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93893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新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84岁时,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回顾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在诗的结尾处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后来人们一般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作技法等能力称为“诗内功夫”,而把阅历、学养、识悟、操守、精神境界等的修炼称为“诗外功夫”。陆游用一生的作诗经验告诉人们,“诗内功夫”是进行文艺创作的基础,但若想创作出精品力作,非修炼“诗外功夫”不可。“诗外功夫”的获得不仅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而且需要学识、情操、德行等多方面的提升。

我们经常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观千剑”还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老舍曾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孤岛行为,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即要修炼学识。学识首先来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痒。只有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把真实的生活变成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动人心。学识的获得还需要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但凡艺术莫不如此。艺术工作要“专”,“专”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产生质的飞跃,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家如果缺乏生命体验,做不到同情理解,就难免不出现“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欢者虽笑不乐”这样尴尬的作品。巴金谈到,创作《家》时“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可见,燃烧的情感、深沉的理解是文艺创作重要的内驱力。“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若非有着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很难写出如歌如泣的《琵琶行》。想要深刻表现事物、传递情感,就必须有对人、事、生活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写自己最感同身受的东西,而不是蹭热点、抢流量,谍战流行就写谍战、古装剧流行就写古装剧,最终陷在跟风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它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走进生活、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对生活、对要表现的对象投入真心、真情。只有拆除“心”的围墙,带着真心、带着真情、带着对人民对生活最真挚的爱和理解,才能真正深入读者内心世界,创作出触及灵魂、引发共鸣的优秀作品。

为社会立心、为民族铸魂,是文艺重要的担当和使命。创作主体的德行是否高尚,决定作品格调的高低。如果一个作家“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我们很难相信他的作品会充满高尚的情感和向上的精神。自古文人都很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从孟子的“养气”说,到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再到韩愈的“气盛言宜”等,都非常强调创作者道德修为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创作者的修为境界还直接影响其作品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王羲之、颜真卿书法之所以被奉为经典,除了作品本身艺术水平高之外,还与他们的德行学识堪称一代楷模密切相关。所以德行与创作,是相得益彰的关系,高尚德行催生高尚艺术,高尚德行推动作品传播。在新时代的今天,艺术承担着培根铸魂、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作品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作品给人以光亮、温暖与希望,文艺工作者必先培其德、育其志,提升其境界。育人必先育己,觉人必先自觉,是道理所在。

“诗外功夫”绝非一时半刻之功,需要长期磨炼和沉潜。文艺工作者若能潜下心来,身体力行,必将创作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艺术素养,自然就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B.文艺创作既要“诗内功夫”,又要“诗外功夫”,“诗外功夫”可通过熟悉、深入生活获得。
C.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道听途说,不会获得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必然是隔靴搔痒。
D.作家必须要有生命体验,深入生活和读者内心世界,蹭热点、抢流量,就会容易迷失自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呈现层层递进式。
B.文章引用鲁迅蜜蜂采蜜酿蜜的比喻,来论证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
C.文章用陆游《示子遹》一诗引出论题,而陆游又用一生的创作践行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D.文章旁征博引,例证、引证并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事实佐证,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必须先修炼学识,而学识则来源于人民生活和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
B.前段时间排播火红的电影《攀登者》,是时代使命和艺术工作者们拆除“心”墙、触碰灵魂的优秀作品。
C.文艺工作者只要努力修炼“诗外功夫”,坚守艺术理想,定能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
D.所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通俗形象地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德行与创作的关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占据基础地位,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持。

那么,在对待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两者的关系上,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和繁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为了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努力增强和提升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应当成为我们当前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之一,因为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乃是这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世代相传而构筑起来的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这个民族的成员实现对自己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血脉和纽带,它凝聚了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追求,不管你自觉不自觉,它都构成这个民族的成员挥之不去的民族群体的“自我意识”,因而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是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基础。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自信”的理论切入,说明文化自信更为基础,更为重要。
B.文化自信无论是内涵的两个方面,还是关涉到的三方面文化,都体现出有机统一的思想。
C.文章以“命脉”“源泉”“根基”形象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D.增强文化自信要以增强传统文化自信为着眼点,以培养和造就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为落脚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界定“文化”与“文化自信”的概念,是为了说明文化自信共涉及三方面文化。
B.第四段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之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
C.文章语言善用长句,且多以关联词语来连接分句表明关系,增强了文章论证严密性。
D.材料以“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为话题,侧重从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给出答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文化自信首先需要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进而去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
B.传统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需要激活才可以实现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C.中华文化既是有机整体,又存在区分,要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整体把握,理性对待。
D.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要想增强文化自信,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就显得格外重要。
2022-01-12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提出了“四端说”,所以孟子成为了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如何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等。
C.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其根本要求。
D.作者说良知即天理,我们要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了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B.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C.采用道理论证是这篇文章的特点,这样能使论证更深入也更具文化内涵。
D.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关键在于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在表明传统善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现实意义。
B.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正由与邻为善,互利共生而构成。
C.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庭。
D.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
2021-04-02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______(本来/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______(再也不是/不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______(渡过/度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取材于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来               再也不是               渡过
B.本来               不再是                  渡过
C.从来               不再是                  度过
D.本来               再也不是               度过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民民主专政”优越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用以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
B.可用以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
C.已使建设工作获得了迅速的成功。
D.有助于经济水平在短时间内提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拥有显著的制度优势、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广阔的市场空间、强劲的发展韧性,具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从历史通向未来,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程一脉贯通。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取材于李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对原文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百年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实现了复兴目标。
B.制度优势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利条件之一。
C.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伟大历史成就,已彻底解决了贫困问题。
D.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也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但它必须与时代融合才能为现时代的人们所接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唯有人民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实现中国梦,需要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全体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

追梦需要勇气,圆梦需要行动。我们既要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蹚过深水区去追梦,也要诚实劳动、开拓创新,以实干兴邦,以实干圆梦。

(取材于朱可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选项中对“实现中国梦”的条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
B.当前的物质基础是由实现中国梦必须团结的人民群众创造的。
C.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D.实现中国梦一定要传承改革开放40多年不懈奋斗的实干精神。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主要原因。
2021-11-03更新 | 2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