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鲁迅(1881-1936)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86391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忆韦素园君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现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咳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咳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委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1.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3.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4.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2019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寓深刻内涵于具体形象的描写中,赞美了傻子的斗争精神和实干态度,对奴才和聪明人的奴性、卑怯、圆滑、伪善表示了蔑视和批判。
B.故事中的奴才接受了袖手旁观的聪明人的语言安抚,却恩将仇报地赶走了用实际行动帮助他的傻子,把自身处境的改变寄托于虚幻的将来和主人的恩赐。
C.文中客观地描写了傻子的所作所为和内心想法,与奴才、聪明人形成鲜明对比,鲁迅笔下的傻子代表着中华民族不计私利、见义勇为的性格。
D.作品中聪明人对奴才谓的“同情”“悲哀”“安慰”,说到底都是欺骗,他害怕惹祸上身,并不打算给予奴才任何实际的帮助。
2.文章开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文中的傻子浑身充满着“傻劲”,他一心帮助奴才,最后却落得被奴才们赶走的悲剧性结局。你对傻子的这股“傻劲”作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傻子这个形象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7-19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地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地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地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地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地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D.小说结尾处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现他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
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本文是如何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本文原名“扶危”,临交稿时更名为“非攻”,这样更改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4-14更新 | 2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①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______烟枪和烟灯,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②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①鲁迅在杂文《拿来主义》中,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思想和主张,他在此文中说要“拿来”的,主要指外国的优秀文化和成功经验。然而鲁迅在不少杂文和讲演中所说的要“拿来”的东西,是古今中外一切的好东西,并不限于外国的优秀文化和成功经验。所以,我觉得可以把鲁迅的拿来主义理解为广狭二义。狭义的拿来主义,指取法外国的优秀文化和成功经验;广义的拿来主义,更为广泛——凡有益于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东西,不论是古是今是中是外,都主张“拿来”。这个“拿来”是占有,挑选和吸取,亦即取法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有益的、好的东西——“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

②关于“拿来”的路径,鲁迅有一个思想很值得重视:只要是好的东西,哪怕它的“出处不好”,也应该“拿来”;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好的东西无须纠结其来源是哪儿,“拿来”便是。过去人们对鲁迅的这个思想关注不够,其实这个思想十分重要。

③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说:“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谁有优点,就应该向谁学习,谁有优点,谁就是老师,哪怕这优点是敌人的,哪怕这老师是敌人。鲁迅的这个观点,可谓彻底的拿来主义。

④鲁迅认为,一边排日,一边也要学日。他在《“日本研究”之外》一文中说:“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地向中国的青年进一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鲁迅说这话的时候,日军已经侵占辽宁、吉林两省,是敌国了,但鲁迅依然提出自己的忠告,明确告诉中国青年要学习敌国日本的优点。对此,鲁迅是很坚决的,哪怕国内的排日声浪巨大,他也要告诉青年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拿来主义。

⑤一次鲁迅在谈到青年人的学习问题时说:“青年人要肯学习,什么都要看……”看的目的在于了解它,从而战胜它。向敌人学习,当然是学其优长,补自身之不足。要学习敌人的长处,这是鲁迅的一贯主张。

鲁迅在日本生活过,对日本很了解,他说,日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之所以相当精良,是因为他们模仿了先进的西方工业国,中国想赶超日本,首先就要学习日本的“会模仿”。鲁迅还认为应该学习日本人的认真精神。他曾对日本友人内山完造说:“中国四亿人民得了‘马马虎虎’的病。不治好这种病,就不能救中国。可是,日本却有治这种病的灵药,那就是日本人的认真态度。所以,即使排斥整个日本,也要买来那种药。”我去过三次日本,觉得日本人特别爱说“确认”二字,凡事都要“确认一下”,这体现出日本人的认真精神。在鲁迅看来,即使日本哪儿都不好,他们的认真精神,还是值得取法的。

⑦鲁迅善于辨证分析事物,即使是敌人,他也能洞悉其另一面,这另一面,就是可以“拿来”的好东西。对于“拿来”好东西,鲁迅是极具胆识和魄力的。他在《看镜有感》一文中曾夸赞汉唐“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鲁迅对于敌人长处的“拿来”,就很有这种汉唐气魄。

(选自李乔《鲁迅的“拿来主义”》)

1.在甲文中的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             但是       只要       B.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C.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D.只有             虽然       倘使       
2.甲文中的“拿来”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乙文中的“拿来主义”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请分析④—⑥段的论证思路。
4.教材第六单元主题为“学习之道”,学习是永恒的话题。请分析甲乙两文结尾阐释的“学习之道”有哪些相同之处,这些“学习之道”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指导意义。
2023-01-29更新 | 1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