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5 题号:10897856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时代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春秋时期,由于宗法制度、世卿制度尚存,士阶层的人数基本上是固定的。……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的知识分子。以前曾经有公职的大夫失去官职后,地位下降,但仍称作士。……后来,通过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和某种技能的人无论有无公职,也不管职位高低,也都称作士。由于这些知识分子有才学、胆识和智谋,因而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和礼遇,“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为盛行。

——摘编自朱冠军《浅析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演变》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下海”经商,自我创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摘编自吴忠明《怎样看待中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材料三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此外,“经理革命”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渗透等等,各种因素促使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他们对于西方社会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不满……。政府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长远目的,被迫通过立法推行一些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资本家与其他高收入者相当一部分收入被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

——摘编自吴浩《新中产阶级的崛起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析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的社会阶层的特点,分析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自由与平等是资本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两者之间的张力是资本主义发展演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由与平等代表了理性主义的不同方面。在自由主义引导下,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但是,追求个人解放,人人平等的价值理性却被淹没了,社会平等被忽视,造就了新的巨大社会差异。

材料二   面对危机,一些富有远见、务实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如罗斯福和凯恩斯等人,提出拯救和改造资本主义的措施和思想,出现了20世纪资本主义第一次调整——罗斯福新政,以及战后西方国家在内在逻辑上与之一致的系列改革。这次调整使19世纪经典意义上的自由资本主义发生变化,自由主义中注入了平等和公正的元素,如国家通过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限定最低工资,承认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社会立法。

材料三   1973年,一场始发于英国,扩展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各国经济低速增长甚至停滞、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纠缠在一起。这种罕见的经济现象表明,战后西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失灵。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以“里根革命”和“撒切尔夫人改革”为代表的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调整。改革者们绝不是完全回到自由放任的老路。在现代科技革命所造成的新形势面前,资本主义需要寻找一个自由与平等的平衡,一个效益与公平的契合点。

——摘自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三次调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上半叶“社会差异”的表现及马克思恩格斯为实现“价值理性”而进行的理论思索。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列举罗斯福新政在1935年的社会立法,简述战后西方国家改革与新政相一致的“内在逻辑”。
(3)阅读材料三,用一个专有名词概括“这种罕见的经济现象”,指出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经济政策。综合材料一二三,概述18-20世纪西方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2022-03-26更新 | 1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近代化(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它在各地区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材料三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1125日)


(1)解读材料一信息,从“中外关联”的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阶段中西方近代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阶段特征。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并按材料二的观点分析19世纪后期的日本。
(3)如何理解“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结合19世纪中日两国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2021-08-10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禁海,长江航运尚不发达。永乐年间,政府征发民夫二三十万,重修会通河,使大运河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流通干线,“商船往来,目以干计”,其流通所及至少可达山东、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及辽东等地,遍及十三布政司中的九个。全国入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线,万历年间,七关商税收入共计31万余两,天启年间为42万余两,约占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90%。自明代中叶起,政府允许滑运官兵随船搭载一定数量的“土宜”沿途贩卖,“免抽其税”,以补运军生计和运粮脚价不足,回空漕船可揽载商货。经由运河北上的商品以江浙、闽赣所产绸缎、布匹、纸张、茶叶等项为大宗,在运河沿线形成很多纺织品中转市场。

——摘编自许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

材料二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1783~1802年为英国经济“起飞”阶段,运河业发展的初期正处于所谓的“起飞前提条件”阶段,在此期间,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欧洲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英国形成,同期海外贸易与海外扩张进一步拓展其市场范围,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棉花、煤、铁的运输,对运输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兴的运河承载量大、运输路程短、安全等,恰恰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运河建设工程浩繁,耗资巨大,在英国,议会对运河申请项目细致分析、讨论和批准后,运河基本依赖本国私人企业和个人筹措资金并负责开凿,政府投资和银行投资只占运河建设资金的一小部分。此外,英国政府对经由海船运输的煤实征收国产税,对运河则无此规定。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 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运河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运河业与近代英国运河业的不同,并简析近代英国运河业发展的意义。
2021-01-29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