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文言基础知识 > 文言文翻译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7 题号:934693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五年时,某送别介卿【1】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而且慕之。其大父【2】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待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甚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

而子自洪州归,虽其身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人犹然,况衣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况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而望之,乎其来视我也。

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

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3】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哉?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荦荦:卓越。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亦称之 骤:强烈 ②而且慕之 畏:敬服
③其喜甚于朝夕侍其旁 殆:大概 ④虽其身介卿之侧 去:离开
乎其来视我也 庶:希望 ⑥其步趋之节:关键
⑦而尚其来之不早也 恨:遗憾 ⑧介卿之教诲 因:通过
A.①⑥B.②⑤C.③④D.⑦⑧
2.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B.黄生C.曾巩D.众童子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生之能浸浸闻 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
B.而异其业之进 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C.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哪也 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
D.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 这样看来介卿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
5.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深器之。契丹侵边。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周祖叹曰:“宰相器也。”周祖起兵向,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

显德四年夏,质建议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太祖初即位,庶事谦抑。质因上奏曰:“自古帝王开基创业,封建子弟,树立磐维,宗戚即隆,社稷永固。伏见皇弟泰宁军节度使光仪,自居戎职,特负将材,及领藩维,尤积时望;嘉州防御使光美,雄俊老成,修身乐善,嘉誉日闻,乞并行册封。皇子皇女虽在襁褓者,亦乞下有司许行恩制。臣又闻为宰辅者当举贤能,以辅佐天子。窃以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道,历岁滋深,诚堪毗倚。乞授以台司,俾申才用。”帝深嘉纳之。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乾德二年九月卒。将终,诫其子勿请谥。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质力学强记,性明悟。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不学何术以处之?”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命刺史县令必以户口版籍为急。朝廷每遣使视民田,按讼狱,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太宗亦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选自《宋史·范质传》,有删改)


[注]①札(zhā)子:宋代官吏向皇帝或上级奏事议论的文书,后也指上级下达指令的公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
B.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
C.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
D.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原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后改国号为辽。契丹和辽曾多次南侵,骚扰中原。北宋就是为辽所灭。
B.阙,是指古代王宫、祀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也用以代指皇帝所居之处和朝廷。
C.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D.襁褓,古代泛指 1 岁以下幼童,和“黄发”一样,都是用来表示幼儿的特定年龄阶段的词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质为学勤勉努力,文才出众。早年凭借文章得到宰相器重,入朝后仍勤学不倦,其后多次起草诏令,都能合乎朝廷心意,屡受朝野赞叹。
B.范质为官恪尽职守,忠诚为公。能够从大局出发,为朝廷谋划,严格遵守朝廷律令,任用官员也都能以朝廷和实际需要为依据,体现较高的为官素养。
C.范质为人清正廉洁,不谋己私。从来不接受任何人的钱物,还经常救济孤儿;生活简朴,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资财也不向朝廷要封谥,可谓廉吏典范。
D.范质处事谨慎周全,相机制宜。跟随君主出征能够恰当地随机处理各种事务;能够审时度势,根据朝廷的实际情况改革法制旧弊,体现出较强的处事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德四年夏,质建议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
(2)朝廷每遣使视民田,按讼狱,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2020-10-07更新 | 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齐之辩士田巴辩于狙丘,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连谓徐劫曰:“臣愿得当田子,使之必不复谈,可乎?”劫言之巴曰:“余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驹也。愿得侍议于前,可乎?”田巴曰:“可。”鲁仲连得见,曰:“臣闻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者?急不暇缓也。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国亡在旦暮,先生将奈何?”田巴曰:“无奈何。”鲁连曰:“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唐之兵,聊城之众,所为贵谈者,其若此也。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皆恶之,愿先生勿复谈也。”田巴曰:“谨受教。”明日复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飞兔也,岂特千里哉!”于是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

仲连见孟尝君于杏堂之门,孟尝君曰:“吾闻先生有势数,可得闻乎?”连曰:“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

燕伐齐,取七十余城,惟莒与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军,杀骑劫,复齐城。惟聊城不下。燕将城守数月。鲁仲连乃书著之于矢,以射城中,燕将,燕将得书,泣三日,自杀。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辩说罢之。秦军退,平原君欲封之,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寿,先生笑曰:“所贵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人之缔结而无所取;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皆不受,遂策杖去,逃隐海上,莫知所终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B.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C.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D.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聊城之众                                        匈奴七百余里
B.燕将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C.鲁仲连乃书著之于矢                       长句,歌以赠之
D.泣三日,自杀                                 今其志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连年少有为,口才超群。十二岁时便主动向老师请缨与齐国辩士田巴进行辩论,他旁征博引,缘事明理,是田巴理屈词穷、无可奈何,最后甘拜下风。
B.鲁仲连辩论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与田巴辩论时他就以齐国当时所处的危险形势为话题,力证辩论应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C.鲁仲连“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不只是把爱国挂在嘴上,更是将辩才化为报国的行动。在田单收复即墨的战斗中,他的一封劝降书直接导致燕将自杀。
D.鲁仲连视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解了邯郸之围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不接受,飘然而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复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飞兔也,岂特千里哉!”于是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
(2)皆不受,遂策杖去,逃隐海上,莫知所终。
2021-03-13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足以视听之娱                           极:穷尽
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B.列坐其                                     次:旁边
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C.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文嗟悼                                     临:面对
D.所以兴怀,其一也                    致:大致
舍万殊                                 趣:趣味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C.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D.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兰亭集序》中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生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所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020-12-21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