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48 题号:1547259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既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自我革命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在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也是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融入了中国特性,烙上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印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坚持自我革命是建党百年历史经验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自我革命逐步将一个以农民占多数的党锻造成为一个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刀刃向内,以刮骨疗毒的政治勇气向党内硕瘴痼疾开刀,开创了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为什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揭示了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加以分析。
(3)班级拟开展“学史崇德 感恩奋进”主题班会,请你列出两条发言要点。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一向重视家风建设,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更是汗牛充栋。从孔子对儿子的庭训、颜之推的家训、诸葛亮的家训、曾国藩的家训,到傅雷的家书,不一而足。良好的家风应秉承爱国爱家的情怀,体现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应发挥家庭主心骨作用,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材料二 金砖合作已经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合作中,始终坚持凡事大家商量着来,保持开放、透明,追求互利、共赢,不针对第三方,也不与任何人对抗的原则。此次金转峰会,中国提出 “金砖+”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中来,尽显中华之大气与开放。此次金砖峰会中,中国创造性地举办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契合,相互对接,是开放包容理念的延续。
(1)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建设好家风。
(2)请你就如何传承和发扬良好的家风提出三点可行性建议,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在此次峰会上展现“开放包容”理念的。
2017-12-03更新 | 11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202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章强调,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考古学背负着巨大的浪漫梦想,考古让我们证实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让我们看到历史无法记载、没有记载的事,也可以帮我们修正历史曾经有过的记载。青少年在学习考古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科学知识,也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习近平都希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考古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纽带。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考古工作作为一项探索“过去”文化的事业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2021-05-09更新 | 18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唱遍大江南北的“二十四节气”歌。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最初“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并指导那里的农事活动,后来我国从东北到海南都使用“二十四节气”。但是各地的人们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当地合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由此诞生了丰富多彩的“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本地化文化。如关于春分的农谚: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湖北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广东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见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二十四节气”还派生出了诗词、谚语、歌谣以及配合节气的民俗节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的农事活动。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调整作息、饮食和养生等等。
(1)结合材料一,说明人们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来总结和运用“二十四节气”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
2017-08-07更新 | 2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