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0492759
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推动我国古代教育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太学学生入学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汉代太学允许自费求学,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高年级辅导低年级,高材生辅导差等生。以自学为主,提倡在自学基础上相互讨论磋商,相互辩论,共同研究,以求得学业上的进步。

——摘编自肖世民《论汉代学校教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兴办太学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兴办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儒学思想的政治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古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以下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儒学有其形成的广阔背景,有典型的博大体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华文化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树,这棵树枝繁叶茂、生命坚韧,在不同时期结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把握儒家思想之大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朝明《把握儒家思想精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思想。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语言规范,表述完整)
2022-05-11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乱世中,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社会缺乏严苛的等级限制,从而使人才的迅速涌现、扶摇直上成为可能;同时各国相争的复杂局势使得对于人才招揽和“独占”的需求较一国统治之时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客卿制度逐渐形成,识人文化逐渐兴起,并在各国变法改革、私学兴起等动力的推动下迅速走向繁荣。客卿制度是荟萃、善待人才的缩影,其中折射出的识人文化是当时的盛行之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北宋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从建国初赵普的屡次谏言,到中期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无不反映出宋代士人为维护封建政权而做出的最大努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当时士人中间并不是个别现象,这同前代士人逃隐山林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代科举制的完善,给普通士人入仕打开了方便之门。全国各地不论是京畿,还是闽、蜀、两广等偏远地区,到处都是读书应举之人。士人挑灯夜读,为求取功名奔波于漫漫求仕途中。由于科举朝着策论、轻诗赋,重能力、轻浮文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士人具有以文章为工具,利用经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士人改变了以往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士人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识人文化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士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021-12-01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信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官吏们必不可少的一门官场哲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

材料二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材料三   自西汉刘向开创《列女传》这一妇女传记著作体例之后,历朝历代正史中大都设立《列女传》。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列女传》人数统计简表(单位:人)

内容朝代贤明忠勇仁义孝道才慧贞节节烈
东汉2134525
3107161713
1346333
72234140
1152248300
1249488323100400

(贤明: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忠勇: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仁义: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孝道:指孝敬尊长者。才慧:指有才学技艺者。贞节、节烈: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

——根据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


(3)根据材料三,提取两项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9-08-08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