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98878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传统壁画艺术的瑰宝和精髓,对色彩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对线条有着那个时代的理解。敦煌壁画是我国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画,我们从敦煌壁画的载体来看,敦煌的石窟建筑是敦煌壁画的载体,而敦煌雕塑是敦煌佛窟的主体。敦煌的壁画对于敦煌的建筑,起到的是一种美化或者是装饰的效果,它对于敦煌的雕塑,也起到一种陪衬的作用,但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主体雕塑,并不能体现出当时文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的繁荣等内在的内容,所以只能够通过敦煌的壁画来体现。由此观之,在敦煌的佛窟里面,壁画所处的位置虽然不是主体的位置,但是它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敦煌莫高窟从最初开发到最终的形成经历了好几个朝代,而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和颜色基调又各有不同,所以在壁画的色彩和表现力上也有所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各个朝代的特点。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不仅有历史文化风貌,还有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

北魏出现的壁画属于敦煌壁画创作初期的作品,所以壁画在表现形式和基本色调上体现出北魏时期色彩的变化,浓重而又富有变化。绘画的画家们首先用红土粗略地在墙壁上起稿,之后再用黑色的线描一遍。画面壮美、宏大,人物采用了龟兹风的渲染手法,类似于西方绘画。后来到北周,壁画一般都绘在经过处理的白色背景区域,使得色彩更加突出,画面更加美观。

再到隋唐过渡时期,敦煌壁画继续创新,这个时期的壁画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既承接了上一代的特点,又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壁画高雅富丽,更加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搭配。这个时期的壁画创作,在绘画手法上以平涂为主,绘画出主体后再加以修改,色调以绿、青、红为主色调。到唐朝,壁画更加注重色彩和线条的结合,在色彩的作用上,也更加具有创造力,不再以单元色为主,出现了许多的复合颜色。其中盛唐时期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色彩典雅绚丽,浓厚而不失庄重,线条飘逸又能清晰表现主旨,内容富有想象力又符合逻辑。红色的廊柱,青绿色的琉璃瓦搭配和谐,错落有致,而人物的衣着服饰多用间色,朴素淡雅。这个时期的壁画水平也达到了敦煌壁画的巅峰。

敦煌壁画的晚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更替使得民族逐渐融合,中土的绘画风格和西域的绘画特点有了较多的融合,色彩也逐渐变为次要地位,壁画以表现内容为主。敦煌壁画的晚期经历了时局动荡、艺术革新、朝代变迁、民族交融和文化的交流,使得敦煌壁画在绘画风格上结合了中原文化的特点,在色彩上更加趋向于暖色、温和的色调,同时壁画更加注重其内容,降低了颜色在壁画中的地位。还有部分年代的因素,和化学本身的效果,使得壁画随着时间的变化迎来了第二次生命。

(摘编自郑宇翔《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2018年第04期《文物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和敦煌雕塑一样重要,相互映衬,体现了当时文化的进步及经济的繁荣。
B.不同朝代敦煌壁画绘画风格和颜色基调各有不同,尤其在色彩和表现力上差异巨大。
C.北魏时期的壁画采用了龟兹风的渲染手法,色彩浓重而又富有变化,画面宏大壮美。
D.唐代敦煌壁画继续创新,更加注重色彩和线条的结合,既有单元色,也出现了复合颜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然后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敦煌壁画注重色彩,更注重线条运用的特点。
B.文章举出观无量寿经变壁画的例子,证明了至盛唐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创作水平才达到高峰。
C.文章从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绍了敦煌壁画的晚期内容和色彩的变化,结论科学,令人信服。
D.文章中心突出,论点鲜明,重点论证了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对敦煌壁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壁画化学本身的效应,敦煌壁画必将迎来第二次生命和中外游客的观赏热潮。
B.敦煌壁画内容丰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历史文化风貌,还可以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
C.敦煌壁画诞生于北魏时期,到了隋唐时期继续创新,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有了自身特色。
D.晚期的敦煌壁画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更重视内容的表现,色彩更趋于暖色、温和的色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小学阶段着力加强科学教育,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新一轮科学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大势,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2023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全面部署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意见》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化“双减”改革、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举措,对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开创性、全局性意义。

科学教育也是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各国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将其视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基石。近年来,美国先后颁布《美国竞争力法》《无尽前沿法案》等战略法案,不断强化科学教育的战略引领作用。2022年,德国宣布实施MINT(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教育行动计划2.0,强调从多元合作、确保质量、家庭参与、加强研究、早期培养等方面深化落实。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课程教材体系,专兼职相结合的科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一大批科普场馆和实践基地主动向学生开放,馆校合作行动不断深化,科技类校外培训得到全面规范,初步形成了科学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

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有学校认为,做好科学教育,就是抓好科学课程,不自觉地将科学教育窄化为小学科学课或中学“理、化、生”等科目的简单叠加。二是将科学探究弱化为知识传递或固定程式。如许多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成功制作了精巧的桥梁模型,但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探究成了“模仿秀”。三是将社会协同育人简化为学校内部事务。中小学校因面临科学教育优质资源不足、校内外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单靠学校力量是很难办好科学教育的。

(摘编自曹培杰《做好科学教育是事关全局、关乎未来的时代课题》有删改)

材料二:

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特别强调探究实践。2022版科学课标“课程理念”部分特别提出“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那么,当前中小学校在推进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如何理解和把握“探究实践”这一关键点?

探究实践是指科学探究和技术工程实践。探究和实践可以独立,但是2022版科学课标鼓励两者融合,由以前提倡“科学探究”,转而现在提倡“探究实践”。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增强,推动着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平。早期科学、技术和工程相对独立,但是目前三者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高度融合的趋势:技术发明和工程制造需要科学的指导,科学发现又离不开技术仪器和工程设备。例如:科学家利用粒子加速器探究微观世界,发现新的科学现象,而粒子加速器的设计需要科学原理指导,粒子加速器需要工程制造获得。

科学技术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技术竞争。上世纪80年代后,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了高科技发展战略。而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遇到的“卡脖子”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及产品方面。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设置技术与工程内容,让学生参与技术与工程实践,是非常及时且十分重要的。技术与工程实践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意识到,除了利用学校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还可以自己设计简单模型或作品,开展科学探究。

探究实践要解决真实的问题,自然容易涉及多学科、跨学科知识,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真实问题与传统作业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作业是一个很“干净”的问题,已知条件和参数都很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明确。学生处理作业时,只需要把所学知识适当应用,就能获得答案。但是真实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已知和未知可能都不很明确,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判断考虑哪些因素、忽略哪些因素,从而不仅与知识有关,也与经验有关。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鼓励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科学教育不仅要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设计与制作等手段,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创造,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通过系列化的工程实践任务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建构。

(摘编自高云峰《探究实践:中小学推进科学教育的关键点》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事关全局,关乎未来的时代课题,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
B.做好科学教育,就是要不断完善科学课程教材体系,重在引导学生在课堂发现、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C.当前中小学推进科学教育,要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D.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构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形成科学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就要打破学校围墙,不断深化馆校合作,规范校外科技类培训。
B.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强科学教育,旨在加强我国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
C.国力竞争的关键是技术竞争。可见,在科学研究中,科学仪器的自行设计与制造是非常必要的。
D.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要有系统思维,不仅需要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靠生活经验。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技术发明和工程制造需要科学的指导”的是(     
A.华为独立研制芯片B.利用“黑洞”探测引力波
C.用盾构机挖掘隧道D.我国研发C919喷气式客机
4.2022版科学课标由提倡“科学探究”,转而提倡“探究实践”,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其主要原因。
2024-02-16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技术作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对外部世界(自然)的规律性认识及运用规律创造出的有利于实践活动开展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从最初的狩猎、采集,到后来的驯养、种植等,都需要人类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有充分认知,并根据认知结果寻求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来展开实践活动。这种在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认知基础上寻求和探索相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的行为,构成了科技活动的最初样态。

与此同时,劳动实践对象遵循着特定的生长规律,这要求人类在运用科技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尊重其客观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最终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科技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成为早期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伦理准则。而在工业社会,随着资本逻辑横行,追求利益最大化让包含科技在内的人的多数活动陷入功利主义之中,出现了科技与伦理相分离的异化景观,科技沦落为向自然无节制索取物质利益的冰冷工具。科技与伦理分离下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让人们充分意识到重塑科技活动的伦理维度、实现科技生态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要求实现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即在科技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时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科技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原则的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统一体现在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动机及全过程中。就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动机而言,科技要自觉放弃原有的唯经济增长的错误认识,使科技发展和应用从一开始就在自然资源可循环再生、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伦理预设下开展。就科技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而言,科技要具.备对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有害废弃物进行有效降解的能力和方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之覆辙,实现科技的无废化、清洁化生产应用,真正实现科技活动遵守自然规律的生态化转变。

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还要求实现科技与人的有机统一,这是确保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提条件。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私有制下的资本逻辑在促进科技长足发展的同时,也让科技逐步走.上与人分离的异化之路。科技由早期社会中协助人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的为人性特质,蜕变为“与劳动(人)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利益)的独立力量”。资本逻辑下科技与人分离的结果,使得科技活动漠视自然规律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而单单寻求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

因此,要实现科技与自然有机统一的伦理诉求,就要克服科技与人分离的异化状态,回归科技为人而存在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促成科技回归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摘编自刁龙《从伦理视角看科技生态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既是对象属性的认识,也是具体的手段,二者的统一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结合。
B.在早期人类社会,科技与伦理已经有机结合,遵循自然规律行事是当时普遍的伦理准则。
C.在工业社会,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使科技发生异化,最终导致既与自然分离,也与人分离。
D.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要求科技活动抛弃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生产过程无废化、清洁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内涵之后,用狩猎、种植等人类实践活动对其内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B.文章通过历史演进的论证方式,凸显了早期人类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关系上的差异。
C.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着手,对科技生态创新伦理中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D.文章大体按照阐释概念、提出面临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顺序对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进行了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其探索行为在早期以最初样态的形式呈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活动。
B.人类之所以在科技活动中有所不为,是因为认识到了科技活动的对象具有特定的生长规律。
C.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向市场推出质优价廉的可降解塑料袋,这体现了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D.只有使科技重新具备为人性特质,才有可能使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缓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2020-05-08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文化意义

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是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似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都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

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人的行为、人的实践,强调的是人生中的行为,追求生前的功业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最好地体现了儒家精神。

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杜甫就用他的诗歌不遗余力地宣扬这种思想。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国家最大的危害。杜甫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再比如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强调我们要有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既要追求和平,也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民族、国家的独立性。这一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九死一生地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只有杜甫这样做了。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着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道德风范。

另外,儒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在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社会的基础应该是文明的个体,是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在这一点上,杜甫堪称典范。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算少,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政治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唯独杜甫是个例外,他一生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尚的人格典范,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儒家本来是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杜甫就是平民中的一位圣人。

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我们说杜甫有仁爱之心,说杜甫忧国忧民,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唐帝国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错误的爱国热情,鼓吹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他们都写诗歌讨伐南诏。唯独杜甫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巨大破坏。所以他写了《兵车行》。《兵车行》这样的诗当时其他诗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写,原因就在于杜甫具有特别深厚的仁爱精神,他把仁爱之心一直推广到外民族的人民去了。

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杜甫的有些作品在描写生物的时候,可能有一种隐喻或者象征意义在内。但是杜甫还有很多诗歌并没有这样一种隐喻意义,他关注的就是那些细小的生命本身。有一次他坐船从一条河上经过,看见船前有一群小鹅游过,他对这群小鹅非常喜爱,担心它们体小力弱,担心他们被狐狸抓去。他说:“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诗中对于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那份呵护之意,令人感动。

(节选自莫砺锋《杜甫十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一个特征。
B.儒和道是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其中儒家是核心,这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C.与道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相比,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利益,对个体是忽略的。
D.儒家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有助构建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说是一种实践哲学,它重视人的行为和实践,不重视思想和理论阐述。
B.杜甫以平民身份而注重修身养性,展示儒家典范人格,这更显得难能可贵。
C.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揭露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现象的最好作品。
D.“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直接表现了杜甫客居漂泊的艰难与不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支持杜甫“体现了儒家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B.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C.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其六》)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4.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将杜甫与其他人进行对比,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系中发生意义。莫砺锋为什么说“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
2023-11-05更新 | 1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