾冲将士的风貌,对“国殇墓园”将士的描写是面,对张问德老人的描写是点,兼顾了人物描写的广度和深度。
D.文本二语言凛然有力,第二段反复使用“均”字,展现出文字的力度,也显示出张问德老人对于侵略者的痛恨,与“诅咒”一词相呼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4.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作者必须致一个深躬礼的理由。
2023-03-31更新 | 2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精魂

陈忠实

孝文走进屋来,把一张讣告呈到面前。朱先生接住一看,脸色骤然变得苍白如纸。这是鹿兆海在中条山阵亡的讣告。讣告是由兆海所在的十七师师部发出的,死者临终时的唯一遗愿就是要躺在白鹿原的土地上。朱先生问:兆海的灵柩啥时间运回原上?白孝文说:明天。朱先生说:我明天一早就上原迎灵车,我为兆海守灵。白孝文提醒说:姑父,兆海是晚辈……朱先生说:民族英魂是不论辈分的……兆海呀……朱先生双手掩脸哭出声来……

那是前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的菊花掩盖不住肃杀的悲凉。朱先生久久凝视着原坡坡地上拔除棉秆的乡民,又转过身眺望着河川里执犁播种回茬麦子的庄稼人的身影,心头泛起一层空有一番黄花开的凄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然后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脱了鞋袜,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来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朱先生在书院门口看见了一身戎装的鹿兆海。鹿兆海举手敬礼,脚下的马靴碰得嘎哧一声响。朱先生点点头礼让兆海到屋里坐。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为要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了一声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抚朱先生坐下。朱先生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蘸饱墨汁毅然落笔:

白鹿精魂

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横幅左下方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鹿兆海站起来辞行:先生还有啥话要说吗?朱先生冷冷地说:回来时给我带一样念物:一撮倭寇的毛发。鹿兆海嘎哧一声敬了个军团礼:这不难!这太容易办到了。朱先生更冷下脸说要你亲手打死的倭寇一撮毛发。

朱先生进入祠堂,马营长把一只铁皮罐头盒子交给他。朱先生掂了掂,说:里头装着一撮死人的头发。马营长眨眨眼问:先生,你算卦算的?朱先生说:是他上中条山之前,我朝他要的,要一撮倭寇的毛发。祠堂里的人纷纷围过来看那只铁皮盒子,盖子抠开,里头果然是一堆头发。倒在地上,才发现不是一撮,而是四十三撮。众人一齐瞪起眼睛。朱先生说:兆海呀,我明白了,你杀死四十三个倭寇。你……说着一把抓住马营长的胳膊问:你跟兆海都上了中条山,你说得准这四十三个野兽残害了多少中原同胞?马营长地一声哭了:谁算得清啊……

(节选自《白鹿原》第二十九章)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巧妙渗透了中国当时的风俗民情,有深厚的文化蕴涵。鹿兆海的遗愿,是乡土情结的体现;白孝文的提醒,是对礼法的遵从和维护。
B.秋菊灿烂开放,朱先生却“心头泛起一层‘空有一番黄花开’的凄凉”,“凄凉”中蕴含其对山河破碎的伤感和对关中或遭蹂躏的担忧。
C.“朱先生更冷下脸说”巧用细节描写,以一“冷”字写出朱先生“外冷内热”,暗含了朱先生对日寇的痛恨和对兆海不要轻敌的提醒。
D.“谁算得清啊……”——日军的暴行,让身为军人的马营长亦难忍悲痛哭诉,以小见大,表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2.面对鹿兆海的题字请求,朱先生的态度前后发生了转变,请简要分析朱先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原因。
3.选文是如何讲述故事的?这样的手法有何突出表达效果?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1-09-17更新 | 2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