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10563540
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物质)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在“理”的存现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据此推论,你认为两派在探求“理”的途径上有何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和思想因素。
(3)材料三中王夫之对“理”有何认识?请用同时代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提供佐证。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帮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得当之处);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相同的目的。
(2)依据材料三,鲁迅指出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今天对待儒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2014-11-11更新 | 2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仁,远乎战?我欲仁,斯仁至矣”;“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 朱熹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强调“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人,则不见礼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人不过是一块血肉耳。必合而言之,方见得道理出来。”他提倡人格价值,高扬人的主体自由性:“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三 谭嗣同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他打碎历史加在“仁”上的道道枷锁,恢复了孔、孟仁爱思想的初衷,让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与时代的结合点,是对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生存意识的自觉应答。同时他熔儒、墨、道、佛、耶之学以及西学于一炉,给“仁”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个“仁”既古老又新鲜,既传统又现代。

——摘编自郑佳明《天道轮回读<仁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张“仁”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主张“仁”的内涵,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谭嗣同“仁”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0-01-16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孔子看来,感情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衍,从爱自己的父兄到爱其他人,血缘也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广。所以儒家断定,“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是建立一个国家秩序和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

材料二   许多哲学史论著喜欢把宋明理学公式化地分割为宇宙观、认识论、社会政治思想几大块论述,如果从宋明理学的发展行程和整体结构来看,无论是“格物致知”或“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无论是“无极”“太极”“理”“气”等宇宙观世界观,实际上都只是服务于建立这个伦理主体,并把它提到“与大地参”的超道德的本体地位。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和历史过程,造就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意识形态,这种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的统一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对劳动人民起着极大地麻醉欺骗作用,因而它有效地稳定着封建社会秩序。为了使儒家学说更好地发挥巩固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不断地对它加工改造,逐渐使之完备细密,并在一个很长时间内,进行了儒学的造神活动:把孔子偶像化,把儒家经典神圣化,又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将儒家变成了儒教。

——摘编自任鹏《中国儒学发展史》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儒学的治国理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
(3)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儒学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因素。
2019-01-13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