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基因突变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77 题号:22283576
利用RNAi技术(RNA干扰)可以抑制细胞内特定基因表达。研究者选择MS26基因中的一段序列(rMS26),以PMI作为筛选标记,最终构建玉米植物重组表达载体MS26RNAi,转入到玉米幼胚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后获得目的植株。
(注:PMI是酿酒酵母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该酶能将6—磷酸甘露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从而使生物体能够利用甘露糖作为碳源)
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提取玉米MS26基因形成的RNA,使用_________法合成cDNA,选择其中的一段序列rMS26用于构建RNAi载体。
(2)常用的标记基因主要是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除草剂抗性基因,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用PMI做标记基因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可转入含_________的选择培养基中实现,其优点是_________
(3)RNAi载体结构中有一段正向和反向的rMS26,其直接目的是:_________,请据图1分析MS26基因沉默的原理:_________
(4)T—DNA插入玉米的位置是随机的,当其插入基因内部时导致_________,这是获得植物突变体的一种重要方法。若进一步确定T—DNA是否插入MS26基因中,某同学尝试采用“三引物法”进行PCR扩增,即采用三种引物(LP、RP、BP),LP、RP为与目的基因片段互补的特异引物,BP为插入T—DNA的特异引物,如图2所示。(说明:两端的引物本身长度小于0.1kb,而T—DNA本身的长度约为17kb,插入基因后会阻抑两端引物的扩增产物的形成。)请根据下表中三种样品的预期电泳结果判断哪个是纯合突变体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引物种类样品序号

LP+RP

BP+RP

样品1

有大片段

样品2

有大片段

有小片段

样品3

有小片段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1】果蝇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偶然出现的XXY个体为雌性可育。现有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
P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F1F2
黑体红眼♀×灰体白眼♂1灰体红眼♂:1灰体红眼♀:1灰体白眼♂:1灰体白眼♀6灰体红眼♂:12灰体红眼♀:18灰体白眼♂:9灰体白眼♀:2黑体红眼♂:4黑体红眼♀:6黑体白眼♂:3黑体白眼♀

实验二:
P黑体红眼♂×灰体白眼♀
F1个体数灰体红眼♀   灰体白眼♂   灰体白眼♀
     993               989               1

(1)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_____定律,眼色的这种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称为_____,白眼的遗传方式为_____
(2)实验一中的雌性亲本基因型为_____。若F2灰体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3_____种表现型,F3中灰体红眼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
(3)实验二F1中出现了1只例外的白眼雌蝇,请分析:
若该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该蝇的基因型为_____;若该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该蝇产生的配子为_____。检验该蝇产生的原因可用表现型为_____的果蝇与其杂交。
2021-05-28更新 | 241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2】某自花传粉植物果实的形状有圆形和三角形两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选用多对圆形果实和三角形果实植株进行杂交,F1的果实全表现为圆形,F1自交得到的F2中圆形:三角形=15:1。
对此实验结果,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I:果实形状受一对基因(相关基因用A/a表示)控制,F1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基因型为A与a两种雌配子或两种雄配子的数量不同。
假设II:该种植物果实形状的遗传受两对独立遗传基因的控制(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
请回答:
(1)对该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进行去雄操作,去雄是指除去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应对子代的表现型进行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__________分析。
(2)若假设I成立且雌配子正常,则F1植株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F2出现15:1需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个)。
(3)若假设II成立,理论上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题干F2中圆形果实植株中基因型与亲本相同的比例占__________;F2中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若F2的全部圆形果实的植株自交,后代植株中结圆形果实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
(4)在假设II的基础上将F1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三角形的植株杂交。后代产生一株结三角形果实植株,推测该植株细胞中可能的原因有:染色体中丢失一条含_____________的染色体;两对基因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所致或基因A/a、B/b以外的另一对基因中一个基因发生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所致(三对基因独立遗传)。
①可采用__________(简便)方法确定是否丢失一条染色体。
②若为基因突变,进一步确定是哪种突变,写出实验方案及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
2020-10-12更新 | 340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3】水稻(2N=24)是自花传粉的植物,水稻胚芽鞘上具有紫线性状,该性状可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的筛选。
(1)我国遗传学家率先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张水稻基因遗传图,为水稻基因组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欲测定水稻的基因组序列,需对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基因测序。杂交水稻具有杂种优势,但自交后代不全是高产类型,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育种时为保证杂交顺利进行,需对母本作________处理。
(2)为探明紫线性状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利用纯种水稻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图1)。

由杂交结果可知:控制胚芽鞘有无紫线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D和d)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籼稻1和粳稻2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籼稻2和粳稻1杂交后的F2代紫线个体中纯合子比例是_________
(3)已知胚芽鞘具有紫线是因为有花青素,进一步研究发现B基因是花青素合成所需的调控蛋白基因,D基因是花青素合成所需的酶基因,对转录的模板DNA链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据图2分析:产生b基因和d基因的机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BBdd的水稻胚芽鞘不能合成花青素合成所需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种子外壳尖紫色、胚芽鞘紫线是由相同基因控制。已知种子外壳尖是由母本的体细胞发育而来,胚芽鞘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科研人员根据表现型能够快速把籼稻(BBdd)和粳稻(bbDD)杂交后的种子与自交种子,人为混入的种子(外壳尖紫色、胚芽鞘紫线)区分,依据是_________
2021-04-24更新 | 3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