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5 题号:1046021

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提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人“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为此地主阶级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又感觉到“制度”上的不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走民主共和道路。革命派开展的重大实践活动是什么?该活动最重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绔(短裤)。民之献衣褚绔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劝学篇·序
外篇
游学第二
农工商学第九


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
设学第三
兵学第十
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明纲第三
学制第四
矿学第十一
知类第四(闵神明之胄裔)
广译第五
铁路第十二
宗经第五
阅报第六
会通第十三
正权第六(辩上下定民志斥民权)
变法第七

守约第八
变科举第八


(表2)
第一节
叙论
第十一节
论进步
第二节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第十二节
论自尊
第三节
释新民之义
第十三节
论合群
第四节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
第十四节
论生利分利
第五节
论公德
第十五节
论毅力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
第十六节
论义务思想
第七节
论进取冒险
第十七节
论尚武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
第十八节
论私德
第九节
论自由
第十九节
论民气
第十节
论自治
第二十节
论政治能力

(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指出两本著作所反映的基本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梁启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点。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2016-11-27更新 | 10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在明代有所发展,绝大部分的史书是正德以后的私人著述,并涌现了一批知名的史学家,如郑晓、王世贞等。官修的书籍,据《明代敕撰书考》统计,有200多部,其中以明朝前期为多。私人著述无确切统计数字,仅以文集而言,著录于《千顷堂书目》者,达5000余人的别集。史书体裁相当完备如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记、志书、舆图、类书、丛书等,无所不有。在卷帙浩繁的各种著述中,有记一代者,有记一朝者,有记一事者,有记一地者,有记一官府机构及其职掌者,有记一人者,包含着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政治事件、农民起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史料。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以救亡图存为特征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通过对封建旧史学体系的批判继承和对西方新史学理论及方法的消化吸收,逐步摆脱了传统史学的模式而不断走向现代化,初步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史学体系的研究方法,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时代要求,也为“五四运动前后近代史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史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爱国主义史学思潮开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019-02-13更新 | 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三大革命”。
(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
2018-12-08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