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稳态与调节 > 免疫调节 >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非特异性免疫
题型:非选择题-实验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2 题号:20817231
艾利森教授因发现了T细胞表面的CTLA-4蛋白可以作为免疫系统的“刹车分子”并将它应用于治疗肿瘤而获得了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人类在对抗肿瘤漫漫长路上的又一丰碑。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因_______________,而被称为非特异性免疫。这两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其余两道防线构成统一的整体,共同实现免疫功能,而防止肿瘤发生属于其中的_______________功能。
(2)研究者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体外培养的小鼠结肠癌细胞膜上表达B7-1蛋白分子,B7-1可与T细胞膜上的CD28蛋白或CTLA-4蛋白结合,传递抗原信息。将等量的培养的这些结肠癌细胞分别注射到三组小鼠体内,每组小鼠在注射结肠癌细胞后的第0、3、6天分三次分别注射等量不含抗体的溶剂、抗CD28抗体(与CD28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CTLA-4抗体(与CTLA-4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然后连续监测肿瘤的体积,实验结果见图1。

所有小鼠都出现肿瘤并在5-10天持续生长,对照组和抗CD28抗体处理组的小鼠肿瘤在注射后大约23天不再缩小消退并维持较小体积;而抗CTLA-4抗体处理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认为B7-1蛋白可导致免疫系统迅速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CTLA-4的作用并不显著。他们继续实验,用不表达B7-1蛋白的肿瘤细胞注射小鼠,其他操作同(2)中的处理,实验结果见图2。在此实验中,对照组和抗CD28抗体组小鼠均因肿瘤生长巨大,在第35天时被执行安乐死,而注射抗CTLA-4抗体的小鼠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提示,B7-1分子确实可促进T细胞对肿瘤的杀灭作用,但是同样可以推测,CTLA-4抑制T细胞的信号路径也不只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施加抗CTLA-4抗体组70天后再次接种同种肿瘤细胞,仍能有效杀灭,说明抗CTLA-4抗体引发的对肿瘤的免疫可形成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简要评价用CTLA-4抑制剂治疗肿瘤的优点与风险。
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1】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

(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

A1

对照剂

7863

83

A2

疫苗

7848

4

B

接种前检出HPV DNA)

B1

对照剂

1125

126

B2

疫苗

1121

125


(1)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写出其中两点作用__
(2)人体初次感染乳头瘤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________       
(3)为研究制备乳头瘤病毒疫苗时,疫苗的有效成分是__(病毒核酸/病毒蛋白质外壳/病毒核酸+蛋白质外壳);为了大量制备该疫苗,可采取的方法是__                    
(4)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__会迅速繁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__.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5)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__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6)医学上常用单克隆技术制备一些特异的抗体,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是__
2019-11-06更新 | 95次组卷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2】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导致的感染多见于烧伤、创伤等受损部位。在Pa感染部位常可检出大量丝状噬菌体(f)。
(1)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__________功能。
(2)f侵染Pa并随Pa的分裂传递给子细菌,但f的增殖和释放不引起Pa的裂解。为探讨f与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者将等量的无f侵染的Pa菌株(P)和被f侵染的Pa菌株(P1)分别接种于小鼠伤口,结果如下表。

接种菌株

接种后不同时间伤口的感染率(%)

24h

48h

72h

P

18

30

22

P1

59

62

62

由此可知,f能__________Pa引起的伤口感染。
(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利用f的表面蛋白S进一步展开实验,主要流程及结果见下图。

①I~III处理所需的实验材料应分别选用__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
A.P1 B.PC.灭活的f       D.SE.生理盐水
②另有研究发现,f能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试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解释实验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的原因__________
2020-08-31更新 | 5144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新冠病毒通过表面的S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实现入侵,2020年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增血清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作为病原学诊断标准。下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后抗体的变化情况。请回答:

(1)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的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______识别变化的信号。人体感染新冠病毒直至病毒被清除经过的免疫有__________
(2)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集中在核酸和抗体检测上,与抗体检测相比,核酸检测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可知,___抗体阳性可提示近期感染。若某人抗体检测阳性,核酸检测阴性,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血清抗体检测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或协同。常用的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的原理如下图所示,待检血样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金标垫上吸附有胶体金(聚集后呈红色)标记的特异性抗原I,若样本中含有病毒特异性抗体,则二者相互作用形成金标记抗原I-抗体复合物,然后继续向前移动,与固定在检测线(T线)的抗原II结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检测线上,产生红色条带。游离的金标记抗原I则继续向前到达质量控制区(C线),与此处固定的特异性抗原I的抗体(图中简称抗抗体)结合,从而使C线发生颜色变化。在对新型冠状病毒抗体进行检测时,将血样与稀释剂混合后,直接添加到样本垫等待15min左右,就可以通过T线与C线的颜色来判断结果。T线与C线都变红色,则为阳性,说明血样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

①检测新冠病毒抗体时,采用的抗原I和II为同种抗原,可选___作为抗原。
②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是因为检测过程中反复进行了___的特异性结合。根据文中叙述,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这种结合有___次。若待测血样中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则为阴性,显色结果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冠病毒的预防主要是接种疫苗,灭活病毒疫苗是一种常见的疫苗,灭活病毒疫苗制备前期需用具有________的细胞培养新冠病毒。两次接种需间隔一段时间,若时间过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疫苗效果。
2021-12-30更新 | 6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