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专题09 材料分析题
广东 高三 二模 2024-05-25 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时事政治、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

一、主观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易(0.85)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鲜明提出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结合材料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请你以“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注入青春力量”为主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150个左右。
2024-03-03更新 | 328次组卷 | 10卷引用:政治(广东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有实力当好“排头兵”。

广东省积极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结合日益紧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创新氛围。2023年,广东省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构建从源头创新、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创新支撑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信贷资源向科技企业倾斜,全省2023年科技信贷余额超过2.3万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2024年的广东两会进一步部署,坚持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广东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是如何当好“排头兵”的。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我国当前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正值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并保持了9.7%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将持续快速发展。但数字经济时代“赢家通吃”现象也会愈发突出,发达地区少数互联网企业凭借超然经济地位攫取了绝大部分市场利润,加大了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数字经济,必须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促进共同富裕,让数字经济成为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依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如何让数字经济成为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当前,我国正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向“实”———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2023年,全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8%。

向“新”——积极打造生物制造、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2023年上半年,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

向“未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当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21.2万件,均居世界第一。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就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2024-03-21更新 | 1674次组卷 | 24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广东省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产业有序转移是一项关键举措,本轮产业转移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原则,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

广东省产业有序转移的四个关键词:

高质量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转移承接载体,支持各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县域造血功能。
有序站在全省角度系统谋划、循序推进,引导各地区基于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合理分工、优化发展,拓空间、延链条,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市场运作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破除产业转移的隐形行政壁垒,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规律下自由流动。
利益共享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合作形式,推动产业转移从单向帮扶向合作共赢转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广东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对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2024-03-06更新 | 46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广东吹响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冲锋号”,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并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面推进。

2023年以来,广东各县域立足资源禀赋,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跨县集群产业园、食品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成增长极。沿海县域做足海洋经济文章,打造诸如“粤东蓝色经济崛起示范区”“粤海粮仓”等特色现代乡村产业集群。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镇村流动,一批经济实力强的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蓬勃兴起。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新增培育5家国家级、19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涌现出一批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百千万工程”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推动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引领乡村发展,实现“美丽蝶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实施“百千万工程”对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6年来,厦门市先后出台《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10多部涉海涉湖法规,有力保障了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历届党委、政府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在全国率先探索“多规合一”,依托业务协同平台,实现全市300多个部门数据共享共通,构建并联审批新机制,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70%以上,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率先在全国建立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吸纳专家和公众意见,及时调整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把自然还给自然,把风景留给人民。“厦门实践”作为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典范,有效破解了海湾型城市生态治理这一世界性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厦门实践”治理经验。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近年来,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法治建设活动促进法治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河南省通过推出朗朗上口的原创法治戏曲、生动活泼的原创普法快板、妙趣横生的法治灯谜进行法治宣传;山东省利用当地历史名人、非遗项目等资源,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把“三贤四宝”法治文化元素融入法治宣传;河北省培养26.12万乡村“法律明白人”,从普法到化解矛盾纠纷,从法律援助咨询到收集群众法律需求,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如同在基层播撒下一颗颗法治的“种子”,推动法治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法治乡村建设是如何推动全民守法的。
2024-05-24更新 | 2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高考考前最后一卷政治试题(广东卷)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占2022年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第一批)近90%,占科技创新成果70%,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约95%2023年广东民营经济主体总量突破1700万,位居全国第一,占全省经营主体总量96%以上,贡献了80%的新增就业。截至20239月,广东省共有6204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帮扶项目6670个。广东已连续4年荣获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

材料二   广东省S市为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多部法规;成立创客法律中心,提供企业“初创—发展—上市”等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在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上开通“公共法律服务专区”,让近200万企业用户足不出户可办理律师咨询、核验、公证服务等7大板块业务;推行精准高效涉企执法检查新要求,大力推广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探索完善行政争议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健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衔接机制,2023年行政复议工作全年办理涉企涉商案件2400余宗。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广东省为什么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结合材料二,综合运用法治知识,分析S市是如何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解题方法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党的二十大部署,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主题教育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的理论依据。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的“两会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团结、民主与科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重要政治制度。

2022年12月8日,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吹响“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号角。广东省政协连续多年聚焦“绿美广东”的议题,深入开展调研,形成多份提案,相关建议被写入2023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 12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含“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内容在内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14日,   “绿美广东·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启动,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作出人大贡献。

两会,因“不一样”而丰富精彩,因“一样”而踏实厚重,异曲同工唱响“绿美广东”主旋律。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加以阐述。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悠久为“老”,文脉传承成“字”,经久不衰称“号”。老字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老字号品牌与品质紧密相连,这份品质又与“工匠精神”紧密相连。近年来,一些老字号因失去对品质、品牌、工匠精神的传承而“翻车”。如何重新焕发老字号的生命力,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成为了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对两位网友的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就如何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年淄博烧烤的爆火,再一次带火了“地摊经济”。“地摊经济”俗称“摆地摊”,亦即在公共空间流动性经营的行为,城镇中一种非正式的经济形势。曾经受我国市场监管的严格化趋势以及新冠疫情蔓延的影响,我国“地摊经济”的发展规模一度受到限制。但随着形势的逐渐好转,我国旅游业的回暖再一次推动了“地摊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摊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在逐渐改变和创新。现代的地摊经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小摊贩,而是涵盖了多种形式,如流动摊位、网络销售等。这些新的经营模式为地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材料二   2023年,淄博迅速出圈,这座人口约470万的城市,凭借特色烧烤,在“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固有认知外,贴上“文旅”和“网红”标签。流量来得快,退得也快。在“五一”大火之后的四五个月,尤其去年国庆长假之后,淄博迅速走到冷热交替的分水岭。有出租车司机一夜收入骤降,不少烧烤店门可罗雀……彼时,舆论场充斥着“淄博凉了”的声音。“每个城市都有可能因为某个突然的原因而爆火,所以火起来具有一定偶然性。但能不能让热度持续,才是对这个城市真正的考量。”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经济与社会》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支持“地摊经济”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并综合运用所学政治知识,以城市旅游业发展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明确;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思想政治相关知识。)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两者才有可能进入相互“结合”的逻辑进程,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以“彼此契合、相互成就”为主题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