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 辛亥革命的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06674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为制约权力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设计?是否达到了其目的?
2014·北京海淀·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政治制度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央行政制度作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即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三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材料四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4)材料四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下划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政府?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2020-04-25更新 | 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依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摘自《中国政治文明史》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是怎样确立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和英国新制度相比,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用史实说明。
(2)材料二中“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2019-07-03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


材料二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摘编自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在问卷调查中得票遥遥领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社会根源。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2020-02-20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