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 教育的复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8 题号:1014847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办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代表着向上的、前进的趋势”,固“能不胫而走,迅速发展,广泛传播”……从维新运动,到随后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教育救国思潮进入勃兴与高涨阶段。

——摘编自吴春苗《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旧中国高校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好的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在院系、专业设置方面,较偏重人文学科。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提出人才培养应“专、快、多”,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换为“专才教育”o1952年,教育部提出高校院系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部对高等院校的统一领导。

——摘编自郑璐《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评价与反思》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摘编自孙绵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不仅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整个教育制度乃至社会制度变革的最关键节点,是教育体制恢复与重建的突破口;它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的公平竞争原则,调动了亿万青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以高考制度恢复为标志,教育界成为最早推进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战线之一,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理念被全社会接受。1978﹣1984年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破冰”期。这一时期,文革后遗症还很严重,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是不断肃清“左”的思想和拨乱反正,以尽快恢复和重建被文革严重破坏的教育事业。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科技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这明确指出了科技的传播、发展、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依赖于教育;经济转型、民族崛起必须大力发展教育。1978年,教育部重新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面恢复了“文革”前的教育体制,确定了中小学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使基础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重新回到正常发展轨道。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实现今后20年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摘编自《教育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1984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4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归纳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0-03-09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旧中国,广大工农群众没有学习机会而沦为文盲,因此,迅速消灭文盲,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对于共产党来说,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教育任务,还是一项政治任务。1956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强调“扫育课本的编写与扫盲教学必须联系农业合作化运动实际与群众生活实际",进一步推动了扫育运动的开展。至1964年,我国的文盲率已山建国前的约80%下降至37.8%。

——摘编自陈鸥《建国初期我国扫自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县、镇、村有小学37万所,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8.6%;初中5.43方所,毛入学率达到94.1%。中等职业学校共培养农村学生1300多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6亿人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款也由1997年的430亿元(54.8%)升至2002年的990亿元(78.2%)。农村中小学的校舍面积不断扩大,相关硬件设备的配置也有所增加,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2004年,“一赀制”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开始实行,乱收费问题进一步得到治理。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不断减少,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7%,初中为86.5%。

——摘编自张红李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政策分析与绩效评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开展扫盲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世纪我国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措施。
2022-04-03更新 | 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14世纪—16世纪欧洲大学10世纪—13世纪中国书院
课程
教学
主要
内容
文法、文学、(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史学《左传》《汉书》等;诗词《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水利、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辩证法
算术、几何学
天文学、力学
历史、地理学
音乐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材料三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小学中学高等学校
1949年2747666411933.891.77
1998年344804635303(含民办高校)951571.551.4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

(2)观察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近代的“新教育是怎样革新古老帝国的”?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推动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17-12-10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