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123170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美国《独立宣言》


(1)材料一包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哪些观点?美国在建国初是如何实践《宣言》中的观点的?

材料二   以往的宪法理论主要关注如何限制政治权力,却忽视了经济权力的增长对于公民自由的危害。经济权カ和政治权カー样,一旦膨胀,都会造威对自由的威胁。大型私人公司成为经济上的暴君,从而对弱势群体的权益构成威胁。罗斯福像对政治权力进行制衡一样,对经济权力进行制衡。

——摘自毕竞悦《新政:罗斯福对美国宪法的重塑》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对经济权力进行制衡”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宪政有何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冲击的方法”和“围攻的方法”分别指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与“冲击的方法”相比,“围攻的方法”有何显著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并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
2019-10-16更新 | 3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近代以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材料   一十九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当世界上其他国家,至少就自由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经济陷入一片停滞之时,唯独苏联……最保守的估计,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同一时期,美英法三国的比例,却由全球总额的59%跌落为52%。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境内毫无失业现象。于是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被当时的评论斥责为是“由莫斯科之手”签署的“带有苏联印章的红色新政”,是要以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的模样改造美国。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现象?结合所学简述这一现象形成的过程。
(2)结合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英法三国经济的不同发展趋势。“以苏联为师”主要是指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时评对于罗斯福新政所持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2020-04-02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从实行开始就饱受非议和诟病,各种质疑声从未间断,一些保守派人士攻击“新政”是搞“社会主义”,美国最高法院两次判决“新政”是搞“社会主义”,最高法院两次判决新政的一些重大措施是“违宪”而加以废止。有些左翼人士,如与斯大林讨论过“新政”的著名英国作家威尔斯也认为“新政”如何(能)得到“彻底实行”,“财政寡头就会消灭",“社会主义就会建立起来”。

——摘编自段小雅《争议“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断:如果不能适应市场供应关系的实际需要,如果没有竞争,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便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的发展容易陷入盲目性,容易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难以限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最终也不可能健康地持续前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实质等角度,说明其不是搞“社会主义"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为实践这些观点推行的经济政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并归纳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2020-09-17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