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技术与工程 > 细胞工程 >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及应用 >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 菊花的组织培养 > 植物组织的培养及基本过程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3 题号:21482588
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以传统方法只能从血浆中制备,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制得了重组HSA(rHSA)。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HSA基因的途径之一是:提取总RNA,利用____酶合成总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已知HSA基因一条链两端的序列为5'AAGGGCGG-HSA基因-GGGAAACT3',根据其两端序列,则需要选择的一对引物序列是____(填字母)。若某一双链cDNA在PCR仪中进行了5次循环,则需要消耗____个引物。
A.引物I是5'-AAGGGCGG—3',引物Ⅱ是5'-GGGAAACT-3'
B.引物I是5'-AAGGGCGG—3',引物Ⅱ是5'-AGTTTCCC-3'
C.引物I是5'-CCGCCCTT-3',引物Ⅱ是5'-GGGAAACT-3'
D.引物I是5'-CCGCCCTT-3',引物Ⅱ是5'-AGTTTCCC-3'
(2)如图甲为获取的含有HSA基因的DNA片段,中间一段为HSA基因。Sau3AI、EcoRI、BamHI为三种限制酶,图中箭头所指为三种限制酶的切点;图乙是三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与酶切位点示意图;图丙是土壤农杆菌中用于携带目的基因的Ti质粒结构示意图。

为保证目的基因和质粒正确连接,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经常都会用到两种限制酶,在该实验中,切割含有目的基因DNA片段的两种限制酶和切割质粒的两种限制酶是否完全相同?____,原因是____
(3)若要在水稻胚乳细胞中提取rHSA,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____;若要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rHSA,则应将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____中。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研究者拟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将簇毛麦(2n=14)的优良性状导入普通小麦(2n=42)中。用簇毛麦花粉给数以千计的小麦小花授粉,10天后只发现两个杂种幼胚,将其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进而获得含28条染色体的大量杂种植株幼苗。回答问题:
(1)上述杂种植株幼苗是______体,待其开花后,能否结出种子?______(填“能”或“不能”),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杂交实验表明簇毛麦与小麦之间存在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培育出具有簇毛麦优良性状的可育普通小麦,需对上述杂种植株幼苗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过程中幼胚细胞要经过____________才能形成可育小麦。
2023-07-05更新 | 29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2】Ti质粒上有vir区和T-DNA区,vir区决定T-DNA的转移。研究人员将vir区和T-DNA区分离,开发了包括微型Ti质粒和辅助Ti质粒的双元载体系统。利用该系统,将抗草甘膦基因(cp)导入大豆中,培育抗除草剂(草甘膦)的转基因大豆。回答下列问题:

(1)双酶切可将cp基因以正确方向插入微型Ti质粒。已知cp基因的a链为转录的模板链,则引物1和引物2的5'端应分别加入_________酶和________酶的酶切位点。
(2)目的基因表达载体过大时难以操作,转化效率较低。研究人员在构建微型Ti质粒时删除了生长素基因和细胞分裂素基因,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T-DNA从农杆菌转移到植物细胞中时始于右边界止于左边界,在T-DNA的转移过程中会出现不完整转移现象,若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作报告基因研究T-DNA的转移,则GFP应构建在紧临________(填“左”或“右”)边界的位置。
(3)将微型Ti质粒上重组了cp基因的农杆菌与含辅助Ti质粒的农杆菌混合,一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得到含双元载体的农杆菌。在含双元载体的农杆菌中,辅助Ti质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用含有cp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侵染大豆愈伤组织,筛选出转cp基因的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形成试管苗的过程,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叫________阶段。此阶段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024-04-20更新 | 272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3】科学家将分离得到的成熟的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最终由单个细胞发育成了完整的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所用的这种生物技术叫__________________。图中B过程称为________
(2)科学家发现一种植物非对称细胞融合现象。该现象是指融合前分别用射线破坏供体的细胞核和用碘乙酰胺破坏受体的细胞质,实现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的优化组合。已知胡萝卜A品种植物细胞核基因具有耐盐碱效应,胡萝卜B品种植物细胞质基因具有高产效应。某研究小组用A、B植物细胞进行非对称细胞融合相关研究,以期获得高产耐盐碱再生植株。请完善下方实验操作:
①取A品种植物芽尖与B品种植物叶片_________(灭菌/消毒)后接种于含一定比例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MS固体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选择生长状况较好的愈伤组织接种于特定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收集悬浮培养细胞,加入________(填酶名称)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②将A品种植物原生质体经________处理,B品种植物原生质体经________处理后,接着将两种原生质体等体积混合,并采用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法)促进A、B原生质体融合。
③将融合原生质体悬浮液和液态的琼脂混合,在凝固前倒入培养皿,融合原生质体分散固定在平板中,并独立生长、分裂形成愈伤组织,进而长成完整植株。
(3)某课外小组同学用胡萝卜的愈伤组织同时进行了两组实验:甲组培养基中含3%的蔗糖,乙组培养基中不含蔗糖,经灭菌后接种,每组实验再分成两小组,分别在光下和暗处培养。1个月后,观察愈伤组织细胞生长、分化情况,结果如表所示:
培养条件甲组乙组
光下正常生长,分化不生长,死亡
暗处正常生长,不分化不生长,死亡
由此得出的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03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