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97387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B.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C.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D.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晋侯,以爵位称呼,爵位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B.执事,可以指“办事的官吏”,《汉书》“朝之执事,亡非同类”,就是此意。而选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C.解释《春秋》的代表性著作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穀)梁传》。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3.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烛之武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描写他的语言,或是牢骚,或是说辞,表现了他的能言善辩、深明大义和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即晋文公逃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郑“贰于楚”,即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助楚反晋。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申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恐惧而改其谋,舍其愆令,轻其征赋,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身自约也,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多甲兵。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伏然,服士以伺吾间。今王非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今王罢民于姑苏,天夺吾食,都荐饥。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王弗听。十二年,遂伐齐。齐人与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寔式灵之。敢告于大夫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①申胥:伍子胥,春秋吴国大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吾先王明A圣达于上帝B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C四方之蓬蒿D以立名E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F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G恬逸出H则罪吾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有“边邑”的意思,文中“都鄙荐饥”中的“鄙”即为此义。
B.“钟鼓”可以指权贵人家的音乐,文中的“先王之钟鼓”中的“钟鼓”并非此义。
C.“大夫”在古代指官名,有时也作爵位名,文中“大夫”即指古代的一个官职。
D.“黎老”指黎民百姓,文中的“今王播弃黎老”中的“黎老”即为此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坚决反对吴王夫差进攻齐国的计划,但吴王夫差不仅没有听从他的劝谏,而且在战胜齐国回来后向伍子胥炫耀。
B.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改变了原来的谋略,具体措施有轻徭薄赋、亲自倡行节俭等,这使百姓富裕,军队的人数有所增加。
C.伍子胥将吴王夫差与先王进行对比,他认为先王任用贤能,所以能够履险如夷,最终成功,而吴王夫差疏离贤人,与儿童谋划国家大事,结果必将失败。
D.伍子胥因为预感吴国将要灭亡,不忍心亲眼看到吴王被生擒,于是自杀,但这并没有唤醒昏庸的夫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面对吴王夫差的责问,伍子胥是怎样阐述齐国、鲁国与越国对于吴国的不同危害的?请简要分析。
2023-10-16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而易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而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③,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秦伯归女五人,怀赢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狐偃及秦、晋大夫盟于郇。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狐偃:公子重耳的舅舅,字子犯。②象:征兆。③櫜鞬:箭囊弓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
B.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
C.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
D.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到。它和《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中的“适”意义用法相同。
B.再拜,指拜两次。这和《鸿门宴》中张良所说“再拜献大王足下”的意思一致。
C.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文中的“有马二十乘”意即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D.三舍,九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则驻扎,日行三十里则一宿,故三十里为一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重耳在狄国流亡了十二年,狐偃认为这时已经具备了远行的条件,建议到齐国去寻求机会。
B.路过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公子重耳,子犯不以为忤,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是夺得政权的征兆。
C.公子重耳到齐国后,贪图安逸,想要老死于齐国,齐姜氏深明大义,在齐姜氏极力劝说下他马上离开了齐国。
D.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将五个女子嫁给他,女儿怀嬴也在五女之中,并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2)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5.文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2023-04-04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光着脚)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候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使佐新军。

(选自《左传》,有删节)


[注释]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仆:指驾车的人。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公:指晋候。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                           失:耽误
B.其将来                       辞:陈说
C.吾子之                       讨:处罚
D.子无寡人之过             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候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2)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2020-10-13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