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1132907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用他的主张游说诸侯,没有得到成功,就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他重视教育,把教育当作为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主张,在实现了拥有众多人口且生活富足之后,应该重视对百姓的教育。他又说,他进行教育活动,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培养一批弟子到各国执政,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董仲舒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并力图把封建政权、神权、夫权结合起来,为地主阶级服务。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融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不仅在都城设立太学,教授五经,而且在郡、县设立学校,设置经师。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从西汉到隋唐,受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话,讲究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选官考试也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这使治经道路愈走愈狭。儒学的正统地位也日益受到冲击。至北宋中期,儒学领域出现新现象,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学派众多的宋学。自此,儒学开始哲学化,并越出了单纯研究儒家经典的范围,成为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在内的新学问,再度契合维护统治的需要,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摘编自朱绍侯等K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政”的途径,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学中理学的核心主张。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孔子在政治和教育上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等思想。……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共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柱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根据材料,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2021-01-10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为中国走向近代民主奠定了基础,只是在十七世纪,他的思想还不能开花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如果君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百姓“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当政者怎么能算好官呢!应该“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在讨论禹“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是否合法时,孟子认为禹原来推荐的人是益(即贤者),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启,但在禹死后,“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因此,启“得乎丘民为天子”。

——据《孟子》

材料二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封建之法“利不欲其遗于天下,富必欲其敛于上”,“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即议事机构)。”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根本上说黄宗羲仍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所谓的“掘墓人”,但他比孟子做出更合乎近代民主的思考。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其根本目的。
(2)据材料一、二,说明黄宗羲民本思想对孟子的发展之处。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三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宗羲的思想“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2019-12-03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公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恒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017-03-03更新 | 2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