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1 题号:932447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锅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茶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捕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3.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其重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同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面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统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激活“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功能。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传统企业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以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补创新。国有企业具有科研人员集中、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应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的优势,努力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工合作、协力发展的互补创新格局。

奏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通过“退”,减少政府部门对创新资源的直直接分配、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注重“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实现“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信息平台、监管平台。

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一是促进成果转化。要促进科技进步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三是强化创新激励。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摘编自《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促进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创新激励,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有力手段。
B.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
C.如果解决供给侧短板、社会发展瓶颈等问题,就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D.不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还是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都要减少干预。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着重从企业、政府职能、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方面,阐述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C.文章整体思路是先总后分,先综述创新的地位及迫切性,接着分述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
D.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阐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
B.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从而达到转型发展的目的。
C.如果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重大科技问题,就说明我国达到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
D.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有各自优势,要充分发挥它们在创新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互补。
2019-05-14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保守性,也可找到不少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进行实证研究,我们会发现在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不仅对社会有变革的要求,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有如此要求,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求新。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三代文明的发展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夏代的核心观念是尊崇君主,殷代的观念是尊崇鬼神,周代的观念是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变革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强烈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历史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也是不容观不公允的。

(作者:李振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15版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完全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
B.平原流域文明的保守性,确实有不少历史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公允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最终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求新求变的思想,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完全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变革精神,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文明的典籍《大学》教诲人们要去创造,甚至要求人们每天求新。
B.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三代不同的治国原则,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
C.过去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2018-03-07更新 | 1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快乐的猪

韩振远

朋友说自己的愿望是做一只快乐的猪,我觉得像遇见一位哲人,从此喜欢上了她。人一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当牛做马,其他像如狼似虎,猥琐若鼠,绵善如羊,动若兔,敏如猴都相对容易,唯有想成为猪,难矣!若能成为快乐的猪,则幸之甚矣。

猪的哲学是安于现状,只看眼前,不想以后。人活到五十岁才知天命,猪从一出生就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世世代代都被人屠宰,从没有苦大仇深,永远是傻乎乎的样子。猪是人类最早的朋友,也是人类宰杀最多的动物,但猪与人类从没有恩怨情仇,谈不上痛恨,也谈不上感激,看似浑浑噩噩,憨态可掬,实际高明无比,看似糊涂,实乃聪明,这样,人就得老老实实伺奉,猪也乐得享受,根本不在乎平庸,可以无为,决不碌碌,在意的事只有长身体,因而心宽体胖。猪把忙忙碌碌、殚精竭虑之类的词统统让给了人类,人说: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猪不同意。人说:活着就要思考。猪也不会同意。猪不想当苏格拉底,也不想做洛克菲勒、乔布斯,要的只是当下快乐地生活。猪是入世的,只会接受,不会拒绝,无论忧郁还是悲愤,随你吧,猪才不在乎。至于回报嘛,猪有猪的讲究,不求过程,只要结果,快乐一生,最后用身体回报,供人宰割,做“庖厨之用”。猪的一生结束后,毋需哀荣,更不需永垂不朽,怎么评价是人的事。

许多人欣赏王小波那只特行独立的猪,是因为自己平庸,在为那只猪叫好之际,集体被王小波幽了一默。其实,只要做了猪就该顺应猪道,不然,会在不断地赶杀中失去自我,王小波的那只猪最后就变成了一只没人疼的野猪,风餐露宿流浪田野,实在可怜。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猪不堪忍受人类压迫,发动了一场革命,结果变成与人一样残忍的动物,将动物庄园弄得血腥味十足,完全没有猪味,着实可恶。

做一只快乐的猪并不容易。集体化时期,我曾当过两年饲养员,喂过一大群猪。我家也先后喂过许多只猪,因而,我深知猪之生活三味。给生产队喂猪时,我把猪分成两圈,一只即将分娩的女猪单独养在一座条件较好的猪舍里,像个佣人般天天打扫清理,如同伺候住在别墅里的贵妇。十几只克郎猪群养在一座条件极差的圈里,由他们泥里水里淌,任圈里臭气熏天并不理会。经常看到的情况是,那位别墅里的贵妇猪形单影只,落落寡合,而群养的平民猪则嬉闹追逐,嗷嗷欢嚎,好生快活。我把煮好的两种食物分别倒进槽里时,两边圈里的猪对食物的态度也大不一样。一边是精制美食,贵妇猪吃得十分秀气,像林黛玉一样煞起眉头,挑肥拣瘦,郁郁寡欢,连我都生出几分怜悯。另一边,不等食物落下,已集体欢呼,像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般个个表现出旺盛的食欲,吃得气吞山河。后来,等产下猪娃后,有一大群孩子相伴,那边的秀气猪才恢复了常态。由此我认为,猪和人一样不喜欢离群索居,居住空间不宜过大,宜居足矣;食物不宜过细,可口足矣。

我家喂猪有许多故事,其中一头猪是我用捡来的钱买的。15岁那年,我与同伴逛集市,地上一卷票子赫然进入视线,我像做贼一样捡起来,数了数一共二十多块。贫困让我们的情操都不很高尚,根本没想到失主的痛苦,也没有商量,不约而同想到用这些不义之财买两只猪娃。和人一番讨价还价后,两个人各抱一只白胖胖的猪娃回到家。那时候,连人也吃不饱饭,哪有食物喂猪,被我买来的猪娃可遭了大罪,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猪圈就在大门口,我常常望着饿得嗷嗷叫的猪束手无策,而猪呢,瘦得像只山羊一样身材苗条,但它并没有抱怨,经常瞪着一双渴望的眼睛与我对视。终于有一天,被饿得忍无可忍的猪逃走了。我不知道那么小的猪什么时候练出一身飞檐走壁本领,能从那么高的圈墙跳过,光凭这身手,其本领至少不在王小波那头特行独立的猪之下。此后几天,我走遍了周围的村庄,逢人便问看没看见我的猪,又走进田野,在疾风中不断呼唤。后来意识到,猪才不会到旷野里觅食,它需要人间烟火,而不是流浪天涯,一只在田野里踽踽独行的猪,想起来都可怜。最后,终于在离猪圈不到五十米的邻家红薯窖里找到了它。在深达一丈,暗无天日的红薯窖里,它生活得很快乐,我相信它是嗅到食物的气味自己跳进去的,因为从红薯窖的位置看,绝无失足可能。在食物和自由之间,它宁愿选择前者。

我养的猪都不快乐,这不能怨我,因为它们和我一样都出生在一个不快乐的年代。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猪不需颜回那么高尚的情操,它的快乐虽是本能的,却也需要条件,首先要有快乐的环境和快乐的资源,不然只能像我的猪一样遭罪。可见,做猪易,想做快乐的猪大不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想做快乐的猪的人太多,从网上输入“快乐的猪”查询,能获得上亿个网页,不知这些朋友是不是具备快乐的条件。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6期)

1.作者笔下的猪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2.第4段喂猪的故事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做猪与做其他动物、与做人相比较,有何意图?请分析。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想成为快乐的猪太难,因为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高。
B.关于活着就要思考,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还有身后哀荣、永垂不朽一类,猪是不会在乎的。
C.王小波笔下的猪特立独行,并非猪们生活的常态。
D.作为饲养员,“我”非常熟悉猪的特性,按照猪的需求来养猪。
E.用捡来的钱买猪,“我”的情操不很高尚,因而猪以出走作报复了。
2018-05-04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